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

副标题:无

作   者:王雷泉

分类号:

ISBN:978750608642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摩诃止观》,原名《圆顿止观》,共十卷,是天台三大部之一,为天台宗大师智顗晚年*为圆熟的止观著述。这部书是智顗大师在荆州玉泉寺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书。书中阐述智顗大师独特的宗教实践与体验,并以五略十广之分法,详说圆顿止观之实践。此书被奉为天台*法门实践的指导书,盛传于中国历朝乃至日本。

目录


题解 001

经典 021

1 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023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 023智 所传的三种止观 037

2 五略十广的宏伟架构 044以“十广”架构章节 044以“五略”概述大意 055

3 超克自卑与我慢 067六即说的根据 067六即说的构成 070圆教发菩提心与六即说 078

4 行坐住卧皆成佛道 085常行三昧 095半行半坐三昧 101

非行非坐三昧 111

5 末法时代的权宜之法 119恶亦是止观的对象 119观恶并非纵情作恶 134切勿误解贪欲即道 139

6 认识的深化与教相的发展 144次第三止 144次第三观 151圆顿止观的一心三观 165

7 正修止观的对象与方法 171依妙解以立正行 171正修止观的对象——十境 178观心的根据——以“观阴界入境”为中心 190修习止观的方法——十乘观法 199

8 成圣堕凡皆在己心一念 206生命存在的阶次——十法界 206世界的存在形式——三种世间 211存在的本然状态——十如是 217一念心起即具足三千世间 226

9 对真理的如实把握 228一念与三千世间的关系 228四悉檀的解经方法 239

圆融三谛 246

源流 255

解说 295

参考书目 355

【书摘与插画】

译文

第二,常行三昧。首先阐明修习方法,然后说劝修的利益。所谓方法,就是身仪的开许与禁止,口业的说与默,意业的止与观。此法门出自《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此处翻译为“佛立”。佛立有三层含义:一、佛的威力,二、三昧的正定力,三、修行者本身的功德力。修此三昧,能在定中,见到十方现在诸佛站立在修行者前面,好比明眼人夜观晴空明星,所见到的十方诸佛,亦如繁星无数,故名佛立三昧。《十住毗婆沙论•赞偈品》说:“此三昧所住之处,就入定的深浅有少、中、多等种种差别。对其中的种种相状,亦应详加论议。”佛立三昧相应之处,或产生于初禅,或在二禅、三禅、四禅中间,发生此佛立势力,能生三昧,故名住处。此三昧在初禅产生较少,在二禅居中,而以三禅、四禅居多。这里所谓少,或指三昧停住时少,或在定境中所见之世界少,或在定境中所见佛少。所谓中、多,亦可依此类推。

关于身仪的开许与禁止。修行此法门时,应远离恶人与愚痴之人,亦应避开亲属乡里,独自索居,不得对他人有所希冀求索。除乞食外,不再接受其他供养。要将道场布饰庄严,准备各种供具、香花肴馔和甘果,盥沐其身,在道场左右出入时须改换干净衣服。专心绕旋行道,以九十日为一期。修行中,须有精通内外身、口、意戒律的明师指导,能帮助修行者解除妨碍修道的障碍。对于从师听闻的三昧法门,就如尊视世尊本人一样,不得对师有任何讥嫌、愤恨、计较水平短长的表现。菩萨因师而得菩提,求道者应当割自身肌肉以供养恩师,更何况其他?对待明师就如仆役侍奉家主一样。如果师生间交恶,欲求此三昧,终难获得。行道须有外护提供衣食及鞭策,如慈母养子一样;须有同修者结伴,共同跋涉险道。必须克期发出殷重誓愿:“终使我筋骨枯朽,若不学得此三昧,终不休息。”所起之大信,没有什么力量能加以破坏;所起之大精进,没有什么人能及得上;所入智慧,没有什么人能相侔。恒常追随善师修行,在行道的三个月中,不得有弹指间的片刻思念世间的名闻利欲;在行道的三个月中,不得有弹指间的片刻睡卧及走出道场;在行道的三个月中,坚持经行不得休息,连饮食也不得坐下,为他人说经,不得希望衣食之施。《十住毗婆沙论•赞偈品》说:“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怠,智慧甚坚牢,信力无妄动。”

关于口业的说与默。在九十日中,身步步常行,无片刻休息;九十日中,口常唱阿弥陀佛名号,无片刻休息。或同时口唱心念,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片刻休息时。口唱阿弥陀佛,即与唱十方佛的功德相等,但专以阿弥陀佛为法门主尊。总而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在身、口、意三业中,唯关注于阿弥陀佛。

就意业的止与观而言。心念西方阿弥陀佛,距此方十万亿佛土处,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中,阿弥陀佛在众菩萨围绕中,端坐说经。在三个月中恒常念佛。念什么?念佛的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开始,自下而上一一观想诸相,一直至无见顶相;然后应从无见顶相自上而下观想,一直至千辐轮相。心想:使我亦能获得如此相好。然后推念:我应当从心得佛,还是从色身得佛?佛不能用我心而得,也不能用我身而得。不能用我心得佛之色身,也不能用我色身得佛之心。为什么呢?若讲心,佛无心;若讲色,佛无色,故不能用色、心得三菩提。佛无相可得,从色开始,历观受、想、行,乃至到识,皆无相可得。佛所说的无相无得,愚痴之人不知,唯智者才通晓明了。不用身、口之色得佛,不用智慧之心得佛。为什么呢?用智慧求索佛不可得,求索自我亦不可得,亦无所见。以无我的缘故,一切法本无,故称坏本;亦不着此坏本,故称绝本。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摩诃止观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