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之城——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副标题:无

作   者:刘元举

分类号:

ISBN:978710305595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通过深圳交响乐团多场精彩演出的乐评结集,生动反映深圳交响乐团自改革开放初始创建,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奋斗,而今跻身中国优秀职业交响乐团行列,在国际、国内乐坛树立一定艺术地位的发展历程。本书作者为深圳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以音乐爱好者与作家的双重视角,解读音乐家与音乐团体、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从中进一步折射出改革开放为中国乐团走向世界带来的活力与动力。
【目录】
*乐章
深圳交响乐团的“新大陆” 3
《第六交响曲》 7
颂歌 11
陈萨和马勒《第五交响曲》 14
为神殿赋予当代情怀的白建宇 18
从《图画展览会》说起 26
挑战极限的《春之祭》 32
跨进国家大剧院 35
指挥的魅力 38
在布鲁克纳的大海上
—写在深圳交响乐团 “2012春夏音乐季”的首演之后
42
今昔话《梁祝》 46
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50
“诺林顿老爹” 54
从山洞到城堡 58
汗水溻透T恤 61
II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张昊辰的键盘轰炸 65
又一次“进京赶考” 70
久违的“英雄”情怀 73
精灵之舞 77
十指游弋十年梦 81
舒曼的春天 85
管乐音乐会 89
鼓浪屿的许斐平 91
谛听春天的交响 95
大海托起浪花
—有感于第三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赛事上的深圳交响
乐团协奏 99
从殷承宗到三大男歌唱家 102
第二乐章
交响诗境 109
享受“莫扎特” 的神童 112
印象布鲁赫 114
“柴一”的恒久魅力 116
天才的诅咒
  —读《帕格尼尼:才华的诅咒》有感 119
乞力马扎罗雪峰的豹子
  —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感言 122
III
目录
《田园》 随笔 140
美国之夜 151
邵恩风格 154
衣丞的单簧管 157
尊重经典 160
再读肖邦 163
阔步行进的贝多芬 167
克迪的音乐妙境 170
厦门的钢琴图腾 175
国际钢琴大赛拾贝 178
弱弹贝多芬 181
傅聪的“莫扎特” 185
郎朗带来的“鼻音” 协奏 189
崛起:古典音乐的新力量 192
雅辛斯基与肖邦 195
别开生面的大师课 198
大师的光芒 201
《菩提树下》聆听禅音 204
塞纳河舞动的瑰丽光彩 211
关于弹琴孩子的智性选择
  —回答琴童家长的重大问题 213
“音乐事件”之我见 217
傅聪在东莞演出 220
东方音乐剧的独特审美 225
IV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第三乐章
音乐在我周围环绕 231
我的交响乐之旅 235
杰出的音乐人 262
怪癖是天才的特质吗? 266
钢琴风暴
—兼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
269
为快乐而吹奏—欣赏李继贤的“创意月”演奏 286
夏日里*后一朵玫瑰 289
关于《交响山歌•客家新韵》
  —刘元举回答记者王俊之问 292
“客家山歌”朗诵词
—为深圳交响乐团的大型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所作 298
五字颂歌(朗诵词)
—应邀为大型交响曲《人文颂》而作 304
为大型交响合唱《希望》所作 307
在高空倾听室内乐 309
期待之中 312
哈恩的记忆 315
祖宾·梅塔“掺金子” 318
我们关注的部分 322
目录 V
下雨天不要听大提琴 324
双钢琴的魅力 327
让才华飞扬 330
从《皇帝的新娘》说起 334
勋菲尔德的中国故乡 338
拉丁大英雄 343
情人节的美妙音色 347
《苏格兰幻想曲》 351
冰城弦音如幻 354
钢琴的河流 357
“杂粮”大餐 361
源自心灵的默契 364
用心打造古典的精美 367
琴音在喜玛拉雅缭绕 371
还在圣彼得堡 374
第四乐章
回荡在欧罗巴的中国声音 388
马勒“天堂曲” 400
钢琴音乐周 404
协奏之缘 408
又见祖宾·梅塔 412
来自大提琴的感动 415
梅塔临风:三江浩荡 乌苏里扬波 418
VI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还有多少人相信爱情
—从三部歌剧看中国演出市场 423
大提琴的船载满悲伤 428
薛苏里现象 434
半个世纪的钢琴情怀
—刘诗昆与齐格然·阿利哈诺夫重逢上海 438
展示自己的内心生活 447
大提琴之夜令人沉醉 450
有感于深圳的钢琴土层 454
走笔北方音乐夜 458
阿尔卑斯山的浪漫 462
一把名贵小提琴所带来的…… 466
一个跨越六十年的音乐故事 471
平安夜与傅聪谈艺论道 476
美丽人生 486
钢琴中国风 489
