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语的句法与意义.第一卷
副标题:无
分类号:
ISBN:978756000134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我给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教授日语,至今已有十年多了。初级班和中级班所使用的教材,最初是由我和几位同事共同编写的。不久,学完了中级班课程的学生和来日本之前已有相当基础的人,提出了开设高级班的要求。所谓高级,这里面包含了各种涵义,如希望能够自如地运用更生动、更地道的日语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或者希望通过日语的外在表达方式来了解藏在它后面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日本社会上的一般观念和日本的文化等。其中相当高的要求是,希望能够详尽地、系统地掌握日语语法。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我给高级班开设了语法课,并在课堂上逐课把刻写的讲义发给学生们。我一直试图尽可能地把日语的语法形式和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此二者的关系加以阐述。我也曾和学生们一起在课堂上讨论摘自报纸、小说和口语中的例句。这样,十余年过去了。我这本书就是在当时的讲义和针对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而撰写的论文,以及为有志于日语教育的人们开设讲座时用的讲稿的基础上编写的。尽管当时学生和朋友们都曾给予我热情的鼓励,但本书的编写工作之所以进展缓慢,本人的懒惰固然是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在逐渐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新知识需要我去学习,以致无暇顾及这本书的编写工作。
虽说同是外国留学生,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却各不相同。他们的母语总数尽管多达四、五十种,但他们都是为了学习亚洲这个小岛国上的民族的语言而来的。为了让他们真正地了解这种语言,只有客观地说明日语本身的规律,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至于说明的对象,自然是日语的特性;而说明时所用的语言现象,则必须尽可能带有普遍性。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人们自明治以来几乎已习惯套用西方语法的框框来说明自己的语言,所以对我们来说,说清日语的规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把自日本古典学开创以来的传统的国语学说灌输给他们也同样达不到上述目的。
我们将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纳入自己视野的同时,也就是说当我们立志找出人类语言中共同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彻底地发现和掌握孕藏于日语本身之中的规律。这是我从伯纳德·布洛赫和三上章这两位语言家那里学到的。如今这两位先生均已作古,但他们的影响在本书中仍随处可见。特别是从三上章先生那里,我不仅学到了日语和语言本身,而且耳濡目染还使我学到了对事物的一般看法乃至处世方法。尽管我师事三上章先生是在他的晚年,而且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几载,但我却引为终生的幸福。特此将本书的第一卷载奉献于三上先生的灵前。
本书系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料编写的,可能将写成四卷本。全书完成时,拟重新进行各种回顾。在此,向以下几位有关人士表示谢意。
首先,向恩师林荣一先生(现任大阪外国语大学校长)表示感谢。他曾经鼓励身为英语教师、却对日语颇感兴趣的我潜心这一领域的研究,并给予我多方的关怀和指教。另外,借此机会,向曾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研究国语学的人给予热情鼓励和开导的关西的国语学家,特别是向京都大学的渡边实和大阪大学的宫地裕两位教授表示谢忱。
前面已经提到,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1965年以后我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及该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日语教学工作,1979年以来又在筑波大学主要给外国学生教日语。本书的论述部分,至少其中的大半,是经过当时的学生们过目的。在此虽然不能一一提到他们的姓名,但对这些学生以及我的各位同事,我是十分感激的。
最后,向担任全书的原稿核对、校对和开列文献书目的大阪外国语大学的野田尚史君,以及在校对和其它出版工作方面给予耐心合作的黑潮出版社的冈野由美子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序
章
目录
0.绪论
1.为何“不地道”——论语言规则的种类
2.何谓“听得懂”——论意义的种类
第一编单句
第一章句子的基本结构
1.绪论
2.话语、形素、词素
3.句子和单词
4.句子成分——句法成分和词类
第二章コト的类型
5.词类之间的连续性
0.绪论
0.1本章的课题
0.2分类方法
0.3关于对比研究
1.动态事象的描写
1.1二者关系的表达
1.1.0二者关系的一般表达及其三种小类型
1.1.1施动
1.1.2相向及对象的表达
1.1.3相互作用
1.1.4二者关系表达的小结
1.2.0移动的一般表达及其三种小类型
1.2移动、变化的表达
1.2.1「出る」类的动作
1.2.2「通る」类的动作
1.2.3「入る、着く;泊る」类动词
1.2.4「行く」「来る」「归る」「戻る」——境遇性的介入
1.2.5变化
1.2.6移动、变化表达的小结
1.3「入れる、出す」的用法——施动和移动的复合
1.4「变える」的用法——施动和变化的复合
1.5接受的表达——施动、相向和移动的复合
1.5.0接受的一般表达及其四种小类型
1.5.1「与える」的用法
1.5.2「受ける」的用法
1.5.3「やる、もらう、くれる」类动词
1.5.4「命じる」的用法
1.5.5授受表达的小结
2.感情的表达——动态事象的描写和性状限定的界限
2.0感情的一般表达及其四种小类型
2.1瞬间的心理活动、被动的感情的表达
2.2能动的感情活动——表示感情触发的动词
2.3感情的直接表述——感情形容词的用法
2.4感情评定的表达
2.5感情表达的小结
3.存在的表达
4.性状限定
4.0评定句的一般性质及性状限定的细则
4.1对某事物的性状、态度
4.2相对性状限定
4.3绝对性状限定
4.4性状限定的小结
5.判断命题
6.包含コト的コト
7.单项谓语和零项谓语
8.次要补语
9.复合谓语的问题——谓语中的格的消失
10.在表层的助词的重新调整
11.其余的问题
第三章态——格的变换与谓语形态的关系
0.态(Voice)和日语的态体系——语法上的态和动词的自他对立
1.1被动态的形态、句式和意义特征
1.被动态
1.2被动态的两个类型
1.3直接被动句
1.3.1直接被动句的语法条件——关于对应能动句的分类
1.3.1.1表示两者关系的动词句
1.3.1.2移动动词
1.3.1.3变化动词
1.3.1.4授受动词
1.3.1.5「入れる、出す」类动词
1.3.1.6「变える」类动词
1.3.1.7以コト为补语的动词
1.3.2直接被动句的适用条件
1.4间接被动句
1.4.1间接被动句成立的语法条件
1.4.2间接被动句的适用条件
2.1可能态的形态、句式和意义特征
2.可能态
2.2可能态成立的语法条件
2.3可能态的适用条件
3.自发态
3.1自发态的形态、句式和意义特征
3.2自发态成立的语法条件
3.3自发态的适用条件
4.使役态
4.1使役态的形态、句式和意义特征
4.2使役态成立的语法条件以及被使役者对助词的选择
4.3使役态的适用条件
5.0动词的自他对立和态
5.动词的自他对应——词汇上的态的类型
5.1husagar-u——husag-u
5.2atar-u——ate-ru
5.3ak-u——ake-ru
5.4mawar-u——mawas-u
5.5taore-ru——taos-u
5.6same-ru——samas-u
5.7iki-ru——ikas-u
5.8oti-ru——otos-u
5.9mi-ru——mise-ru
5.10tob-u——tobas-u
6.小结
参考文献
日语的句法与意义.第一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