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专利权边界的确定是世界上所有施行专利制度的法域所共同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是所有技术开发、技术交易、专利纠纷案件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专利权的边界--权利要求的文义解释与保护范围的政策调整》作者陈文煊从民法基础理论和政策方面进行论证,揭示了制度背后的价值、理念、原理和运行规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读者对象: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人员,尤其是专利领域的从业者,如专利代理人、申请人、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法官、审查员。
目录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讨论范围的限定
0.3 词语的释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0.4 问题的属性
0.5 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专利权
0.6 体系化的宏观思维尤其重要
第1章 权利边界确定的理论基础
1.1 权利边界模糊性的成因
1.1.1 客体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
1.1.2 语言的模糊性
1.1.3 语言的滞后性
1.1.4 “骨架原理”
1.1.5 撰写者的模糊化偏好
1.1.6 理解的偏差
1.2 权利边界的信息传递与信息成本
1.2.1 权利信息成本理论
1.2.2 专利权的信息成本
1.2.3 听众族群与信息成本
1.2.4 语义、语境与信息成本
1.2.5 降低信息总成本的方式——信息成本的内部化
1.2.6 在专利权的划界中降低信息总成本
1.3 权利边界确定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由说明书为中心到权利要求为中心
1.3.1 英、德、美、日的发展历程
1.3.2 启示
1.3.3 贡献主义还是文本主义——对“中心限定”和“周边限定”的另一种解读
1.4 确定权利边界的特别事实判断前提及其制度影响
1.4.1 权利创设的单边性——非均衡论
1.4.2 允许适当概括
1.4.3 语言文字撰写的非完美性和不可预见性
1.4.4 专利丛林时代的到来
1.5 专利权的生命周期与不同阶段的划界任务
1.6 “严格分离主义”——中国的特殊矛盾
1.6.1 “严格分离主义”的历史脉络
1.6.2 “严格分离主义”的缓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7 不同程序中的划界标准是否应当统一
第2章 专利权的逻辑边界——以权利要求解释为中心
2.1 哲学解释学——权利要求解释的方法论
2.1.1 哲学解释学与文本主义
2.1.2 语境依赖与语言含义的精确化
2.1.3 解释的出发原点——对话的“合作原则”
2.1.4 技术背景的“前见”
2.2 统一前见——解释主体
2.3 确定前见——解释资料
2.3.1 权利要求的语境范围
2.3.2 内部证据
2.3.3 外部证据
2.3.4 内部证据优先原则及其修正
2.3.5 两种理论的争论
2.4 锁定前见——解释时机和解释时点
2.4.1 解释时机
2.4.2 解释时点——“前见恒定”规则
2.5 统一解释结论——解释方法
2.5.1 特别定义解释
2.5.2 普通含义解释
2.5.3 合发明目的解释
2.5.4 避免将说明书中的特征读入权利要求——避免保护范围的下位化
2.5.5 为避免权利无效提供弹性
2.5.6 “影子技术特征”的解释
2.5.7 避免保护范围的上位化
2.5.8 逻辑解释方法
2.6 与解释有关的其他问题
2.6.1 澄清性解释、限缩性解释及扩张性解释
2.6.2 澄清性解释在不同程序中的限定作用
2.6.3 解释不能
2.7 权利要求解释是法律解释问题还是事实认定问题
第3章 权利边界的政策调整
3.1 弹性边界与公共政策
3.1.1 保护专利的目的是政策性的还是伦理性的
3.1.2 政策的钟摆式变动
3.1.3 全球经济与地方发展、发达国家利益与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冲突与兼容
3.1.4 中国的现实政策土壤
3.1.5 专利泡沫与外观主义思维
3.1.6 为什么保护范围的扩张主义受到冷遇
3.1.7 区分技术领域的政策考量
3.2 扩张与限缩的稳定器——“全部技术特征”原则
3.2.1 “多余指定”原则的沉浮变迁
3.2.2 “变劣省略侵权”的争论
3.3 保护范围的扩张——等同原则
3.3.1 法理基础
3.3.2 比较法上的分析
3.3.3 对等同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3.3.4 对实质等同的形式限制
3.3.5 等同原则适用宽度的体系效应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3.4 保护范围的限缩