麦斯基的风雨夜 492
波西米亚抒情 497
秋天的旋律
—欧罗巴四国的音乐地理 501
俞峰引领我们进入圣殿 514
穿越时空的歌剧力量 518
火红的开年音乐会 522
音乐盛宴从阳春到金秋 525
不朽的协奏曲 528
目录 VII
在华盛顿听深圳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 531
欢乐有回味 535
附录 539
后记 550
【免费在线读】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田园》随笔
深圳交响乐团新音乐季演出的第二场,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诗意的音乐,需要诗化的表达。仍然在深圳音乐厅,仍然是爱华德指挥。在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这个地方,有一条悠长的“贝多芬小路”—正是在这条小路上,贝多芬构思并创作了这首
“田园”。
柔曼的旋律,诗化的感受,已经双耳失聪的贝多芬,从生命的沉重中从容走向诗意的轻松。在这部作品中,他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深切依恋,是一部体现回忆的诗篇。*乐章是“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那欢快的节奏,如溪流淙淙。过渡到第二乐章时的“溪畔小景”,有着更加轻盈的旋律。第三乐章表现“乡民欢乐的集会”时的“贝多芬式”激动,又让我在深圳音乐厅经历了一次激情的沐浴。
此前,我听过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首田园风光长诗,当然年轻的“深交”无法与资深的柏林爱乐乐团相比,但感受现场的气息,更接近于乡村晨雾缥缈的溪畔,乐队鲜活的动态给我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和联想。
熟悉深圳交响乐团的人,无不为他们能够提升到今天的程度而感慨。记得几年前,在交响乐团的排练厅观众席上,我见到了第九任团长姜本中先生。他虽然退休在家,却仍然忙于作词、作曲,还去一些单位讲授音乐,他是一个热情的音乐传播者。让我感动的是,
141
第二乐章
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这个曾经让他挚爱也让他伤感的乐团。
拍练厅的舞台显得窄小了,人员太多,塞得满满登登。在台下观看的姜本中先生则感慨地说:“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哪有这么多人上台。”我问有多少,他说“*多时不过五十个,而真正上台排练的,也就二十来个吧。再说,那时候哪有这种气氛?这种排练效果?”他看到台上坐了百八十位演奏员,在爱华德的指挥棒下,那么全神贯注地投入,那么一丝不苟地排练马勒《第六交响曲》时,一阵唏嘘感叹。在他眼里,现在的乐团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归功于改革开放。
敢于接受挑战,为自己找难题,这其实就是深圳人的特点。当年的深圳人,确实具有杀开血路的勇气,尽管现在只是一个口号了。深圳人敢为天下先,充满创造性,开拓性。*个股票市场,*个拍卖土地,*个取消票证,*个诞生了肖邦大赛*名的中国人,填补了中国钢琴界七十年的空白等。历数起来,*的奇迹太多了。据《民间观察》一书中记载:“曾有人做过统计,深圳的‘中国*’‘世界之*’达183个之多。”这还是指十多年前。
深圳交响乐团前任团长陈川松大胆聘任国外指挥家爱华德担任乐团音乐总监,这在全国是开了先河的,这也应列入深圳这个城市诸多个“*”之中。深圳特区的含义,现在我宁愿将其解释为能够给没有体现出大作为的人提供一个创造人生辉煌的台阶。
《第六交响曲》进行到了第三乐章。爱华德在平静中呈典雅姿态,手势舒缓划动,仿佛面前有一泓春水,他在搅动起阵阵涟漪,然后,又一层层去抚平。
台上台下的爱华德给我的感觉比较一致,为人谦和,彬彬有礼。他的住处距我非常近,时常能够看到他踏进一家超市,那头灰白发
142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一闪,就消失在普通人群中。
他说话时表情生动,声音斯文:“总体来说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乐团都会有问题的,声音色彩变化,八九十个人在演,像一个人似的,弦乐要揉弦,小提琴弓法的位置要同步,像一个人,这都不容易做到。室内乐演奏,重奏,四重奏,强弱要更清楚,好的乐团可以不用指挥了。不需要指挥,是*完美的乐队了(他说这话时,笑了)。指挥不是节拍器,是要能够做到感化每一个乐手的。”
默契*重要,演出时一定要*程度的默契。呼吸也是一种音乐,非常重要。每首音乐走向不是在演奏一个个音符,举个小例子说,德国音乐四百年历史,而谱子上写的是分句,一小节一小节的,看谱子是没有音乐的。因为每一小节句子断开了。在很早以前,是没有小节划分的,直接音符划分,只是演奏时为了规范起见,才分出一、二、三、四……演奏家在演奏时,*好忘记断开的小节。有种一直向前的感觉。
声音的想法*主要,要有很多想法。谱子上只标出一个“弱”字,可以有多种想法。如何去演奏弱音?音乐就是语言,独特的语言,如何告诉听众这个“弱”处理?说一句话,加上自己的感情,发自内心,声音色彩就不一样了。一个曲子中间有许多不一样的东西。音乐是很人性化的东西,情感蕴含其间,却并不是机械的。
我问他:“深圳交响乐团与你指挥过的*好乐团的差距是什么?”
