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物理吸附
目录
1、1物理吸附理论的简单介绍
1、1、1吸附现象
1、1、2吸附位能曲线
1、1、3吸附热
1、1、4吸附等温式
1、1、4、1兰格缪吸附等温式
1、1、4、2费劳里希吸附等温式
1、1、4、3BET吸附等温式
1、1、4、4三参数BET方程和匹克特方程
1、1、4、5泡兰义吸附势理论和杜比宁学派的微孔体积充填理论(TVFM)
1、2物理吸附在催化剂物化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1、2、1催化剂及其它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测定
1、2、1、1气体或蒸气吸附量的测定
1、2、1、2由吸附数据计算单分子层吸附量vm和比表面S的讨论
1、2、1、3比表面计算方法的进展——v—t作图法及—as作图法
1、2、2孔径分布的测定
1、2、2、1毛细凝聚
1、2、2、2中孔分布的DH计算法
1、2、2、3中孔孔径分布计算的改进——“修正无模型”计算法(ML法)
1、2、2、4微孔孔半径分布(MP法)
1、2、3比表面、孔半径分布测定在催化剂性质表征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1、2、4物理吸附在催化研究中的其它应用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2、1概论
第二章 化学吸附
2、2化学吸附量的测定
2、2、1吸附仪器的选型
2、2、1、1材质的选择
2、2、1、2吸附剂的性质决定仪器尺寸和形状
2、2、1、3其它要求
2、2、2容量法测定吸附量
2、2、2、1吸附装置的体积校正
2、2、2、2非等温条件下吸附量的测定
2、3化学吸附的选择性与催化剂表面上活性组份的测定
2、3、1化学吸附的选择性(专一性)
2、3、2化学吸附法研究催化剂的活性表面
2、3、2、1负载型催化剂中金属表面的测定
2、3、2、2选择性化学吸附法测定活性表面的局限性
2、3、3固体表面酸碱性的测定
2、3、3、1Hammett指示剂法
2、3、3、2碱性蒸气不可逆吸附法
2、3、3、3固体催化剂表面碱性的测定
2、4吸附热测定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2、4、1吸附热的测定方法
2、4、2吸附热测定法研究催化剂表面能量状态的分布和吸附质分子在表面上的反应性
2、4、3微分吸附热测定法研究固体表面酸强度分布
2、4、4吸附热的测定与催化剂活性组份的选择
2、5吸附速率及吸附活化能与催化研究
2、5、1闪灼脱附法研究吸附和脱附过程
2、5、2程序升温热脱附法研究吸附过程
2、5、3吸附动力学法研究乙烯氧化为环氧乙烷的机理
2、6化学吸附法研究吸附层结构与催化剂表面活性集团原子数
2、6、1吸附法测定吸附位的原子数
2、6、2磁化学—吸附等温线法和动力学法测定被吸附分子与金属原子成键数的方法
2、7结束语
参考文献
3、1吸附等温线及催化剂宏观结构的研究
3、1、1理论基础
3、1、1、1保留理论
第三章 气相色谱法
3、1、1、2吸附等温线和保留体积的关系
3、1、1、3保留体积和温度的关系
3、1、1、4色谱过程的一级质量守恒方程和吸附量的计算公式
3、1、2气固吸附等温线和催化剂宏观结构的测定方法
3、1、2、1迎头色谱法
3、1、2、2脉冲色谱法
3、1、2、3热脱附色谱法
3、1、2、4迎头脉冲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
3、2催化剂表面性质和活性位性质的研究
3、2、1化学吸附法和化学滴定法研究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3、2、1、1吸附热的测定
3、2、1、2催化剂表面酸性的测定
3、2、1、3催化剂表面金属分散度的测定
3、2、2程序升温脱附法(TPD)研究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3、2、2、1理论部分
3、2、2、2TPD法研究催化剂实例
3、2、3程序升温还原法(TPR)研究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3、2、3、1TPR法的理论
3、2、3、2TPR法研究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3、2、4其它程序升温色谱法
3、2、5催化中毒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性质
3、3催化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3、3、1催化色谱技术的一般介绍
3、3、2脉冲催化色谱动力学
3、3、3脉冲催化色谱法研究催化反应机理
3、3、3、1乙烯选择氧化生成环氧乙烷
3、3、3、2丁烯选择氧化反应机理
3、3、4脉冲断流色谱法
3、3、5程序升温表面反应动力学
3、3、6其它催化色谱法
3、4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4、1X—射线的产生及性质
4、1、1X—射线的产生
第四章 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
4、1、2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2晶体几何学基本知识
4、2、1晶体
4、2、2点阵、格子、晶胞
4、2、3晶面、晶面指数、面间距
4、2、4晶体的对称性、点群、空间群、晶系、布拉菲格子
4、3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及粉末衍射技术
4、3、1布拉格方程
4、3、2X—射线衍射仪
4、3、3制样
4、3、4实验条件的选择
4、4物相鉴定及相定量
4、4、1物相鉴定
4、4、2物相定理
4、4、2、1外标法
4、4、2、2内标法
4、4、2、3稀释外推法
4、4、2、4基体冲洗法
4、4、2、5自冲洗绝热方法
4、4、2、6无标样相定量方法
4、4、3物相分析的应用
4、5晶胞参数测定
