产业经济学

副标题:无

作   者:李悦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30002511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是研究产业经济的一部专著性教 材。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博采众长,以我为 主,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编著的基本 原则,以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和探索解决 矛盾对策为基本思路,以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为主线,在科学地总结中国产业增长经 验并吸取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 和阐明有关产业经济增长的29个重要课题, 以揭示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本书分为导论和五篇专论。导论阐明 了两类学科与一化两转、指导思想与研究 对象和经济增长与生产目的。五篇专论分 别是增长理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增 长方式和运行机制。 本书内容丰富,有理论深度,是高等 院校研究生用的好教材,也可作大学本科 用教材,又是一本对于经济理论研究人员 和广大经济实际工作者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片断: r>经济增长是近现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头等大事,也自然地成为 经济学家的“第一等优先的经济论题”。本章主要阐明经济增长与 经济增长理论的渊源与类型;马克思、列宁有关经济增长的论述;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流派;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现代经 济增长的一般趋势五个问题。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近现代经济学文献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义有多种, 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产 出与能力的增加、扩张;而经济发展,是指伴随并包括经济增长 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变化。“‘增长’与‘发展’,有时作为同义 词使用……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经济增长指更多的 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生产和分配 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由于扩大 要素的投入,如投资而获得的增长,同时还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 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 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要素投入分布的 变化”① 实际上,这种意见是在界定了一个“狭义”的经济增长概念 的同时(仅指经济“量”的增长),给出了一个“广义”的经济发 展概念(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 西蒙·库兹涅茨是另一种意见的代表。库兹涅茨给出一个 “广义”的或“完全”的经济增长定义。 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不断扩大 地供应它的居民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商品的生产能力有着长 期的提高,而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建筑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并且 进行先进技术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①。库兹涅茨 认为,这个定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重要的。持续扩大的商品的 供应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这种丰裕情况应该是由于应用各先进的 现代化技术实现的。但是,技术只是潜在的和必要的条件,它本 身还不是充分条件。并且“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任何时候,增 长不仅仅是整体(总量)上的变动,还应包括结构的转变,这种 增长的冲动是由重大技术创新带来的,每个社会在采用这种技术 时,必须调整现有的制度结构,这意味着社会组织的巨大变 动。”②看来,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定义: 经济量的、能力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组织与制度的相 应调整。 根据上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概念的界定,我们倾向于选择 比库兹涅茨的定义较为狭义的经济增长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经 济量的、能力的扩张与经济结构的转变或高度化。 我们的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下列考虑。 后记: 本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为目标,以“博采众 长,以我为主,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编写的基本原则。全书 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以及篇章节由李悦教授进行设计,由他主 编并对全书各章进行修改、补充、总纂和定稿。本书是六位教授、 副教授和八位经济学博士的集体劳动成果。它集主编人从事40多 年教学与科研成果之大成,反映了参编人员的多年教学与科研成 果,同时借鉴并吸取了国内外同行学者所发表的具有学科前沿水 平的科研成果。 本书各章作者情况如下。李悦:导论,第四、五、七、八、二 十一、二十五章和后记;米黎钟:第一章;孙福全:第二、三章; 徐佳宾:第六章;尹蔚燕:第九、十三、十四章;李立:第十章; 郎立君:第十一、二十四章;李雪峰:第十二、十五章;曲保智: 第十六章;李平:第十七、十八、二十章;李健:第十九、二十 七章;陈宝明:第二十二章;鲍克:第二十三、二十八章;潘焕 学:第二十六二十九章 本书责任编辑盛杰同志为成书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徐安琳同志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孙彤教授,也都给予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特向上述诸 位同志和国内外同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可能会有不尽人意 与遗憾之处,恳请同行和广大读者指正,以便下次修改。 编者 1997年12月

目录

目录
二 经济增长:共同的追求
一 “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二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因素
第四节 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与展望
一 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
二 对今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展望
第七章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第一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 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
二 农业是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三 农业是原料的重要来源
三 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
四 农业是重要市场
五 农业是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第二节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一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
二 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三 农工商相结合
四 农业产业化
第八章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性质与作用
一 第三产业的性质
四 经济增长理论的类型
二 第三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发展趋势
一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
二 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趋势
三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影响第三产业的客观因素
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 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 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九章 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结构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论经济增长
第一节 两类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 民用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二 国防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三 国防工业的任务
第二节 两类工业的联系
一 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的联系
二 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 两类工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
一 在发展民用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工业