他答:“*好乐团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每个学生不一样。比如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都有自己的特色。深圳交响乐团技术上没有一点问题,声音概念上,跟欧洲乐团相比,可达到80%程度。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乐团。乐手应该相对稳定,不要总换人,新人需要磨合,尤其首席,不要常换,要有安定感、家园感。柏林
第二乐章 143
爱乐首席不换,有自己稳定的东西。招人要有非常严格的考试,一年的试用期,如果试用期通过,一生都可以胜任。”(他说的这话,肯定适用德国人和德国演奏家,是否适合中国人和中国演奏家呢?)
“演奏员要适应乐团,演奏员之间要互相熟悉,要有默契。要成熟,乐手成熟,乐团也要成熟。如果胜任,就要保留,要团结,一起发展。”他加重语气。
爱华德的父亲是地质勘探领域的教授。他在三四岁时,父亲在中国待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对于中国充满神往,从小就滋生了一种神
秘感。
由于父母热爱音乐,他从小就跟着父母看演出,听音乐,弹钢琴。他在6岁时*次接触到钢琴,非常喜欢。他跟俄罗斯指挥家杨松斯学习指挥,他身上不仅有德奥的严谨,更洋溢着俄罗斯的热血与激情。俄罗斯的激情与中国观众有着历史渊源,尤其对于老一代的中国观众。我曾观赏过杨松斯指挥的柏林森林音乐会,一共19首短曲子,各个精品,首首精彩。在杨松斯没有挥动手臂时,他的形象普通得像个站柜台的。而当他一旦挥动指挥棒,全身一下子充满电源,尤其两只眼睛像由五种以上的宝石镶嵌而成,闪动之间,各种光泽迸出奇妙。他在潇洒当中深含幽默与诙谐,有时候,你会感觉他简直就像卓别林。他的动作有木偶化的节奏,也有足球运动员在完成一脚打门之后,瞬间做出的激情定格。他简直是个动作设计大师,不经意间能做到千变万化。森林音乐会的阔大现场,拥有两万多观众,完全被他和他的乐队征服,他们身心俱悦地投入到了他的旋律与节奏之中。人群在晃着,美妙而陶醉,全场那么多人像在一艘巨大的甲板上随波摇荡。台上台下的互动心领神会,真是一场特殊效果的古典音乐会。
144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杨松斯的指挥已经不局限在音乐厅内,他是在驾驭千军万马,出海远航。
如果从指挥家的自身魅力与感染力而言,爱华德确实深受他老师的影响。但细究起来,爱华德的儒雅激情式还是与杨松斯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中国人而言,俄罗斯音乐学派相对容易掌握,而德奥的东西似乎更难演奏。德奥跟古典更接近。德奥音乐简单说有六个字:沉思、神秘、浓厚。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与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都是他在指挥,有何不同?爱华德认为:非常不一样的作品,挺难解释。时间背景不同,战争对作品的影响也不一样。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没有战争;马勒时期欧洲混乱,思想混乱;柴科夫斯基时代安定,更秩序化,但人的情感更趋复杂。
他*爱马勒作品。原因之一,是这位作曲家表现出了战争对人的改变和巨大影响,如*次世界大战,世界一下子变了。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序、规矩,而马勒的作品更即兴,他自己似乎都不知道往哪里发展,任思路飘摇而去。有一段时间,德国没人演奏马勒的作品,没人指挥。等到马勒演火了,德国人才开始演奏马勒。马勒很怪,谶语式作曲家,写《亡儿之歌》他的孩子死了,妻子愤怒,离异。马勒一直不规范,勃拉姆斯属于规范之列。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乐章,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后乐章,表达更复杂的一些感情,说明柴科夫斯基是个非常不幸的人,内心压抑,没人知道是为什么,只能是自己帮自己了。
与爱华德交谈,感觉他更像一个学者。他是学者型的指挥家,也可以说是指挥家型的学者。
第二乐章 145
深圳交响曲的管理模式是团长与音乐总监双轨制,自1998年开始。当时的音乐总监张国勇,携上海文化而来,他将乐团真正弄上正轨。他有迅速改变乐团的能力与魄力,让乐团正规化,成为国内交响乐团的“正规军”,按着音乐规律办事,与国际接轨。于是,开始搞音乐季演出。这是国外的惯例,一年搞两季,春夏音乐季、秋冬音乐季。深圳季节不鲜明,不像东北反差那么鲜明。但是,每次演出的台幕上,却将春夏季音乐会或秋冬季音乐会这两季,标明得一清二楚。