4、6线宽法测平均晶粒大小
4、7其它方法
4、7、1线形分析测晶粒分布
4、7、2小角散射(SAXS)测颗粒分布
4、7、3大角散射测径向电子密度分布(RED)
4、7、4多晶结构测定
4、7、5广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
4、7、6应用
4、8结束语
参考文献
5、1引言
第五章 电子显微镜法
5、2电镜基础
5、2、1分辨力与光学显微镜
5、2、2电子波与电子源
5、2、3电子束与试样的交互作用
5、2、4电子透镜
5、2、5电镜的分类
5、3扫描电镜及其应用
5、3、1CTEM的结构原理
5、3、2CTEM的操作型式
5、3、2、1亮场像
5、3、2、2暗场像
5、3、2、3选区电子衍射
5、3、2、4衍射图的分析
5、3、3TEM技术
5、3、3、1仪器性能的检测
5、3、3、2TEM的试样制备技术
5、3、4TEM的应用
5、3、4、1催化剂物性的检测
5、3、4、2研究负载型催化剂
5、3、4、3在催化剂制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5、3、4、4在催化剂失活、再生研究中的应用
5、3、5控制气氛样品室(环境室)及超高压电镜的应用
5、4SEM及其应用
5、4、1SEM的结构原理
5、4、2SEM的操作型式及像衬度
5、4、2、1二次电子像与形貌衬度
5、4、2、2背散射电子像与原子序衬度
5、4、3SEM的分辨力与放大倍数
5、4、4SEM的应用
5、4、5SEM/EPMA(或AES)及其应用
5、4、5、1SEM/EPMA及其基本原理和结构
5、4、5、2SEM/EPMA显微分析过程
5、4、5、3SEM/EPMA的空间分辨力与检测极限
5、4、5、4SEM/EPMA的应用
5、4、5、5SEM/AES
5、5STEM和电子显微术的进展
5、5、1STEM与CTEM
5、5、2薄样品的EDS显微分析
5、5、3μ-衍射
5、5、4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
5、6结束语
参考文献
6、1颗粒度测定
6、1、1颗粒度
第六章 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
6、1、2筛分法
6、1、3沉降法
6、1、3、1Stokes公式
6、1、3、2重力沉降法
6、1、3、3气动筛分法
6、1、4其它测定方法
6、1、4、1显微镜法
6、1、4、2光散射法
6、1、4、3电导法
6、2密度测定
6、2、1真密度
6、2、2颗粒密度
6、2、3堆密度
6、3孔容及孔分布测定
6、3、1孔容及孔分布测定概述
6、3、2四氯化碳吸附法测定孔容
6、3、3水滴定法测定孔容
6、3、4压汞测孔法测定孔分布
6、3、4、1手动压汞仪
6、3、4、2自动压汞测孔仪
6、3、4、3压汞法测定催化剂孔分布的某些问题
6、4催化剂机械强度测定
6、4、1压碎强度测定方法
6、4、2固定床催化剂磨损率的测定
6、4、3流化床催化剂磨损性能的测定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7、1概论
7、1、1动力学研究作为多相催化剂研究方法的意义和范围
第七章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7、1、2多相催化动力学的内涵
7、1、3多相催化反应的分类
7、1、3、1消除反应
7、1、3、2双组元加成反应
7、1、3、3多组元加成反应
7、1、3、4串行反应
7、1、3、5平行反应
7、1、3、6串行-平行反应
7、2一般动力学概念
7、2、1速率、速率方程和动力学参数
7、2、2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7、2、3反应器中反应速率的基本表达式
7、2、4活塞流管式反应器中简单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7、2、5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解析
7、2、5、1可逆反应
7、2、5、2串行反应和平行反应
7、2、5、3串行-平行反应
7、2、5、4动力学同位素方法(KIM)及其扩展
7、2、5、5集算方法
7、3吸附和多相催化反应速率方程
7、3、1吸附与吸附等温方程
7、3、2控速步骤
7、3、3双曲线式多相催化反应速率方程
7、3、4多相催化的幂式速率方程
7、4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判别
7、4、1催化动力学数据处理
7、4、2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7、4、3动力学数据回归分析实例
7、4、4动力学模型判别准则
7、4、5模型判别新方法
7、4、6反应多段控速和催化表面非匀性对动力学方程的影响
7、5多相催化过程中的物理传输
7、5、1热-质传输在催化过程中的地位
7、5、2气-固相间传质(外扩散)
7、5、3恒温粒内传质(内扩散)——简化情况
7、5、4内扩散对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影响
7、5、5恒温粒内传质——复杂情况
7、5、5、1双组份反应
7、5、5、2伴有总摩尔数变化的反应
7、5、5、3催化颗粒形状的影响
7、5、5、4双曲线式速率方程的相应有效因子
7、5、5、5可逆反应
7、5、6非恒温反应中的有效因子
7、6动力学测定方法和实验装置
7、6、1实验室反应器
7、6、1、1积分反应器
7、6、1、2微分反应器
7、6、1、3外循环反应器
7、6、1、4内循环反应器
7、6、1、5搅拌反应器
7、6、1、6传输床反应器
7、6、1、7无梯度反应器的性能表征和与其它反应器的比较
7、6、2排除物理传递干扰的判据
7、6、3内扩散参数的测定
7、6、3、1求有效因子的方法
7、6、3、2单锭扩散反应器
7、6、4速率方程中吸附参数的测定——过渡应答法
7、7非稳态过程的动力学
7、7、1失活与动力学
7、7、2多重态与振荡
7、8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8、1引言
