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
首先,它们记录了一个60年代生人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走向更广袤的精神世界并在其中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同老一辈一样,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构成我们的知识基础和精神背景。在厌弃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后,我们如饥似渴地寻找“真正的”马克思。我们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读了一遍又一遍。
其次,它们记录了一个60年代生人如何吸纳西方文化并力图使之本土化的过程。八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西学热,遍及各个学科和文化分支的西学经典被译介进来,令人惊喜交加、目不暇接。四五卜年代生人完成了译介西学的大部分工作,而直接受益和最大受益的莫过于60年代生人了——译者成年累月才能译出一本书,而我们在一个月内就能阅读十几本他们译出来的书。
再次,它们记录了一个60年代生人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坦白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结构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80年代我们基本不读老书,一是因为没有时间读,二是认为不值得读。更多>>
目录
目录
《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总序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哲学探源
一、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抽象对立
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
三、 实践哲学——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四、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命运
自然唯物主义在历史哲学中的命运——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把自然唯物主义直接输入历史哲学的种种尝试及其失败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主义历史观和客观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三、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科学人道主义化与人道主义科学化
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二、 史前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三、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 生产力的历史演变
二、 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二、 人类活动与历史规律
三、 个体活动与历史规律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
哲学从何处突破
上篇: 哲学应从人突破
下篇: 人的研究应从个人突破
竞争——中国哲学繁荣之路
一、 把竞争机制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把竞争机制引入整个哲学领域
论哲学家
一、 哲学家的心理构成
二、 哲学家的文化修养
三、 哲学家的人格品质和生活实践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初探
略论康德的批判理性
中国三代学人对康德哲学诠释范式的嬗变——以郑昕、李泽厚、黄裕生为例
一、 《康德学述》:认识论的角度和范式
二、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人类学本体论的视角和范式
三、 《真理与自由》:存在论的视角和范式
四、 结语
《辩证理性批判》之第一卷第一分册《方法问题》初探
一、 《方法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 萨特论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 建立历史人学的中介问题和辅助学科
四、 萨特论“逆溯—前进”的方法及其认识论基础
五、 结语
第三篇 人性、主体性、人道主义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论纲
一、 论人的存在
二、 论人的本质
三、 论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四、 论历史哲学与人学的关系
马克思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论马克思的英雄人格
一、 病态人格与健康人格
二、 无产阶级革命——从病态人格到健康人格
三、 英雄人格——病态社会中的健康人格
四、 小结
恩格斯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论恩格斯的辩证人格
一、 恩格斯的人格思想
二、 恩格斯的辩证人格
三、 小结
第四篇 个体、个人、个性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理论
一、 西方哲学史与个人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个人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个人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哲学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博士论文》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
三、 1844年的《摘要》和《手稿》
四、 《神圣家庭》、《费尔巴哈论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五、 《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第五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改革实践
建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
一、 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比较
二、 应建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
三、 超越五四与超越历史
务实主义的伟大宣言——兼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 南方谈话吹响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号角
二、 务实主义与“左”倾思想的对比
三、 务实主义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普通职工应该成为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
一、 改革的原则:无公平的效率还是有效率的公平
二、 改革的性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三、 改革的战略:重蹈西方路径还是独创中国道路
劳动与资本的历史合题——劳动性资本
一、 劳动与资本各自向对方演变
二、 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 劳动与资本的现代定义
四、 “劳动性资本”这一历史合题能够确立吗?
论经济与伦理的原生统一性与内在同一性
劳动哲学:重构中国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
一、 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工人阶级的特殊意识形态
二、 劳动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意识形态定位
三、 劳动哲学的科学性质和学科定位
四、 劳动哲学的理论传统和理论资源
五、 劳动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六、 从劳动哲学视角看中国工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七、 结语
交互主体论(Intersubjective Theory)——大学德育课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 交互主体论的基本思路
二、 大学德育课目标的转变
三、 大学德育课内容的转变
四、 大学德育课过程的转变
五、 大学德育课形式的转变
六、 与大学德育课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
王江松作品一览
《六十年代生人思想录》总序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践哲学探源
一、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抽象对立
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
三、 实践哲学——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四、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命运
自然唯物主义在历史哲学中的命运——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把自然唯物主义直接输入历史哲学的种种尝试及其失败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主义历史观和客观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三、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科学人道主义化与人道主义科学化
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二、 史前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三、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 生产力的历史演变
二、 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二、 人类活动与历史规律
三、 个体活动与历史规律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
哲学从何处突破
上篇: 哲学应从人突破
下篇: 人的研究应从个人突破
竞争——中国哲学繁荣之路
一、 把竞争机制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把竞争机制引入整个哲学领域
论哲学家
一、 哲学家的心理构成
二、 哲学家的文化修养
三、 哲学家的人格品质和生活实践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初探
略论康德的批判理性
中国三代学人对康德哲学诠释范式的嬗变——以郑昕、李泽厚、黄裕生为例
一、 《康德学述》:认识论的角度和范式
二、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人类学本体论的视角和范式
三、 《真理与自由》:存在论的视角和范式
四、 结语
《辩证理性批判》之第一卷第一分册《方法问题》初探
一、 《方法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 萨特论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 建立历史人学的中介问题和辅助学科
四、 萨特论“逆溯—前进”的方法及其认识论基础
五、 结语
第三篇 人性、主体性、人道主义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论纲
一、 论人的存在
二、 论人的本质
三、 论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四、 论历史哲学与人学的关系
马克思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论马克思的英雄人格
一、 病态人格与健康人格
二、 无产阶级革命——从病态人格到健康人格
三、 英雄人格——病态社会中的健康人格
四、 小结
恩格斯的健康人格思想——兼论恩格斯的辩证人格
一、 恩格斯的人格思想
二、 恩格斯的辩证人格
三、 小结
第四篇 个体、个人、个性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理论
一、 西方哲学史与个人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个人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个人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哲学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博士论文》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
三、 1844年的《摘要》和《手稿》
四、 《神圣家庭》、《费尔巴哈论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五、 《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第五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改革实践
建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
一、 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比较
二、 应建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
三、 超越五四与超越历史
务实主义的伟大宣言——兼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 南方谈话吹响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号角
二、 务实主义与“左”倾思想的对比
三、 务实主义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普通职工应该成为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
一、 改革的原则:无公平的效率还是有效率的公平
二、 改革的性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三、 改革的战略:重蹈西方路径还是独创中国道路
劳动与资本的历史合题——劳动性资本
一、 劳动与资本各自向对方演变
二、 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 劳动与资本的现代定义
四、 “劳动性资本”这一历史合题能够确立吗?
论经济与伦理的原生统一性与内在同一性
劳动哲学:重构中国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
一、 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工人阶级的特殊意识形态
二、 劳动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意识形态定位
三、 劳动哲学的科学性质和学科定位
四、 劳动哲学的理论传统和理论资源
五、 劳动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六、 从劳动哲学视角看中国工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七、 结语
交互主体论(Intersubjective Theory)——大学德育课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 交互主体论的基本思路
二、 大学德育课目标的转变
三、 大学德育课内容的转变
四、 大学德育课过程的转变
五、 大学德育课形式的转变
六、 与大学德育课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
王江松作品一览
人性与个性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