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03年3月,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结束,岛内政治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以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和民进党、台联党为主要代表的岛内政治势力经重新排列组合而形成的泛蓝、泛绿两大政治阵营,主导了台湾地区政治生活的主线。
本书从这两大政治阵营的历史发展、组织结构、基本政策、政治实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切入,透视了岛内政坛特有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分析和探讨了岛内政坛的现状及走向。
本书从这两大政治阵营的历史发展、组织结构、基本政策、政治实力等多方位、多角度切入,透视了岛内政坛特有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分析和探讨了岛内政坛的现状及走向,展示了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关心台湾问题的读者、学者提供学术参考。
目录
上
引言
泛蓝阵营的构成
泛蓝阵营的起源
“百年老店”国民党
立场坚定的新党
年轻的亲民党
泛蓝阵营的组织机制
国民党的组织机制
亲民党的组织机制
新党的组织机制
泛蓝阵营的社会基础
国民党的社会基础
亲民党的社会基础
新党的社会基础
泛蓝阵营的政治实力
在最高民意机构中的力量变化
在地方政权中的执政版图变化
在基层民意机构中的实力
在其他民间机构中的实力
. 泛蓝阵营的政策主张
基本政治主张
两岸政策主张
经济政策主张
其他政策主张
泛蓝阵营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国民党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亲民党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新党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泛蓝阵营与大陆互动策略调整的背景与意义
泛蓝阵营整合之路
泛蓝阵营整合的开端与酝酿
“国亲合,连宋配”合作机制的形成
泛蓝整合出现新的变数
“扁宋会”对泛蓝整合的冲击与影响
泛蓝阵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泛蓝阵营内部矛盾
泛蓝整合前景观察
后记
下
引言
泛绿阵营的构成
泛绿阵营盟主民进党
李登辉掌控下的台联党
名存实亡的“建国党”
相互重叠的泛绿民间组织
泛绿阵营的组织体系
民进党的组织机制与派系
台联党的组织架构
“建国党”的组织体系
泛绿阵营的社会基础
民进党的社会基础
台联党的社会基础
泛绿阵营的政治实力
在最高权力机构中的力量变化
在地方政权中的权力版图变化
在地方基层的政治实力
在经济与社会组织中的实力
泛绿阵营的政治经济主张
民进党的政治主张
台联党的政治主张
“建国党”的政治主张
泛绿阵营的经济社会政策
泛绿阵营与大陆的关系
民进党的两岸关系定位与大陆政策
台联党的两岸关系定位与大陆政策
泛绿阵营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民进党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台联党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民进党与台联党的互动关系
泛绿阵营发展前景
民进党执政前景观察
未来泛绿阵营内部的互动与合作趋势
民进党与国民党势力消长变化
后记
引言
泛蓝阵营的构成
泛蓝阵营的起源
“百年老店”国民党
立场坚定的新党
年轻的亲民党
泛蓝阵营的组织机制
国民党的组织机制
亲民党的组织机制
新党的组织机制
泛蓝阵营的社会基础
国民党的社会基础
亲民党的社会基础
新党的社会基础
泛蓝阵营的政治实力
在最高民意机构中的力量变化
在地方政权中的执政版图变化
在基层民意机构中的实力
在其他民间机构中的实力
. 泛蓝阵营的政策主张
基本政治主张
两岸政策主张
经济政策主张
其他政策主张
泛蓝阵营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国民党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亲民党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新党与大陆的互动关系
泛蓝阵营与大陆互动策略调整的背景与意义
泛蓝阵营整合之路
泛蓝阵营整合的开端与酝酿
“国亲合,连宋配”合作机制的形成
泛蓝整合出现新的变数
“扁宋会”对泛蓝整合的冲击与影响
泛蓝阵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泛蓝阵营内部矛盾
泛蓝整合前景观察
后记
下
引言
泛绿阵营的构成
泛绿阵营盟主民进党
李登辉掌控下的台联党
名存实亡的“建国党”
相互重叠的泛绿民间组织
泛绿阵营的组织体系
民进党的组织机制与派系
台联党的组织架构
“建国党”的组织体系
泛绿阵营的社会基础
民进党的社会基础
台联党的社会基础
泛绿阵营的政治实力
在最高权力机构中的力量变化
在地方政权中的权力版图变化
在地方基层的政治实力
在经济与社会组织中的实力
泛绿阵营的政治经济主张
民进党的政治主张
台联党的政治主张
“建国党”的政治主张
泛绿阵营的经济社会政策
泛绿阵营与大陆的关系
民进党的两岸关系定位与大陆政策
台联党的两岸关系定位与大陆政策
泛绿阵营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民进党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台联党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民进党与台联党的互动关系
泛绿阵营发展前景
民进党执政前景观察
未来泛绿阵营内部的互动与合作趋势
民进党与国民党势力消长变化
后记
台湾政坛.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