8、2热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第八章 热分析方法
8、2、1热分析定义
8、2、2热分析分类
8、3几种常用热分析技术
8、3、1差热分析
8、3、1、1基本原理
8、3、1、2差热分析仪及其工作原理
8、3、1、3差热曲线
8、3、1、4差热曲线的应用
8、3、2差示扫描量热法
8、3、2、1功率补偿的三种方式
8、3、2、2差示扫描量热计及其工作原理
8、3、2、3差示扫描量热曲线
8、3、2、4DSC曲线的应用
8、3、3热重法
8、3、3、1热天平及其工作原理
8、3、3、2热重曲线
8、3、3、3热重曲线的应用
8、4热分析曲线的影响因素
8、4、1试样因素
8、4、1、1颗粒大小的影响
8、4、1、2试样重量的影响
8、4、2条件因素
8、4、2、1试样装填的影响
8、4、2、2加热速度的影响
8、4、2、3记录纸速的影响
8、4、2、4气氛的影响
8、4、3仪器因素
8、4、3、1坩埚材质的影响
8、4、3、2热电偶的影响
8、5热分析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8、5、1催化剂活性的评选
8、5、2催化剂制备条件的选择
8、5、3催化剂组成的确定
8、5、4研究活性组份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8、5、5助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8、5、6催化剂老化和中毒的研究
8、5、7固体催化剂表面酸性测量
8、5、8催化剂积炭行为的研究
8、5、9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8、5、10吸附和表面反应机理的研究
8、5、10、1脉冲热动力学法
8、5、10、2用PTK技术研究氢-乙烯吸附及其机理
8、6结束语
参考文献
9、1引言
第九章 磁性测量方法
9、2理论基础
9、2、1物质的磁性
9、2、2磁化率
9、2、2、1抗磁磁化率
9、2、2、2顺磁磁化率
9、2、2、3与温度无关的顺磁性
9、2、3有效磁矩μ〓与未成对电子数
9、2、4磁有序物质
9、2、4、1铁磁性、反铁磁性与亚铁磁性
9、2、4、2超顺磁性
9、2、4、3颗粒大小及其分布
9、3实验方法
9、3、1Gouy式磁天平
9、3、2Faraday式磁天平
9、3、3低磁场强度下磁化强度的测定——磁感应法
9、3、4振动样品磁强计
9、3、5高磁场强度下磁化强度的测定——Weiss提升法
9、4催化剂的活性组份在载体表面上的分散状态和价态
9、4、1脱氢芳构化催化剂Cr〓O〓/r-Al〓O〓体系的磁化学研究
9、4、2催化剂活性组份的价态
9、4、2、1MnO〓/r-Al〓O〓和MnO〓/TiO〓体系
9、4、2、2Fe〓O〓/r-Al〓O〓和Fe〓O〓/TIO〓体系
9、5催化剂活性组份的鉴别与结构环境
9、5、1Co-Mo/Al〓O〓加氢脱硫催化剂中钴离子的结构环境
9、5、2Co-Mo/Al〓O〓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组份
9、6吸附和催化机理
9、6、1化学吸附与磁化强度的变化
9、6、2Ni、Co、Fe催化剂的研究——吸附键数
9、6、3苯在Ni/硅藻土催化剂上的催化加氢反应机理
9、7催化剂的颗粒大小及分布的测定
9、8综合应用举例
9、8、1用磁性测量和ESR谱研究Co-Mo/Al〓O〓催化剂中Na〓的存在对Co的性质的影响
9、8、1、1磁性测量的结果
9、8、1、2ESR的测量结果
9、8、2磁性测量与穆斯鲍尔谱方法的综合应用——氢在Fe/Mgo催化剂上的活化状态的研究
9、8、2、1氧化态催化剂的结果
9、8、2、2还原样品的结果
9、8、2、3H〓与Fe/Mgo催化剂的作用
9、9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10、1引言
10、2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0、2、1顺磁性物质
第十章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
10、2、2电子顺磁共振
10、2、3弛豫、线型和线宽
10、2、4g因子
10、2、5超精细结构和精细结构
10、2、6过渡金属离子
10、3电子顺磁共振的实验方法
10、3、1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10、3、2电子顺磁共振仪的主要组成
10、3、2、1微波桥系统
10、3、2、2共振腔系统
10、3、2、3调制和检测系统
10、3、2、4电磁铁系统
10、3、3实验条件的选择
10、3、3、1调制
10、3、3、2微波
10、3、3、3浓度
10、3、3、4温度
10、3、3、5扫场和时间常数
10、3、3、6信号平均
10、3、4磁场校准和测量g因子
10、3、5自旋浓度的测定
10、3、6超精细偶合常数的测定
10、3、7多晶谱的分析
10、4应用电子顺磁共振研究催化剂的实例
10、4、1表面酸性位的研究
10、4、1、1硅酸铝催化剂
10、4、1、2钼酸铋催化剂
10、4、1、3r—氧化铝
10、4、2活性位和结构的研究
10、4、2、1钼酸铋催化剂
10、4、2、2氧化铬催化剂
10、4、2、3氧化钒催化剂
10、4、2、4硫化钨和硫化钼催化剂
10、4、3催化反应的研究
10、4、4表面顺磁粒子的检测
10、4、4、1表面沉积炭
10、4、4、2氧粒子
10、4、4、3硫粒子
10、4、5表面与体相之间离子扩散的研究
10、5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11、1引言
第十一章 红外和激光拉曼光谱方法
11、2吸附分子的红外光谱
11、3获得吸附分子的红外光谱的方法
11、3、1样品制备
11、3、2吸附池结构和性能
11、3、3红外分光光度计
11、3、3、1双光束光学零点
11、3、3、2双光束电比例记录
11、3、3、3双斩光系统
11、3、3、4计算机红外光谱仪
11、3、3、5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11、4吸附态研究和催化剂表征
11、4、1作为探针分子的CO吸附态
11、4、2双金属原子簇催化剂的研究
