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丛书: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

副标题:无

作   者:叶隽 著

分类号:

ISBN:978754462404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由叶隽所著。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与德国学研究历程的整体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大学史、学术史的整体变迁,从“德国学”(Getmanology)这一特定角度进行把握,提出德国学概念的成立、总结其核心内容、探讨其学术资源,复归之于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基本立场。  探讨“德国学”的命题,固然是要弄清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德国”,进行一种具备中国现代学术意识的“学科建构”工作,但其实背后仍具备这样的意识,即“世界胸怀”与“整体建设”。  作为一种汉语语境中新兴学术概念的“德国学”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与德国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即相近于宽泛意义上的“德国研究”(即德文Deutschlandstudien,英文为GermanStudies)。从狭义上来说,作者倾向将其规定为以现代德国(19—20世纪)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种跨学科意识为主体的“学科群”建构,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德意志道路及其精神史探求。

目录

序(顾俊礼)
第一章 “西学东渐”的理路与“德国学”的定位
 一、作为中国现代学术背景的西学东渐及作为参照的东方学
 二、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及其内涵变迁:以作为涉外学科的德文专业迁变为考察中心
 三、德国学命题之呈现与学域三重归属之意义
 四、学术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 现代中国与学术史视野里的“德国学”历程
 一、学术史视野及其对跨专业学科群的整合意义
 二、德国学在现代中国的历时性进程
 三、21世纪的“德国学”问题
第三章 汉语文化圈与大学德语系发展模式的思考——以辅仁和北外的比较为中心
 一、德语系分布的三种类型倾向
 二、从专业学院到复合学科:北外德语系的转型
 三、作为综合性语文学系的辅仁德文系
 四、从“德国文学系”到“德语系”的范式之变——兼论如何面对学生一代
第四章 德文学科与“德国学”建设
 一、“语文学”的定位及其三大支柱
 二、语文学的“思想史”导向
 三、“德国学”建构与“文化学”视野——以“歌德学”学域为例
第五章 在“现代中国”与“现代德国”之间——作为21世纪显学的“现代民族国家”与跨专业学科群“德国学”的建立
 一、关注“现代中国”的域外视角及“欧洲学”的背景
 二、关注世界的东西方互动视阈:“现代民族国家”研究的学术品格
 三、学刊的规模渐成与跨专业学科群的互动生成:专业现状及学术转型
 四、超越“民族—国家”之后:“区域整合”还是“世界国家”?——中国“德国学”的趋势、视阈、理论、方法、对象、传统
第六章 德国学的学术核心问题——以学科互涉整合为中心
 一、汉语语境中的“德国学”双重概念及其若干层面
 二、现时代中国“德国学”学科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以若干人物为例
 三、德国学的核心命题与主要内容:以德意志道路及精神史探求为中心
第七章 “德国学”的理论资源与中国视域
 一、域外资源之借鉴:外部世界的“德国研究”
 二、美国学与中国学的启示
 三、现代中国之德国学建设的理论特征:从“西学认知”到中国本土资源之创化
第八章 德国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构建
 一、安身立命与学问选择:现代中国学术传统框架下王国维的德国学尝试
 二、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德国资源”的自觉意识——以现时代中国主流学术论题为中心
 三、“图存求进”与“思想构建”之可能:“德国学”在中国现代学术与思想谱系的定位及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名词索引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德文化丛书: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