俞峰是2001年底上任总监的。一个乐团的成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是一种承袭性的。比如柏林爱乐乐团,从彪罗时代开始,到富特文格勒时代达到*。到了卡拉扬时代,他就是再专横再有个性,他也没有去改变乐团的风格,而是承袭了前辈指挥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所以,一个乐团的基础工程并非由一任指挥完成,而现在爱华德棒下的那么多大制作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前两位中国指挥家俞峰和张国勇是功不可没的。
乐团演奏员对俞峰评价很高。俞峰留学德国,也是爱华德所在的那所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指挥家。柏林音乐学院,德国*好的音乐学院。这所学校*德奥传统,许多世界著名大师出自这个学校。俞峰为深圳交响乐团排练了大量的德奥作品,包括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第五交响曲》这两首难度较大的作品,还有理查·施特劳斯、瓦格纳等人的作品,都是世界*级的作品。有人说,如果不是俞峰打下的基础,就是把卡拉扬请来都不行。言外之意,爱华德能够将乐队带到今天的高度,也应该记住俞峰的付出。团里人说得生动形象:张国勇是快速搭起架子盖起房子,而俞峰进行了精装修,他将深圳交响乐团的德奥作品的基本功一步步夯实。内行人说,
146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一个交响乐团的水平怎样,要用德奥作品衡量,如贝多芬、勃拉姆斯、
马勒的作品等。
曾经的深圳市副市长邹尔康来过深圳交响乐团视察工作,他感叹道:“我们财政收入要是达到十个亿就好了。”他的话外音是,要是达到十个亿就会大力资助交响乐团发展。这是三十年前的老黄历了。如今的深圳,财政收入何止十个亿啊!然而,真正投入到乐团的又有多少?何况,深圳音乐厅至今还没有归属“深交”,而其他城市的音乐厅大都是归属于交响乐团的。
国内每个省现在都有一个交响乐团,有的还不止一个。而且,交响乐发展呈上升趋势,各团都有演出季,这是走上了正轨。衡量一个城市的真正文化艺术水平,不仅要看有无交响乐团,更要看交响乐团所处专业音乐艺术的档次。
深圳交响乐团是个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也是一支充满激情的队伍。这个团队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随处可见。往大的方面说,是开阔与进取的精神;往小的方面讲,是不甘居人后的竞争意识。这个团没有惰性,这里不养懒人或不惯毛病。这是一池流动的水,在流动中,始终保持着鲜活与清澈。
我采访过几位乐手。乐队队长说,要给我找年龄大点的,因为年头久,对乐团历史知道得多。结果,找来的却是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莫非在乐团年龄段中,而立之年,已经属于老龄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年轻人一茬又一茬考进来,笑语在走廊上灌溉漾荡,飘向“深交”那个陈旧的院落。那本已拥挤的停车场,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增添一些新的小轿车,各种颜色各种品牌,只要你一见满院子里排满了小车,一辆紧咬着一辆,一直排列到了大门口,那么,肯定今天是在排练;而突然满院皆空,光亮明净之时,那么,
第二乐章 147
就一定是他们到外面演出了,或者是在家放假休息。
看这些年轻人将车子开出大门,也是蛮有趣的。一到快下班时,本来就很窄的黄贝路,加上不远处的十字路口修地铁,像圈地一样割出一块用铁板拦上,路就瘦了一片。而高峰时的车辆堵得密不透风,看上一眼,就有上不来气儿之感。这时候,要想从深圳交响乐团里驶出到马路上,那简直难如登天(因为乐团大门坐落在一条“扭曲”的路上)。各种纠结,却阻挡不了年轻的驾驶者,他们能够灵巧驾驭乐器就一定可以驾驶车辆。有时一等再等,也是锻炼性子。
开始他们不习惯,还会闪着大灯,也会鸣着喇叭,焦急地张望;后来,他们习惯了,变得淡然沉稳了。
我在想,当他们一个个变得无精打采的时候,他们就该被另一批雄壮鸣笛的新队员取代了吧!这就是我体验或观察到的交响人生与交响城市。
在我的感觉中,集中体现深圳这座城市的年轻与激情的泵站,就在“深交”这个大门口。而每天鱼贯式进出的车辆,便是城市青春或衰老的节拍器。
与这些年轻人相比,聂冰总是说自己老了。其实,他也正值壮年。他原来是乐队二提首席,只不过这些年工作需要,走上了领导岗位,当过多年副团长,主抓乐团业务。如今他在前任团长退休以后,众望所归地走上团长的岗位。他是专家型的人才,精通业务,视野开阔,人脉广泛,情商颇高,厚道之中不失睿智。尤其在理解人的方面,得到了乐团上下一致好评。他既有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又坚持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在他上任之后,将乐团大门口的“关碍”打通拓宽了,车辆进出时不再“扭曲”了,算是理顺了。这似乎是一个象征,乐团上下平坦,犹如一条平静的大河,安静中有着成熟