11、4、2、1表面组成的测定
11、4、2、2几何效应和电子效应的研究
11、4、3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研究
11、4、4固体表面酸性的测定
11、4、5表面结构羟基的研究
11、4、5、1Al〓O〓表面的结构羟基
11、4、5、2SiO〓-Al〓O〓表面的结构羟基
11、4、6分子筛骨架振动的研究
11、5红外光谱应用于反应动态学研究
11、5、1HCOOH在Al〓O〓(ZnO)催化剂上的分解机理
11、5、2NO和NH〓在V〓O〓/Al〓O〓上反应的机理
11、5、3C〓H〓在Ag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机理
11、5、4CO加氢反应基元步骤考察
11、6激光拉曼光谱方法
11、6、1简介
11、6、2实验方法
11、6、3吸附分子的激光拉曼光谱
11、6、3、1吸附吡啶的激光拉曼光谱
11、6、3、2CO吸附在Ni/SiIO〓催化剂上的拉曼光谱
11、6、3、3氢化学吸附在Ni/SiO〓上的拉曼光谱
11、7表面振动光谱的新进展
11、7、1反射红外光谱
11、7、2低能电子损失谱(EELS)
11、7、3非弹性电子隧道谱(IETS)
11、7、4非弹性中子散射谱(INSS)
11、8结束语
参考文献
12、1引言
12、2原理
第十二章 紫外漫反射光谱方法
12、3研究方法
12、3、1仪器
12、3、2标准物的选择
12、3、3样品处理
12、3、4影响减免函数的因素
12、3、4、1粒度效应
12、3、4、2样品表面光洁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12、3、5定性分析
12、4应用
12、4、1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究
12、4、1、1Ni离子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12、4、1、2Mo、Co离子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12、4、1、3Co对MoO〓分散状况的影响
12、4、1、4Mo与Co或Ni之间的相互作用
12、4、1、5NiOWO〓/Al〓O〓催化剂
12、4、1、6TiO〓载体中Mo离子的结构
12、4、2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12、4、2、1铂的价态测定
12、4、2、2钌的价态测定
12、4、2、3Pd/Al〓O〓催化剂的研究
12、4、3CrO〓/Al〓O〓催化剂的研究
12、4、4其它
12、4、4、1载铜催化剂的研究
12、4、4、2Ag/分子筛Y催化剂的研究
12、4、4、3固体酸性测定
12、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3、1引言
第十三章 光电子能谱法
13、2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13、2、1光电效应和光电子能量公式
13、2、2俄歇效应和俄歇电子能量公式
13、2、3谱峰的表示和识谱
13、2、4化学位移状态分析的依据
13、2、4、1化学位移
13、2、4、2物理位移
13、3仪器和实验技术
13、3、1仪器设备
13、3、1、1激发源
13、3、1、2样品室和样品预处理室
13、3、1、3电子能量分析器
13、3、1、4外磁场屏蔽
13、3、1、5超高真空(UHV)系统
13、3、2实验技术
13、3、2、1谱图的能量校正
13、3、2、2样品制备方法
13、3、2、3录谱和谱析注意事项
13、4光电子能谱法在多相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3、4、1组份鉴别
13、4、2价态分析
13、4、3半定量分析
13、4、3、1依据
13、4、3、2实例
13、4、4活性位研究
13、4、4、1硫化Co-Mo的活性组份
13、4、4、2B酸和L酸的测定
13、4、5催化剂组份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13、4、5、1金属组份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13、4、5、2金属组份间的相互作用
13、4、6吸附研究
13、4、7失活和中毒机理分析
13、4、8分散度的测定
13、5在催化研究中电子能谱方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1引言
第十四章 穆斯堡尔谱学及其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4、2穆斯堡尔谱学原理
14、2、1无反冲分数
14、2、2同质异能移
14、2、3二次多普勒能移
14、2、4四极分裂
14、2、5磁超精细分裂
14、2、6谱线宽度和谱线形状
14、3穆斯堡尔实验装置
14、4穆斯堡尔谱学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4、4、1催化剂制备和催化剂特性方面的研究
14、4、1、1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14、4、1、2活性组份在载体表面上的移动性
14、4、1、3活性组份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14、4、1、4助催化剂的作用
14、4、1、5活性相颗粒大小及其分布
14、4、2催化剂表面性质的研究
14、4、2、1确定表面组成及其变化
14、4、2、2确定表面活性位置
14、4、2、3确定表面活化态
14、4、2、4确定表面结构
14、4、3吸附与催化反应的研究
14、4、3、1判断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14、4、3、2研究化学吸附
14、4、3、3研究反应动力学
14、4、4穆斯堡尔同位素作为催化剂的一个化学探针
14、5应用实例
14、6结束语
参考文献
var cpro_id = 'u317582';
目录
