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老子》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道家思想的源头,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可惜,《老子》其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八十一个短章却无不含义深广、语言艰深,不利于现代人阅读。本书是由在专业上卓有成就的学者戴建业先生以生动的现代汉语忠实地“翻译”出的《老子》,而这种忠实的“翻译”又不仅只是依样画葫芦的原文再现,更有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延伸,是“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既是照着《老子》讲,更是接着《老子》讲。
目录
导论: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模糊的肖像
二、《老子》:争论与结论
三、道:天地之根与万物之本
四、自然:大道的本性与人生的境界
五、无为: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
六、悖论:弃智则智 大巧无巧
七、《老子现代版》:构思与特色
第一章 道与德
引言
一、谈玄论道
二、万物之宗
三、天地之根
四、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五、惟道是从
六、反者道之动
七、道与物 一与众
八、与大道同体 与天地同流
九、有道则尊
十、上德不德
第二章 自然与造作
引言
一、道法自然
二、什么是自然?
三、“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四、大道废有仁义
五、归于婴儿
六、知白守黑
七、因任自然
八、再说因任自然
九、自然之道
十、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
引言
一、无为与有为的界线
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三、天地不仁
四、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言
五、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六、无为而无不为
七、无为之益
八、弃智 去欲 无为
第四章 拙与巧
引言
一、不尚贤
二、绝圣弃智
三、再说绝圣弃智
四、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五、无名与有名
六、知人者智
七、自知者明
八、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大巧若拙
十、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十一、“知不知”与“不知知”
第五章 弱与强
引言
一、天下谁与子争先
二、甘于雌柔
三、柔弱胜刚强
四、自胜者强
五、再说自胜者强
六、强行者有志
七、强横者不得好死
八、见小曰明 守柔日强
九、德厚则全
十、居卑处下忍辱含垢
第六章 静与动
第七章 进与退
第八章 仕与隐
第九章 治与乱
第十章 战与和
第十一章 修身与养生
附录:《老子》原文及注释
后记
一、老子:模糊的肖像
二、《老子》:争论与结论
三、道:天地之根与万物之本
四、自然:大道的本性与人生的境界
五、无为: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
六、悖论:弃智则智 大巧无巧
七、《老子现代版》:构思与特色
第一章 道与德
引言
一、谈玄论道
二、万物之宗
三、天地之根
四、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五、惟道是从
六、反者道之动
七、道与物 一与众
八、与大道同体 与天地同流
九、有道则尊
十、上德不德
第二章 自然与造作
引言
一、道法自然
二、什么是自然?
三、“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四、大道废有仁义
五、归于婴儿
六、知白守黑
七、因任自然
八、再说因任自然
九、自然之道
十、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
引言
一、无为与有为的界线
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三、天地不仁
四、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言
五、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六、无为而无不为
七、无为之益
八、弃智 去欲 无为
第四章 拙与巧
引言
一、不尚贤
二、绝圣弃智
三、再说绝圣弃智
四、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五、无名与有名
六、知人者智
七、自知者明
八、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大巧若拙
十、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十一、“知不知”与“不知知”
第五章 弱与强
引言
一、天下谁与子争先
二、甘于雌柔
三、柔弱胜刚强
四、自胜者强
五、再说自胜者强
六、强行者有志
七、强横者不得好死
八、见小曰明 守柔日强
九、德厚则全
十、居卑处下忍辱含垢
第六章 静与动
第七章 进与退
第八章 仕与隐
第九章 治与乱
第十章 战与和
第十一章 修身与养生
附录:《老子》原文及注释
后记
老子现代版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