148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的状态,而一旦在某种重要场合演出时,大河就会发出激情的巨浪,那是翻江倒海之力。
追溯深圳交响乐团的成立,要回到1981年。当时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牵头,深圳市文化局、市文联参与,成立了深圳特区交响乐团招聘小组,马伯仁、梁崇汉等人为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招聘工作。那时候深圳很困难,尤其人才短缺。招来一批星海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有二十多人。随后又从沈阳和武汉音乐学院招来一拨人。乐团虽然成立了,但市场并没有形成,只是年节庆典能够演上几场。真正搞交响乐,那是1985年后,自姚关荣前来担任“深交”的首席指挥开始的。他原是北京电影乐团的指挥,带了一拨人过来。
他是上海人,相貌端庄儒雅,头发梳理光亮,纹丝不乱,衣着气质都很考究,有古典的端庄感。他还是名人,名人治团是一种趋势。资深的乐团人是这样说的:“姚关荣是60年代留德的,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都是姚老师录制的。他的到来,让演奏员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当时就是冲着姚关荣来的。”
年轻时的聂冰,更具东北大汉的味道,1982年他还在沈阳音乐学院读书,眼瞅要毕业了,深圳交响乐团去那里招聘人才,他被选中。此前他也听说过深圳,也很向往这个出奇迹的城市。但是,有的老师却认为他为人厚道仁义,不大适应到深圳这样的需要敢闯精神的地方发展。老师的话毕竟是有道理的,加之父亲有病,他就耽搁下来,没有能够成行深圳。人与哪个城市的缘分是有定数的,1985年他还是经不住诱惑,从广州赶往深圳。
他行色匆匆地赶来,没带身份证,也没带户口本,连必须有的边防证他也没有。他只是让广州的朋友赶急帮忙办了一个边防证,背上一把小提琴,像掉队的士兵背着枪,一晃一晃地跑着去追赶队伍。
第二乐章 149
他气喘吁吁搭上一辆公共汽车,便在颠簸中来到了深圳。车上坐满了人,都是年轻的面孔,也都那么踌躇满志。他一直瞅着车窗外的深圳街巷,满是芭蕉树的林带,满目的稻田,红沙土,阳光下红得刺眼,像火一样燃烧。他怎么看深圳也没有大都市的味道。
他在一条老街下车了,东一头、西一头去寻交响乐团,几经打听,徒步穿梭,很快就弄得满头大汗。他首先领略的是深圳的闷热,阳光的刺眼。这种闷热是陷进去而拔不出来也逃不出去的闷热。越闷越想找透气口,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就会加倍地闷热。他为找不见乐团的大门而深陷苦恼之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圆号。
那个声音在他听来,如一股浩荡的春风扑面,也似一泓高山泉水入潭,一下子就让他心胸通透了。他像被军号召唤的士兵,寻声快步跑去,拐进一条小街,直入一条简陋大街,然后进院,然后再向右急拐—找到了,他的音乐理想彼岸—深圳交响乐团。
从此,他在这里走上了人生的舞台和艺术的舞台,他与这个团队经历了风风雨雨,受到了若干考验和锤炼,有喜悦也有伤悲,但是,他的人生主旋律还是在这里顽强奏响,且坚定而豪迈。
现在,他屈指一算,三十二年就这么弹指一挥间。他由清瘦俊朗的二提首席,成为一位成熟老练的一团之长。他升任团长后却依然低调,还留在原来的二楼办公室,每天处理日常工作,总有很多人找他。当过演奏员的他,很体贴乐手,无论年轻年老的,都程度不同地从他这里沐一身温馨。业余时间,他也搞教学,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少年小提琴手。他特别关注青年演奏家的成长,为他们提供舞台。他上任后就让“八零”后的指挥林大叶荣任“深交”的艺术总监,并且也想方设法引进“八五”后的张景婷作乐团首席。两个年轻人为乐团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国内外舞台赢得盛誉。聂冰团
150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长非常懂业务,也讲人性,懂人心。
深圳交响乐团非常具有吸引力,时不时地会将各路精英吸纳进来。乐队人员是这样评价他们的指挥:有的指挥训练乐队很好,但演奏并不一定好;而爱华德这个指挥既能培训乐队,又能在演出时候出彩,他很全面,激情、镇定、从容。
在亚洲,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都有不错的乐团,经济促动文化发展。*有钱的城市才有*好的交响乐团。有人说,衡量一个城市的富有,就看交响乐团的水平。世界一流城市,一定会有一流的交响乐团、一流的歌剧院。而中国一流的城市,也必将会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交响乐团。其实,深圳交响乐团已经成了这座城市*亮眼的一张名片了,他们每年都在国内担纲一些重要演出,每年都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现在没有喊什么空口号,他们只是扎实地搞好每一场演出,正如雄心勃勃的新任总监林大叶在寄语中所言:选好每一首曲子,让每一件乐器闪光。