1、1物理吸附理论的简单介绍
1、1、1吸附现象
1、1、2吸附位能曲线
1、1、3吸附热
1、1、4吸附等温式
1、1、4、1兰格缪吸附等温式
1、1、4、2费劳里希吸附等温式
1、1、4、3BET吸附等温式
1、1、4、4三参数BET方程和匹克特方程
1、1、4、5泡兰义吸附势理论和杜比宁学派的微孔体积充填理论(TVFM)
1、2物理吸附在催化剂物化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1、2、1催化剂及其它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测定
1、2、1、1气体或蒸气吸附量的测定
1、2、1、2由吸附数据计算单分子层吸附量vm和比表面S的讨论
1、2、1、3比表面计算方法的进展——v—t作图法及—as作图法
1、2、2孔径分布的测定
1、2、2、1毛细凝聚
1、2、2、2中孔分布的DH计算法
1、2、2、3中孔孔径分布计算的改进——“修正无模型”计算法(ML法)
1、2、2、4微孔孔半径分布(MP法)
1、2、3比表面、孔半径分布测定在催化剂性质表征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1、2、4物理吸附在催化研究中的其它应用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2、1概论
第二章 化学吸附
2、2化学吸附量的测定
2、2、1吸附仪器的选型
2、2、1、1材质的选择
2、2、1、2吸附剂的性质决定仪器尺寸和形状
2、2、1、3其它要求
2、2、2容量法测定吸附量
2、2、2、1吸附装置的体积校正
2、2、2、2非等温条件下吸附量的测定
2、3化学吸附的选择性与催化剂表面上活性组份的测定
2、3、1化学吸附的选择性(专一性)
2、3、2化学吸附法研究催化剂的活性表面
2、3、2、1负载型催化剂中金属表面的测定
2、3、2、2选择性化学吸附法测定活性表面的局限性
2、3、3固体表面酸碱性的测定
2、3、3、1Hammett指示剂法
2、3、3、2碱性蒸气不可逆吸附法
2、3、3、3固体催化剂表面碱性的测定
2、4吸附热测定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2、4、1吸附热的测定方法
2、4、2吸附热测定法研究催化剂表面能量状态的分布和吸附质分子在表面上的反应性
2、4、3微分吸附热测定法研究固体表面酸强度分布
2、4、4吸附热的测定与催化剂活性组份的选择
2、5吸附速率及吸附活化能与催化研究
2、5、1闪灼脱附法研究吸附和脱附过程
2、5、2程序升温热脱附法研究吸附过程
2、5、3吸附动力学法研究乙烯氧化为环氧乙烷的机理
2、6化学吸附法研究吸附层结构与催化剂表面活性集团原子数
2、6、1吸附法测定吸附位的原子数
2、6、2磁化学—吸附等温线法和动力学法测定被吸附分子与金属原子成键数的方法
2、7结束语
参考文献
3、1吸附等温线及催化剂宏观结构的研究
3、1、1理论基础
3、1、1、1保留理论
第三章 气相色谱法
3、1、1、2吸附等温线和保留体积的关系
3、1、1、3保留体积和温度的关系
3、1、1、4色谱过程的一级质量守恒方程和吸附量的计算公式
3、1、2气固吸附等温线和催化剂宏观结构的测定方法
3、1、2、1迎头色谱法
3、1、2、2脉冲色谱法
3、1、2、3热脱附色谱法
3、1、2、4迎头脉冲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
3、2催化剂表面性质和活性位性质的研究
3、2、1化学吸附法和化学滴定法研究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3、2、1、1吸附热的测定
3、2、1、2催化剂表面酸性的测定
3、2、1、3催化剂表面金属分散度的测定
3、2、2程序升温脱附法(TPD)研究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3、2、2、1理论部分
3、2、2、2TPD法研究催化剂实例
3、2、3程序升温还原法(TPR)研究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3、2、3、1TPR法的理论
3、2、3、2TPR法研究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3、2、4其它程序升温色谱法
3、2、5催化中毒法研究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性质
3、3催化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3、3、1催化色谱技术的一般介绍
3、3、2脉冲催化色谱动力学
3、3、3脉冲催化色谱法研究催化反应机理
3、3、3、1乙烯选择氧化生成环氧乙烷
3、3、3、2丁烯选择氧化反应机理
3、3、4脉冲断流色谱法
3、3、5程序升温表面反应动力学
3、3、6其它催化色谱法
3、4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4、1X—射线的产生及性质
4、1、1X—射线的产生
第四章 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
4、1、2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2晶体几何学基本知识
4、2、1晶体
4、2、2点阵、格子、晶胞
4、2、3晶面、晶面指数、面间距
4、2、4晶体的对称性、点群、空间群、晶系、布拉菲格子
4、3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及粉末衍射技术
4、3、1布拉格方程
4、3、2X—射线衍射仪
4、3、3制样
4、3、4实验条件的选择
4、4物相鉴定及相定量
4、4、1物相鉴定
4、4、2物相定理
4、4、2、1外标法
4、4、2、2内标法
4、4、2、3稀释外推法
4、4、2、4基体冲洗法
4、4、2、5自冲洗绝热方法
4、4、2、6无标样相定量方法
4、4、3物相分析的应用
4、5晶胞参数测定
4、6线宽法测平均晶粒大小
4、7其它方法
4、7、1线形分析测晶粒分布
4、7、2小角散射(SAXS)测颗粒分布