二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一 马克思有关经济增长的论述
三 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转让科技成果
四 把国防安全与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第四节 充分发挥三线工业的作用
一 三线工业的现状
二 三线工业的战略地位
三 三线建设对我国宏观工业布局的影响
四 三线工业结构的调整
第十章 重点产业的选择与转移
第一节 重点产业的特征与作用
一 重点产业的主要特征
二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理论
二 重点产业的作用
第二节 重点产业的转移论与趋势
一 罗斯托和佐贯利雄的重点转移论
二 重点产业转移的趋势
第三节 选择重点产业的科学依据
一 符合技术进步的方向
二 在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
三 是供求矛盾的瓶颈和关键
四 成组原则
五 序列化原则
第三节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对我国今后重点产业的设想
一 五种不同的设想
二 中央的建议和“九五”计划的安排
第十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二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 经济增长的模型论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
二 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十二章 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
第一节 基础产业
一 基础产业的意义
二 能源工业
三 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
四 原材料工业
第二节 支柱产业
二 经济增长的结构论
一 支柱产业的意义
二 机械、电子工业
三 石油化工
四 汽车工业
五 建筑业
第十三章 采掘与加工、原料与制造工业结构
第一节 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结构
一 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生产联系
二 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原材料及其发展趋势
三 经济增长的阶段论
一 原材料及其分类
二 原材料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 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四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型原材料
五 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方针
第三节 原料工业与制造工业结构
一 加工阶段高度化
二 原料工业与制造工业脱节
第十四章 工业分布与区域经济
第一节 工业分布
导论 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四 经济增长的因素论或来源论
一 工业分布的含义
二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三 工业布局合理化原则
四 工业布局战略
第二节 区域经济
一 区域经济理论
二 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三 区域结构的变动导向
四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五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模式的转变与重新选择
五 简要评论
第三篇 产业组织
第十五章 组织理论与趋势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论产业组织
一 马克思、列宁论分工与协作
二 马克思、列宁论集中与企业规模
三 马克思、列宁论垄断与竞争
四 列宁论联合化
第二节 外国产业组织理论与趋势
一 外国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二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第四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三 非主流的产业组织学派
四 外国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发展
五 评价与启示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 建国以来产业组织的历史沿革
二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组织的基本状况
三 问题与对策
第十六章 工业集中与集中度
第一节 集中与集中度
一 集中与集中度
一 “新增长理论”
二 集中与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三 集中的判别与度量
第二节 集中的作用与经济性
一 集中与市场结构
二 集中与企业行为
三 集中与市场绩效
第三节 我国工业集中与行业集中的现状及趋势
一 对我国工业集中现状的分析
二 对我国行业集中现状的分析
第十七章 专业化与协作
二 经济增长与分工演进
第一节 工业生产专业化
一 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进程与经济性
二 专业化生产的形式
第二节 工业生产协作
一 工业生产协作的实质
二 工业生产协作的形式
三 工业生产协作与交易费用
四 生产协作的经济性
第三节 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发展
一 工业生产专业化与生产协作的关系
三 经济增长与制度演进
二 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生产专业化协作
三 我国工业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
第四节 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发展的经济条件
一 专业化协作水平的客观影响因素
二 推进市场化进程
三 实施倾斜政策
四 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和相关组织
第十八章 企业规模与企业规模结构
第一节 企业规模
一 企业规模与工厂规模
四 对经济增长理论新进展的评论
二 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
三 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
第二节 规模经济
一 规模经济的实质
二 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
三 确定经济规模的方法
四 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经济规模
五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
第三节 企业规模结构
一 企业规模结构的类型
第五节 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
二 影响企业规模结构的因素
三 企业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十九章 经济联合与企业集团
第一节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必然性与地位
一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必然性
二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地位作用
第二节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组织形式
一 企业联合体
二 横向经济联合
三 企业集团
一 现代经济增长特点
四 集团公司
五 跨国企业集团
第三节 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一 国外的发展趋势
二 我国的现状与问题
三 我国的发展模式
第四节 合理化标准与对策
一 我国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合理标准
二 我国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合理对策
第二十章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二 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
一 企业国际化的实质
二 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三 企业国际化的经济动因
四 经济开放与企业国际化
第二节 跨国公司
一 跨国公司及其主要特征
二 跨国公司的形式
三 跨国公司的发展条件
四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两类学科与——化两转
三 现代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
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 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结构的决定作用
二 我国企业国际化与发展跨国公司的准则
三 如何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
第四篇 增长方式
第二十一章 速度与效益
第一节 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二 坚持以效益为中心
第二篇 产业结构
三 坚持以效益求速度
四 坚持以质量求速度
第三节 实施名牌战略
一 必要性
二 必然性
三 创名牌与保名牌
第四节 评价和考核经济效益的原则
一 正确处理局部效益与国民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 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
三 正确处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关系
第二章 结构理论与趋势
四 正确处理劳动耗费效益与基金占用效益的关系
五 正确处理价值效益与使用价值效益的关系
六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第五节 评价和考核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一 我国现行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二 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新体系
三 三种评价方法和评价结论
第二十二章 要素配置与素质提高
第一节 要素配置
一 要素组成与合理配置的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
