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陈来著

分类号:

ISBN:978756173515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宋明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家”或“新儒学”,在日本也有时被称为“新儒教”。“儒家”、“儒学”、“儒教”都是古代文献中使用过的概念。这三个概念在中文世界的使用,往往有互相重合之处;而就其分别而言,大体上可以说,“儒家”的用法可强调其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分别,“儒学”的用法强调其作为学术体系的意义,而“儒教”的用法往往注重其作为教化体系的意义。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所习惯使用的“儒家”、“儒学”,一般都是指“儒家思想”而言,换言之,“儒学”、“儒家”是指你孔子所开创的思想传统。如冯友兰说过,在历史上,“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反映出中国学者注重把儒家作为其学术思想体系的主流趋向。    “新儒家”或“新儒学”的提法,就现在所知的早期用例是冯友兰的著作。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上册“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章中言:“战国时有孟苟二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卜德(derk boodde)后来的英译,即将新儒家译为“neo-confucianism"乃本于此。不过,近代汉语学术中所谓“新儒家”之用不一定始于冯友兰,如他在其《中国哲学史》下册“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一章中曾说:“宋明道学家即近所谓新儒家之学。”这里的“近所谓”表示,以“新儒家”指称宋明理学应当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前的一个时期。据陈荣捷的看法:“17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来华,见宋明儒学与孔孟之学不同,因仿西方哲学历史之进程而称之为新儒学。近数十年我国学人大受西方影响,于是采用新儒学之名,以代理学。”不过,现在并没有证据表明20--30年代中文学界的“新儒家”的用法是直接来源于西方的。    其实,“新儒家”或“新儒学”的这一用法,在当时并不流行,陈荣捷曾说:“我在抗战前到檀香山去,那时新儒学这名词非但外国人不懂,中国的教授也不懂。”可见,在30年代中期,新儒家的提法,对大多数人仍然相当陌生。虽然,从冯友兰以来,以“新儒家”指称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的用法渐渐增多,但多数学者仍然习惯用“道学”或“理学”来指宋明时代主流的儒家思想。冯友兰自己在其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也是以“道学”为主要的关键词,而把“新儒学”看成“西方”的习惯用法。    这种关于“儒家”、“儒学”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学者的研究态度和认知取向。 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思想体系的儒家学者为数众多,故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儒学首先是哲学思想,是对宇宙、道德、知识的知性探究(intellectual inquiry),也是对人心、人生、人性的内在体验,又是对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寻与实践,当然也是对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主张和探索。儒学的这种特点,不仅体现于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王阳明、王船山这些著名思想家,也体现于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众多思想家。只要翻阅《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从其中充满着宋明理学有关道体、性体、心体、有无、动静的详尽讨论中,就可了解,中国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学的思想家对宇宙、人心、体验、实践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化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认,理学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体验,当然也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德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学界的研究中,始终注重在哲学思想意义上的儒学研究。

目录

  序
  引言
  宋明理学的正名
  宋明理学的内容
  宋明理学的定位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先驱
   第一节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一)韩愈
   (二)李翱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社会思潮
   (一)困穷苦学
   (二)崇道抑文
   (三)尊经
   (四)排佛
  第二章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周敦颐
   (一)孔颜乐处
   (二)太极动静
   (三)主静与无欲
   第二节 张载
   (一)太虚即气
   (二)两一与神化
   (三)性与心
   (四)穷理与尽心
   (五)民胞物与
   第三节 程颢
   (一)天理与道
   (二)浑然与物同体
   (三)定性说
   (四)诚敬与和乐
   (五)性与心
   第四节 程颐
   (一)理与气
   (二)动静与变化
   (三)性理与气质
   (四)持敬
   (五)涵养与致知
   第五节 邵雍
   (一)元会运世
   (二)以物观物
   (三)阴阳体性
   第六节 谢良佐
   (一)穷理
   (二)求仁
   (三)尧舜气象
  第三章 南宋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杨时
   (一)体验未发
   (二)反身格物
   (三)行止疾徐之间
  
   第二节 胡宏
   (一)心为已发
   (二)性立天下之大本
   (三)性善不与恶对
   (四)天理人欲同体异用
   (五)心主乎性,心以成性
   (六)察识涵养,居敬穷理
   第三节 朱熹
   (一)理气先后
   (二)理气动静
   (三)理一分殊
   (四)未发已发
   (五)心统性情
   (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七)主敬涵养
   (八)格物穷理
   (九)道心人心
   (十)知先行后
   第四节 陆九渊
   (一)本心
   (二)心即是理
   (三)论格物与静坐
   (四)尊德性而后道问学
   (五)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六)义利之辨
   第五节 杨简
   (一)神明妙用
   (二)不起意
   (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
  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曹端
   (一)太极之动
   (二)敬与乐
   第二节 薛瑄
   (一)理气说
   (二)格物穷理论
   (三)心性功夫
   (四)心之虚明
   第三节 胡居仁
   (一)因气以成理
   (二)明理与养气
   (三)静而操持
   (四)主敬无事
   (五)论无事与放开
   第四节 陈献章
   (一)静坐见心体
   (二)求之吾心
   (三)自然为宗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的理学
   第一节 王守仁
  
   (一)心外无理
   (二)心外无物
   (三)格物与格心
   (四)知行合一
   (五)致良知
   (六)四句教
   (七)本体与功夫
   第二节 湛若水
   (一)随处体认天理
   (二)心包万物
   (三)执事敬
   (四)初心与习心
   (五)知行交进
   第三节 罗钦顺
   (一)理气一物
   (二)理一分殊
   (三)道心人心
   (四)论格物
   第四节 王廷相
   (一)元气实体
   (二)理与气
   (三)性有善恶,出于气质
   (四)论作圣之功
   (五)知识与见闻
   第五节 王畿
   (一)顿悟与四无
   (二)一念之几
   (三)良知异见
   (四)格物与致知
   (五)论神、气、息
   第六节 王艮
   (一)现成自在
   (二)学乐
   (三)淮南格物——安身
   (四)万物一体
   第七节 罗汝芳
   (一)赤子之心
   (二)当下即是
   (三)顺适自然
   (四)天明与光景
   (五)格物与孝慈
   第八节 刘宗周
   (一)意念之辨
   (二)独体
   (三)诚意与慎独
   (四)四德与七情
   (五)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
   (六)道心即人心之本心
   (七)心性一物,即情即性
   (八)格物穷理
  
  附 李滉
   (一)理自动静……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宋明理学[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