4、7、3大角散射测径向电子密度分布(RED)
4、7、4多晶结构测定
4、7、5广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
4、7、6应用
4、8结束语
参考文献
5、1引言
第五章 电子显微镜法
5、2电镜基础
5、2、1分辨力与光学显微镜
5、2、2电子波与电子源
5、2、3电子束与试样的交互作用
5、2、4电子透镜
5、2、5电镜的分类
5、3扫描电镜及其应用
5、3、1CTEM的结构原理
5、3、2CTEM的操作型式
5、3、2、1亮场像
5、3、2、2暗场像
5、3、2、3选区电子衍射
5、3、2、4衍射图的分析
5、3、3TEM技术
5、3、3、1仪器性能的检测
5、3、3、2TEM的试样制备技术
5、3、4TEM的应用
5、3、4、1催化剂物性的检测
5、3、4、2研究负载型催化剂
5、3、4、3在催化剂制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5、3、4、4在催化剂失活、再生研究中的应用
5、3、5控制气氛样品室(环境室)及超高压电镜的应用
5、4SEM及其应用
5、4、1SEM的结构原理
5、4、2SEM的操作型式及像衬度
5、4、2、1二次电子像与形貌衬度
5、4、2、2背散射电子像与原子序衬度
5、4、3SEM的分辨力与放大倍数
5、4、4SEM的应用
5、4、5SEM/EPMA(或AES)及其应用
5、4、5、1SEM/EPMA及其基本原理和结构
5、4、5、2SEM/EPMA显微分析过程
5、4、5、3SEM/EPMA的空间分辨力与检测极限
5、4、5、4SEM/EPMA的应用
5、4、5、5SEM/AES
5、5STEM和电子显微术的进展
5、5、1STEM与CTEM
5、5、2薄样品的EDS显微分析
5、5、3μ-衍射
5、5、4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
5、6结束语
参考文献
6、1颗粒度测定
6、1、1颗粒度
第六章 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
6、1、2筛分法
6、1、3沉降法
6、1、3、1Stokes公式
6、1、3、2重力沉降法
6、1、3、3气动筛分法
6、1、4其它测定方法
6、1、4、1显微镜法
6、1、4、2光散射法
6、1、4、3电导法
6、2密度测定
6、2、1真密度
6、2、2颗粒密度
6、2、3堆密度
6、3孔容及孔分布测定
6、3、1孔容及孔分布测定概述
6、3、2四氯化碳吸附法测定孔容
6、3、3水滴定法测定孔容
6、3、4压汞测孔法测定孔分布
6、3、4、1手动压汞仪
6、3、4、2自动压汞测孔仪
6、3、4、3压汞法测定催化剂孔分布的某些问题
6、4催化剂机械强度测定
6、4、1压碎强度测定方法
6、4、2固定床催化剂磨损率的测定
6、4、3流化床催化剂磨损性能的测定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7、1概论
7、1、1动力学研究作为多相催化剂研究方法的意义和范围
第七章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7、1、2多相催化动力学的内涵
7、1、3多相催化反应的分类
7、1、3、1消除反应
7、1、3、2双组元加成反应
7、1、3、3多组元加成反应
7、1、3、4串行反应
7、1、3、5平行反应
7、1、3、6串行-平行反应
7、2一般动力学概念
7、2、1速率、速率方程和动力学参数
7、2、2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7、2、3反应器中反应速率的基本表达式
7、2、4活塞流管式反应器中简单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7、2、5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解析
7、2、5、1可逆反应
7、2、5、2串行反应和平行反应
7、2、5、3串行-平行反应
7、2、5、4动力学同位素方法(KIM)及其扩展
7、2、5、5集算方法
7、3吸附和多相催化反应速率方程
7、3、1吸附与吸附等温方程
7、3、2控速步骤
7、3、3双曲线式多相催化反应速率方程
7、3、4多相催化的幂式速率方程
7、4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判别
7、4、1催化动力学数据处理
7、4、2动力学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7、4、3动力学数据回归分析实例
7、4、4动力学模型判别准则
7、4、5模型判别新方法
7、4、6反应多段控速和催化表面非匀性对动力学方程的影响
7、5多相催化过程中的物理传输
7、5、1热-质传输在催化过程中的地位
7、5、2气-固相间传质(外扩散)
7、5、3恒温粒内传质(内扩散)——简化情况
7、5、4内扩散对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影响
7、5、5恒温粒内传质——复杂情况
7、5、5、1双组份反应
7、5、5、2伴有总摩尔数变化的反应
7、5、5、3催化颗粒形状的影响
7、5、5、4双曲线式速率方程的相应有效因子
7、5、5、5可逆反应
7、5、6非恒温反应中的有效因子
7、6动力学测定方法和实验装置
7、6、1实验室反应器
7、6、1、1积分反应器
7、6、1、2微分反应器
7、6、1、3外循环反应器
7、6、1、4内循环反应器
7、6、1、5搅拌反应器
7、6、1、6传输床反应器
7、6、1、7无梯度反应器的性能表征和与其它反应器的比较
7、6、2排除物理传递干扰的判据
7、6、3内扩散参数的测定
7、6、3、1求有效因子的方法
7、6、3、2单锭扩散反应器
7、6、4速率方程中吸附参数的测定——过渡应答法
7、7非稳态过程的动力学
7、7、1失活与动力学
7、7、2多重态与振荡
7、8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8、1引言
8、2热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第八章 热分析方法
8、2、1热分析定义
8、2、2热分析分类