二 人与物的配置
三 财与物的配置
四 领导与被领导的配置
五 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的配置以及技工与壮工的配置
六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配置
七 软件和硬件的配置
第二节 素质提高
一 素质组成及提高的意义
二 上岗前的培训
三 强化在职教育
一 经济结构的实质
第三节 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一 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地位
二 矿产、海洋和水资源的开发
第二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实质和意义
一 概念的界定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加速技术进步的方针与对策
一 技术进步的指导原则
二 产业划分理论
二 加速技术进步的政策目标和条件
三 当前技术进步主要对策思路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 政府采购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性
二 政府采购对国有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意义
三 政论采购应重视技术进步的特点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
一 构建市场经济下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二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环保产业
三 结构均衡理论
第一节 环境保护
一 环境保护的作用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工业和城市的环境保护
四 农村和国土的环境保护
五 生态和生物的环境保护
第二节 环保产业
一 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意义
二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策略
四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第二十五章 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
第一节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的意义
第二节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的基本原则
一 量力而行
二 先生产,后基建
三 瞻前顾后
四 综合平衡
五 适度积累,投产一批,再建一批
六 集中统一管理
第三节 优化投资结构的基本原则
五 结构调整机制理论
一 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
二 先改扩建,后新建
三 合理确定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
四 正确处理为当年(近期)服务和为以后年度(远期)服务项目的关系
五 合理确定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购置比例
第二十六章 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
第一节 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一 老工业基地的特点
二 老工业基地的分类
三 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第二节 西方的结构理论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一 旧中国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程
二 新中国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三 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老工业基地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 老工业基地的优势
二 老工业基地的老化与相对衰退
三 老工业基地相对衰退的原因
四 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与途径
二 指导思想与研究对象
一 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一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
二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模式
三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途径
第二十七章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调整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 乡镇企业产生的历史基础
二 乡镇企业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三 乡镇企业的高度发展
四 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
二 结构调整理论
一 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 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调整
一 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调整的必要性
三 发展和调整的原则与对策
第五篇 运行机制
第二十八章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 市场与市场主体
三 结构演变模式
二 市场规则
三 市场经济结构
四 市场机制
五 价格机制
六 市场竞争及其手段
一 市场体系
第二节 市场体系
二 商品市场
三 生产要素市场
四 技术和信息市场
第三节 中国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五 期货市场
第三节 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
三 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原则
第四节 宏观调控手段
一 财政政策
二 货币政策
三 收入分配政策
四 产业政策
一 趋势分析论
五 区域政策
六 计划指导
七 经济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九章 企业转机与建制
第一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一 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质
二 企业经营机制体系
三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与内容
二 机理分析论
二 公司类型
三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一 国有资产的托管
二 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
三 富余人员问题
四 企业办社会问题
参考书目
后记
三 现状分析论
四 关联分析论
第三章 结构分析方法
第一节 静态分析法
三 经济增长与生产目的
一 投入产出模型的内容和局限性
二 产业结构分析原理及应用
三 产业直接关联效应
第二节 动态分析法
一 结构变动度的测度
二 结构变动趋向的测度
第三节 效益分析法
一 结构的效益分析
二 结构的相似性分析
三 结构演变的稳定性分析
第一篇 增长理论
四 相关分析
第四章 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和调整目标
第一节 合理化标准
一 符合国情,发挥优势
二 按比例协调发展,增长速度适度
三 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
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技术进步
五 具有创汇能力
六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
七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
第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与趋势
第二节 调整目标
一 产业结构协调化的内涵及标志
二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及标志
三 产业结构协调化与高度化的关系
第五章 世界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世界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一 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
二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举
三 国际剥削依然存在
第二节 十大发展趋势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 新中心取代老中心趋势
二 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趋势
三 重点产业选择与转移趋势
四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趋势
五 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趋势
六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趋势
七 由农业国、农业工业国、工业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趋势
八 由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趋势
九 由原料不足向原料有余转变趋势
十 机电一体化趋势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第一节 三次产业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一 三次产业的分类
二 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 库兹涅茨法则
第二节 三次产业的关联结构
一 三次产业的关联及其趋势
二 每次产业的各层次与另外两次产业的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
三 相关结构的关联
第三节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产业经济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