3.4.1 开放式与封闭式权利要求之争
3.4.2 在先创新与在后创新保护范围的复杂变动关系
3.4.3 专利权有效原则
3.4.4 逆向等同原则
3.4.5 理性人的选择——功能性特征的采用及其限制
代结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权利划界系统
参考文献
后记
0.1 问题的提出
0.2 讨论范围的限定
0.3 词语的释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0.4 问题的属性
0.5 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专利权
0.6 体系化的宏观思维尤其重要
第1章 权利边界确定的理论基础
1.1 权利边界模糊性的成因
1.1.1 客体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
1.1.2 语言的模糊性
1.1.3 语言的滞后性
1.1.4 “骨架原理”
1.1.5 撰写者的模糊化偏好
1.1.6 理解的偏差
1.2 权利边界的信息传递与信息成本
1.2.1 权利信息成本理论
1.2.2 专利权的信息成本
1.2.3 听众族群与信息成本
1.2.4 语义、语境与信息成本
1.2.5 降低信息总成本的方式——信息成本的内部化
1.2.6 在专利权的划界中降低信息总成本
1.3 权利边界确定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由说明书为中心到权利要求为中心
1.3.1 英、德、美、日的发展历程
1.3.2 启示
1.3.3 贡献主义还是文本主义——对“中心限定”和“周边限定”的另一种解读
1.4 确定权利边界的特别事实判断前提及其制度影响
1.4.1 权利创设的单边性——非均衡论
1.4.2 允许适当概括
1.4.3 语言文字撰写的非完美性和不可预见性
1.4.4 专利丛林时代的到来
1.5 专利权的生命周期与不同阶段的划界任务
1.6 “严格分离主义”——中国的特殊矛盾
1.6.1 “严格分离主义”的历史脉络
1.6.2 “严格分离主义”的缓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7 不同程序中的划界标准是否应当统一
第2章 专利权的逻辑边界——以权利要求解释为中心
2.1 哲学解释学——权利要求解释的方法论
2.1.1 哲学解释学与文本主义
2.1.2 语境依赖与语言含义的精确化
2.1.3 解释的出发原点——对话的“合作原则”
2.1.4 技术背景的“前见”
2.2 统一前见——解释主体
2.3 确定前见——解释资料
2.3.1 权利要求的语境范围
2.3.2 内部证据
2.3.3 外部证据
2.3.4 内部证据优先原则及其修正
2.3.5 两种理论的争论
2.4 锁定前见——解释时机和解释时点
2.4.1 解释时机
2.4.2 解释时点——“前见恒定”规则
2.5 统一解释结论——解释方法
2.5.1 特别定义解释
2.5.2 普通含义解释
2.5.3 合发明目的解释
2.5.4 避免将说明书中的特征读入权利要求——避免保护范围的下位化
2.5.5 为避免权利无效提供弹性
2.5.6 “影子技术特征”的解释
2.5.7 避免保护范围的上位化
2.5.8 逻辑解释方法
2.6 与解释有关的其他问题
2.6.1 澄清性解释、限缩性解释及扩张性解释
2.6.2 澄清性解释在不同程序中的限定作用
2.6.3 解释不能
2.7 权利要求解释是法律解释问题还是事实认定问题
第3章 权利边界的政策调整
3.1 弹性边界与公共政策
3.1.1 保护专利的目的是政策性的还是伦理性的
3.1.2 政策的钟摆式变动
3.1.3 全球经济与地方发展、发达国家利益与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冲突与兼容
3.1.4 中国的现实政策土壤
3.1.5 专利泡沫与外观主义思维
3.1.6 为什么保护范围的扩张主义受到冷遇
3.1.7 区分技术领域的政策考量
3.2 扩张与限缩的稳定器——“全部技术特征”原则
3.2.1 “多余指定”原则的沉浮变迁
3.2.2 “变劣省略侵权”的争论
3.3 保护范围的扩张——等同原则
3.3.1 法理基础
3.3.2 比较法上的分析
3.3.3 对等同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3.3.4 对实质等同的形式限制
3.3.5 等同原则适用宽度的体系效应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3.4 保护范围的限缩
3.4.1 开放式与封闭式权利要求之争
3.4.2 在先创新与在后创新保护范围的复杂变动关系
3.4.3 专利权有效原则
3.4.4 逆向等同原则
3.4.5 理性人的选择——功能性特征的采用及其限制
代结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权利划界系统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利权的边界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