8、3几种常用热分析技术
8、3、1差热分析
8、3、1、1基本原理
8、3、1、2差热分析仪及其工作原理
8、3、1、3差热曲线
8、3、1、4差热曲线的应用
8、3、2差示扫描量热法
8、3、2、1功率补偿的三种方式
8、3、2、2差示扫描量热计及其工作原理
8、3、2、3差示扫描量热曲线
8、3、2、4DSC曲线的应用
8、3、3热重法
8、3、3、1热天平及其工作原理
8、3、3、2热重曲线
8、3、3、3热重曲线的应用
8、4热分析曲线的影响因素
8、4、1试样因素
8、4、1、1颗粒大小的影响
8、4、1、2试样重量的影响
8、4、2条件因素
8、4、2、1试样装填的影响
8、4、2、2加热速度的影响
8、4、2、3记录纸速的影响
8、4、2、4气氛的影响
8、4、3仪器因素
8、4、3、1坩埚材质的影响
8、4、3、2热电偶的影响
8、5热分析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8、5、1催化剂活性的评选
8、5、2催化剂制备条件的选择
8、5、3催化剂组成的确定
8、5、4研究活性组份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8、5、5助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8、5、6催化剂老化和中毒的研究
8、5、7固体催化剂表面酸性测量
8、5、8催化剂积炭行为的研究
8、5、9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8、5、10吸附和表面反应机理的研究
8、5、10、1脉冲热动力学法
8、5、10、2用PTK技术研究氢-乙烯吸附及其机理
8、6结束语
参考文献
9、1引言
第九章 磁性测量方法
9、2理论基础
9、2、1物质的磁性
9、2、2磁化率
9、2、2、1抗磁磁化率
9、2、2、2顺磁磁化率
9、2、2、3与温度无关的顺磁性
9、2、3有效磁矩μ〓与未成对电子数
9、2、4磁有序物质
9、2、4、1铁磁性、反铁磁性与亚铁磁性
9、2、4、2超顺磁性
9、2、4、3颗粒大小及其分布
9、3实验方法
9、3、1Gouy式磁天平
9、3、2Faraday式磁天平
9、3、3低磁场强度下磁化强度的测定——磁感应法
9、3、4振动样品磁强计
9、3、5高磁场强度下磁化强度的测定——Weiss提升法
9、4催化剂的活性组份在载体表面上的分散状态和价态
9、4、1脱氢芳构化催化剂Cr〓O〓/r-Al〓O〓体系的磁化学研究
9、4、2催化剂活性组份的价态
9、4、2、1MnO〓/r-Al〓O〓和MnO〓/TiO〓体系
9、4、2、2Fe〓O〓/r-Al〓O〓和Fe〓O〓/TIO〓体系
9、5催化剂活性组份的鉴别与结构环境
9、5、1Co-Mo/Al〓O〓加氢脱硫催化剂中钴离子的结构环境
9、5、2Co-Mo/Al〓O〓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组份
9、6吸附和催化机理
9、6、1化学吸附与磁化强度的变化
9、6、2Ni、Co、Fe催化剂的研究——吸附键数
9、6、3苯在Ni/硅藻土催化剂上的催化加氢反应机理
9、7催化剂的颗粒大小及分布的测定
9、8综合应用举例
9、8、1用磁性测量和ESR谱研究Co-Mo/Al〓O〓催化剂中Na〓的存在对Co的性质的影响
9、8、1、1磁性测量的结果
9、8、1、2ESR的测量结果
9、8、2磁性测量与穆斯鲍尔谱方法的综合应用——氢在Fe/Mgo催化剂上的活化状态的研究
9、8、2、1氧化态催化剂的结果
9、8、2、2还原样品的结果
9、8、2、3H〓与Fe/Mgo催化剂的作用
9、9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10、1引言
10、2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0、2、1顺磁性物质
第十章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
10、2、2电子顺磁共振
10、2、3弛豫、线型和线宽
10、2、4g因子
10、2、5超精细结构和精细结构
10、2、6过渡金属离子
10、3电子顺磁共振的实验方法
10、3、1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10、3、2电子顺磁共振仪的主要组成
10、3、2、1微波桥系统
10、3、2、2共振腔系统
10、3、2、3调制和检测系统
10、3、2、4电磁铁系统
10、3、3实验条件的选择
10、3、3、1调制
10、3、3、2微波
10、3、3、3浓度
10、3、3、4温度
10、3、3、5扫场和时间常数
10、3、3、6信号平均
10、3、4磁场校准和测量g因子
10、3、5自旋浓度的测定
10、3、6超精细偶合常数的测定
10、3、7多晶谱的分析
10、4应用电子顺磁共振研究催化剂的实例
10、4、1表面酸性位的研究
10、4、1、1硅酸铝催化剂
10、4、1、2钼酸铋催化剂
10、4、1、3r—氧化铝
10、4、2活性位和结构的研究
10、4、2、1钼酸铋催化剂
10、4、2、2氧化铬催化剂
10、4、2、3氧化钒催化剂
10、4、2、4硫化钨和硫化钼催化剂
10、4、3催化反应的研究
10、4、4表面顺磁粒子的检测
10、4、4、1表面沉积炭
10、4、4、2氧粒子
10、4、4、3硫粒子
10、4、5表面与体相之间离子扩散的研究
10、5结束语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11、1引言
第十一章 红外和激光拉曼光谱方法
11、2吸附分子的红外光谱
11、3获得吸附分子的红外光谱的方法
11、3、1样品制备
11、3、2吸附池结构和性能
11、3、3红外分光光度计
11、3、3、1双光束光学零点
11、3、3、2双光束电比例记录
11、3、3、3双斩光系统
11、3、3、4计算机红外光谱仪
11、3、3、5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11、4吸附态研究和催化剂表征
11、4、1作为探针分子的CO吸附态
11、4、2双金属原子簇催化剂的研究
11、4、2、1表面组成的测定
11、4、2、2几何效应和电子效应的研究