2017年10月3日




上海大师班音乐会期间,请来了好多钢琴教学的演奏大师,他们各自具有看家本领。或者讲课讲得妙趣横生,或者演奏风光无限,令人回肠荡气。然而,在这些声名显赫的大师中,居然有一个另类,那就是来自美国的大卫·杜巴。他既是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又是朱利亚学院的教授,还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他*著名的是他曾经访谈过诸如霍洛维兹等几十位当代*知名的钢琴大师所留下的文字。就是说,他的巨大影响力既不在教学方面体现,也不在演奏的舞台上,而是在他的文字之中。
此番他来到上海,搞了一次讲座,只不过这个讲座很特殊。前来听他讲课的人太多了,室内坐不下,已经都挤到了门口走廊处,加了椅子,还是不够,有人就宁可站着也要听他的课。台上摆放着两架钢琴,外边这架是一位学生在弹奏。这位学生弹得是李斯特的《拉科齐进行曲》。学生弹得很卖力,弹完后,惴惴不安地抬起头来瞅着大师,等待着指导。
大师杜巴凑近学生问道:“你多大了?”学生回答:“16岁。”杜巴却一脸幽默地说:“你怎么像61岁呀!”全场一片哗然。
本来就不放松的学生此时更加惶恐。杜巴让他站起来,面向观众做出微笑的表情,学生难为情地照做了一次,但笑得十分勉强。这个少年无法自然,面部肌肉僵硬着。杜巴让学生到台侧去,做一
第二乐章 199
遍重新走上台的样子。他见台侧站着的学生过于紧张,便告诉学生
不必紧张,要做个深呼吸,就可以放松了。学生很听话,使劲做着
深呼吸。由于做得过于认真,深呼吸的声音传遍课堂, 似乎在告诉
老师“我已经非常认真地照做了”,杜巴和听众同时笑了。
杜巴给他解释说:“你自己做深呼吸就行了,无须做得这么惊天
动地让别人知道。”学生因此更加不好意思了,随后杜巴打了手势,
学生往台上走。小伙子可能从未做过这样的演习,他走得疲沓而松散。
杜巴给他纠正着,耐心给他讲解,要亢奋,要感激观众,感激音乐,
要充分体现表演的欲望。可是,我们的学生都过于内向内敛了,说
白了就是太死板。学生紧张地出汗了,大师见状说道:“热了,就把
衣服脱掉吧,不过不要全脱。”学生没有被他逗笑,但现场却笑得不
行了。
杜巴告诉他:“今天是你的节日,因为你获得了演奏的机会。能
够有这样的机会,你就应该感觉到你是在过节,所以,你要有节日的
快乐。”
杜巴不断地给他讲解着,简直像个导演,而这位学生也像是学
表演的。这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对于台下坐着的中国钢琴教授
而言,可谓别开生面。这么高水平的美国大教授来中国授课,却教
学生如何走台步。
其实,走台步是不能忽略的一环。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就曾十分
看重走台步,郎朗很小的时候,在上台演出时,他就一遍遍教会儿
子如何走“大师步”,曾经一度人们取笑过郎朗那么小,上台却像个
小大师。如今的郎朗蜚声天下,不能说原因全部归于他的父亲对他
的台步训练,但至少这种训练对于郎朗上台后的心态调整、表演欲
望以及日后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200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中国学生都是好学生,都是听话的学生,尤其这些能够坐到台上给大师们弹琴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表情与性格在弹琴时体现出的大同小异,就是个性不够张扬,过于谦逊,过于内敛,锋芒不敢外露,甚至根本就没有锋芒。这就显得缺乏魅力,也显不出灵气。
法国著名钢琴家卡萨利斯在讲大师课时,也发现了我们学生这方面的问题。他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口气温和得不得了。即便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仍然显得紧张。换了另外一个学生上台弹奏时,虽然肌肉肢体仍然紧张,但却敢于做出个性化的动作了。弹完后,卡萨利斯大师说:“我对于你的勇敢表演表示钦佩,不过……”,下边自然是谈到技巧了。光有表演,没有技巧当然是不行的。
钢琴的奥妙很深,要弹好,需要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内在的对于音乐的理解,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卡萨利斯对中国学生说:“再慢一点点,再弱一点点,再响一点点,再多一点点‘鲁巴托’(rubato,钢琴术语,意思是自由节奏或弹性节奏)。”杜巴的教学是在调整中国学生对于钢琴的态度和生活习惯,卡萨利斯的教学是在开启中国学生的灵性。他本身就是位灵光四射的钢琴演奏家,而他的教学亦是引领开启灵性的钥匙。我们太需要这样的钥匙了! 
2006年11月3日




第二乐章
郎朗带来的“鼻音”协奏
一年有一百五十多场演出的郎朗,此番被安排在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大厅。这里可以容纳1900人。纵观这个演出大厅,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厅,要比音乐厅敞亮开阔得多,空间感现代且新颖。木质结构,温暖延伸的曲线,自前而后,起伏有致。宽阔的空间,如同一艘设计精美的巨大船舱。而由低至高起伏不已,并且分隔明确的不同观众区域,一眼看去,就如同联合国的议会大厅。我将不同观众区域称作“岛屿”。两侧的墙壁挂着轻盈的帆式浮雕或装饰物,管风琴的管子闪亮的部分是在前台上边立着,而更多的管子则深植于墙体之中,据说有六千多根。
郎朗出场时依然面带微笑。他弹的曲子与杭州演出相差无几,以莫扎特奏鸣曲开篇,而后是肖邦。肖邦弹得颇有力度,能够强烈传递出肖邦作品中柔中有刚的特色,正如他在北京为中央首长们演出时,*高兴地说,他终于从郎朗的指下听懂了肖邦作品“鲜花中藏有大炮”的说法。
*令我感动的是他演奏的舒曼那首《童年情景》。从开始就进入了那种意境—他是那样的安静,缓缓进入,似曾笼罩着一层薄雾,雾岚中的山林,还有蹚水过溪的孩子,这孩子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低头徘徊之时,有种寻找的力量,磁石般抓住人心,反复回现乐曲主题,有种黏稠的东西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这时候,郎朗的指法
190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十分稳健而老到,他已经告别了童年,却依然对童年有着如此的神往。如果从他现在的年纪而言,他告别童年的时间不过八年,然而,他却像一位老人,在寻找童年的键盘中,抚摸出了无限惆怅的岁月。
我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现场的感受:“声音太清纯了,犹如泉水淙淙淌过鹅卵石面。灯光柔和极了,郎朗眯缝着眼睛,完全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汗水在他的脸上悄然流淌着,有一道逐渐加宽的湿迹,越来越明显。那汗湿的痛迹与他指法的轻抚,构成倾听者的难忘情境,他像一个老人,一个沧桑老人在无限眷恋地回味着早已告别的童年时代。如此多的繁重演出,如此走红的现实,他能够将激情万丈的曲子弹出辉煌并不奇怪,而他如此孤寂、如此绸缪地演绎着一个老人的诗化回忆,则不能不令我感叹。”
郎朗在上海滩的演出越到后边越受欢迎。他的加演曲目更是一首比一首激动人心。特别是当他弹到那首“一条大河”(《我的祖国》)时,全场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的共鸣。全场1900名观众,随着深沉抒情的旋律,用鼻音随着节奏哼唱出一片浑厚的旋律,极有层次,也极其抒情。这种特殊的“合奏”或“齐奏”,起初是轻轻的荡漾,随着乐曲的深入情感的深入,“合奏”化作一股自发的“浪潮”,带着黄浦江的涌动的潮汐与斑斓的渔火灯光,使东方艺术中心的钢琴独奏音乐会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潮。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合奏音响,这在我听过的所有音乐会现场上都是不曾有过的。这种鼻音轻柔中含有厚重,而唯美的旋律完好地保持了上海观众那份高雅的表达热望,既恰到好处,又震撼人心。
演出结束后,我在门口见到傅聪先生。他急切地问我如何能够找到郎朗。我只能告诉他,一会儿我在那边与郎朗一起签名售书,届时他一定会过来的。
第二乐章 191
于是,傅聪就在出口耐心等待。这时候,我对傅聪说:“我感觉郎朗气质变化得太大了,他的动作颇有点像巴伦博伊姆。”傅聪莞尔一笑说:“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呀?他今天弹莫扎特弹得很好,肖邦也有很多变化,确实不错。”
过了好一会儿,郎朗出来了,他见到前来为他祝贺的傅聪先生十分高兴。我将他们会面时的镜头拍摄下来。随后,我们坐在一起签售《天才郎朗》(刘元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本书,还有他的CD盘。
当晚我很晚才回到住地。躺下后,耳畔始终在回荡着那个鼻音合奏的“一条大河”,如同涨潮,时紧时松地扑上岸来。
不知道郎朗这个晚上什么时候入睡,也不知道他是否会想起1997年的时候,在他出国留学之前,头一次登陆上海滩演奏的情景。那时候,上海也不肯接纳他这位来自东北沈阳的钢琴“神童”,他的票不好卖,一些家乡人替他奔走宣传。
可是现在,可是今天晚上,上海滩不仅充分认知了郎朗,而且,上海音乐学院聘他为钢琴系兼职教授,他成了上海音乐学院有史以来*年轻的教授。
2005年9月9日

目录


*乐章
深圳交响乐团的“新大陆” 3
《第六交响曲》 7
颂歌 11
陈萨和马勒《第五交响曲》 14