11、4、3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研究
11、4、4固体表面酸性的测定
11、4、5表面结构羟基的研究
11、4、5、1Al〓O〓表面的结构羟基
11、4、5、2SiO〓-Al〓O〓表面的结构羟基
11、4、6分子筛骨架振动的研究
11、5红外光谱应用于反应动态学研究
11、5、1HCOOH在Al〓O〓(ZnO)催化剂上的分解机理
11、5、2NO和NH〓在V〓O〓/Al〓O〓上反应的机理
11、5、3C〓H〓在Ag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机理
11、5、4CO加氢反应基元步骤考察
11、6激光拉曼光谱方法
11、6、1简介
11、6、2实验方法
11、6、3吸附分子的激光拉曼光谱
11、6、3、1吸附吡啶的激光拉曼光谱
11、6、3、2CO吸附在Ni/SiIO〓催化剂上的拉曼光谱
11、6、3、3氢化学吸附在Ni/SiO〓上的拉曼光谱
11、7表面振动光谱的新进展
11、7、1反射红外光谱
11、7、2低能电子损失谱(EELS)
11、7、3非弹性电子隧道谱(IETS)
11、7、4非弹性中子散射谱(INSS)
11、8结束语
参考文献
12、1引言
12、2原理
第十二章 紫外漫反射光谱方法
12、3研究方法
12、3、1仪器
12、3、2标准物的选择
12、3、3样品处理
12、3、4影响减免函数的因素
12、3、4、1粒度效应
12、3、4、2样品表面光洁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12、3、5定性分析
12、4应用
12、4、1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究
12、4、1、1Ni离子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12、4、1、2Mo、Co离子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12、4、1、3Co对MoO〓分散状况的影响
12、4、1、4Mo与Co或Ni之间的相互作用
12、4、1、5NiOWO〓/Al〓O〓催化剂
12、4、1、6TiO〓载体中Mo离子的结构
12、4、2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12、4、2、1铂的价态测定
12、4、2、2钌的价态测定
12、4、2、3Pd/Al〓O〓催化剂的研究
12、4、3CrO〓/Al〓O〓催化剂的研究
12、4、4其它
12、4、4、1载铜催化剂的研究
12、4、4、2Ag/分子筛Y催化剂的研究
12、4、4、3固体酸性测定
12、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3、1引言
第十三章 光电子能谱法
13、2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13、2、1光电效应和光电子能量公式
13、2、2俄歇效应和俄歇电子能量公式
13、2、3谱峰的表示和识谱
13、2、4化学位移状态分析的依据
13、2、4、1化学位移
13、2、4、2物理位移
13、3仪器和实验技术
13、3、1仪器设备
13、3、1、1激发源
13、3、1、2样品室和样品预处理室
13、3、1、3电子能量分析器
13、3、1、4外磁场屏蔽
13、3、1、5超高真空(UHV)系统
13、3、2实验技术
13、3、2、1谱图的能量校正
13、3、2、2样品制备方法
13、3、2、3录谱和谱析注意事项
13、4光电子能谱法在多相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3、4、1组份鉴别
13、4、2价态分析
13、4、3半定量分析
13、4、3、1依据
13、4、3、2实例
13、4、4活性位研究
13、4、4、1硫化Co-Mo的活性组份
13、4、4、2B酸和L酸的测定
13、4、5催化剂组份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13、4、5、1金属组份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13、4、5、2金属组份间的相互作用
13、4、6吸附研究
13、4、7失活和中毒机理分析
13、4、8分散度的测定
13、5在催化研究中电子能谱方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1引言
第十四章 穆斯堡尔谱学及其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4、2穆斯堡尔谱学原理
14、2、1无反冲分数
14、2、2同质异能移
14、2、3二次多普勒能移
14、2、4四极分裂
14、2、5磁超精细分裂
14、2、6谱线宽度和谱线形状
14、3穆斯堡尔实验装置
14、4穆斯堡尔谱学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4、4、1催化剂制备和催化剂特性方面的研究
14、4、1、1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14、4、1、2活性组份在载体表面上的移动性
14、4、1、3活性组份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14、4、1、4助催化剂的作用
14、4、1、5活性相颗粒大小及其分布
14、4、2催化剂表面性质的研究
14、4、2、1确定表面组成及其变化
14、4、2、2确定表面活性位置
14、4、2、3确定表面活化态
14、4、2、4确定表面结构
14、4、3吸附与催化反应的研究
14、4、3、1判断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14、4、3、2研究化学吸附
14、4、3、3研究反应动力学
14、4、4穆斯堡尔同位素作为催化剂的一个化学探针
14、5应用实例
14、6结束语
参考文献
var cpro_id = 'u317582';
多相催化剂的研究方法[电子资源.图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