为神殿赋予当代情怀的白建宇 18
从《图画展览会》说起 26
挑战极限的《春之祭》 32
跨进国家大剧院 35
指挥的魅力 38
在布鲁克纳的大海上
—写在深圳交响乐团 “2012春夏音乐季”的首演之后
42
今昔话《梁祝》 46
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50
“诺林顿老爹” 54
从山洞到城堡 58
汗水溻透T恤 61
II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张昊辰的键盘轰炸 65
又一次“进京赶考” 70
久违的“英雄”情怀 73
精灵之舞 77
十指游弋十年梦 81
舒曼的春天 85
管乐音乐会 89
鼓浪屿的许斐平 91
谛听春天的交响 95
大海托起浪花
—有感于第三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赛事上的深圳交响
乐团协奏 99
从殷承宗到三大男歌唱家 102
第二乐章
交响诗境 109
享受“莫扎特” 的神童 112
印象布鲁赫 114
“柴一”的恒久魅力 116
天才的诅咒
  —读《帕格尼尼:才华的诅咒》有感 119
乞力马扎罗雪峰的豹子
  —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感言 122
III
目录
《田园》 随笔 140
美国之夜 151
邵恩风格 154
衣丞的单簧管 157
尊重经典 160
再读肖邦 163
阔步行进的贝多芬 167
克迪的音乐妙境 170
厦门的钢琴图腾 175
国际钢琴大赛拾贝 178
弱弹贝多芬 181
傅聪的“莫扎特” 185
郎朗带来的“鼻音” 协奏 189
崛起:古典音乐的新力量 192
雅辛斯基与肖邦 195
别开生面的大师课 198
大师的光芒 201
《菩提树下》聆听禅音 204
塞纳河舞动的瑰丽光彩 211
关于弹琴孩子的智性选择
  —回答琴童家长的重大问题 213
“音乐事件”之我见 217
傅聪在东莞演出 220
东方音乐剧的独特审美 225
IV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第三乐章
音乐在我周围环绕 231
我的交响乐之旅 235
杰出的音乐人 262
怪癖是天才的特质吗? 266
钢琴风暴
—兼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
269
为快乐而吹奏—欣赏李继贤的“创意月”演奏 286
夏日里*后一朵玫瑰 289
关于《交响山歌•客家新韵》
  —刘元举回答记者王俊之问 292
“客家山歌”朗诵词
—为深圳交响乐团的大型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所作 298
五字颂歌(朗诵词)
—应邀为大型交响曲《人文颂》而作 304
为大型交响合唱《希望》所作 307
在高空倾听室内乐 309
期待之中 312
哈恩的记忆 315
祖宾·梅塔“掺金子” 318
我们关注的部分 322
目录 V
下雨天不要听大提琴 324
双钢琴的魅力 327
让才华飞扬 330
从《皇帝的新娘》说起 334
勋菲尔德的中国故乡 338
拉丁大英雄 343
情人节的美妙音色 347
《苏格兰幻想曲》 351
冰城弦音如幻 354
钢琴的河流 357
“杂粮”大餐 361
源自心灵的默契 364
用心打造古典的精美 367
琴音在喜玛拉雅缭绕 371
还在圣彼得堡 374
第四乐章
回荡在欧罗巴的中国声音 388
马勒“天堂曲” 400
钢琴音乐周 404
协奏之缘 408
又见祖宾·梅塔 412
来自大提琴的感动 415
梅塔临风:三江浩荡 乌苏里扬波 418
VI 交响乐之城
—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还有多少人相信爱情
—从三部歌剧看中国演出市场 423
大提琴的船载满悲伤 428
薛苏里现象 434
半个世纪的钢琴情怀
—刘诗昆与齐格然·阿利哈诺夫重逢上海 438
展示自己的内心生活 447
大提琴之夜令人沉醉 450
有感于深圳的钢琴土层 454
走笔北方音乐夜 458
阿尔卑斯山的浪漫 462
一把名贵小提琴所带来的…… 466
一个跨越六十年的音乐故事 471
平安夜与傅聪谈艺论道 476
美丽人生 486
钢琴中国风 489
麦斯基的风雨夜 492
波西米亚抒情 497
秋天的旋律
—欧罗巴四国的音乐地理 501
俞峰引领我们进入圣殿 514
穿越时空的歌剧力量 518
火红的开年音乐会 522
音乐盛宴从阳春到金秋 525
不朽的协奏曲 528
目录 VII
在华盛顿听深圳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 531
欢乐有回味 535
附录 539
后记 550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交响乐之城——一个作家的音乐现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