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在文中谈吃,谈旅行,也谈对生活的感悟,生活在当下,也要生活在别处;谈文学,谈历史,也谈对一些现象的看法,观点也许不犀利,但决不和稀泥;偶尔回忆往事,写写记忆中的人和物,更关注眼前事,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所见所感;几篇短篇小说,题材或古,或今,或古文新说,笔力所限,不求深刻,只求有点意思,《南肖墙》、《南十方》、《南海街》三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家乡太原的三个地名,虽然小说纯属虚构,但一些家乡人物风土的剪影与片段还是贯穿文中。
目录
目录
序言……曹乃谦
自序
第一辑
羊肉泡馍
闻香始知是葱来
吃醋
罐头
冷夜的锅子
码头
第二辑
冰箱与酸奶
空气
闲人
云南琐记
海景
年底
幻市
没有人更加孤独
结课
冬天的倒影
童年的玩物
第三辑
清宫戏漫谈
对位
小孩看电视
汪精卫们的出路
衰骄
可能的“史学革命”
成者王侯败者贼
闲谈三篇
最
书呆子
最怕“懂一点”
也谈鲁迅先生
第四辑
絮絮叨叨
光棍节的诗
悲观
悲秋
怎么能是他写的
了不起的柯察金
失去诗力的摩罗
第五辑
麒麟血
等待雨季
疯语
公子
师父
ZD工程
颜色
树
南肖墙
南十方
南海街
试读文章
羊肉泡馍
【书摘与插画】
三月,细雨纷纷,淋在身上,晕开,再消失,却并未带走万物经过一冬后积攒下的疲惫。
走进一家泡馍店,坐下,点一碗泡馍。按理说,冬天吃泡馍是最好的,那时,风吹得紧。北方的风,极干,极烈,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馍,嘴唇上的裂纹,一碰到羊汤,便好似升起一丝热腾腾的蒸气,变得滋润了。但我却在烟雨蒙蒙的三月,要了一碗羊肉泡馍,说来也是怪人吧。大师傅码好羊肉、粉条,切好的馍,用漏勺盛好,放入汤中,不时用另一个大勺盛上滚烫的羊汤浇之,顿时香气四溢。雪白的馍丁肆意地在汤中翻滚着,舒展着,让人联想到那华清池水中若隐若现的凝脂,一副盛世长安的雍容。之后,大师傅把刚出浴的、滋润光亮的肉、粉、馍盛在大碗里,调上胡椒、盐、辣子,再浇上一大勺汤,热气就再也压抑不住了,喷薄而出。那辣子是好得很,红得很,不知是美人出汉塞时裹挟胭脂的热泪,还是将军死沙场时不屈忠贞的热血。
迫不及待喝了一口汤,就被胡椒的辛辣给呛了,不免狼狈。就想是三月江南的春雨里,突然闯进了一个身高八尺的髯须大汉,他爽朗一笑,惊醒了伏卷沉睡的书生,惊断了歌台商女的琴弦,惊跑了卧剥莲子的小儿,惊走了垂钓老人的鱼儿。入口时,那感觉极冲,粗暴得很,但之后,却觉得精神一振。那馍,早已泡得滋润得不行了,吸得鼓鼓囊囊,我毫不客气,将这些贪心的小家伙们逐一吃下,酣畅淋漓。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如同一个个小窗,把压抑了一冬的倦怠一扫而空,舒展了许多,仿佛体内的陈腐已随头上淋淋的汗水流出。
在三月春雨中,吃一碗羊肉泡馍,就像在江南偶遇长安。唐朝的月亮爬上苏杭的城墙,诗仙诗圣的诗句泅成一汪春水,千年雅韵,风干成一缕清香,不知钻入谁的鼻中。
闲人
细细想来,这世上最幸福的是闲人。
天下熙熙攘攘,众人奔走不休,各行各业看似千差万别,但总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忙”。
忙碌的劳动人民当然可敬,但若问他一句:“你幸福吗?”他也许并不能脱口而出,而是思索再三,才从牙关挤出一句:“幸福。”
同样的问题,抛给一个闲人,他大半会毫不犹豫地答道:“幸福。”
为何?
因为他闲。
“闲”是很难达到的状态。
首先,他最起码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他可以不为了生存而奔走,纵是终日流连于月湖花径,也不用为保暖而发愁。这也就让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好生羡慕。不说别的,一碗红烧肉下肚,配二两酒,“饱得自家君莫管”,那叫一个闲适洒脱,只有能吃饱,岁月才静好。
其次,他的心是闲的,如一片青云,如一池静水,他不会因为没取得功名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不如邻家的孩子而羞愧,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绿柳、落英、朗月、流云。”他的“闲”并不是无事可做,他做的事是他认为有意义的,他不愿意错过生命馈赠给他的美景,耳得目遇,以为声色。
有一颗“闲”心,是极其困难的事。
人终日奔走,难以空出时间来审视自己,审视生命,因此不免错过很多,而闲人则不然,他深知,人生不过须臾,纵使整日忙碌,也无法真正拥有这世间的一丝一毫。在保暖之余,不妨寄情天地,找到真正的自己。
世间不少贤人,但少闲人。
我很想做一个闲人,却无法达标,不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校园里也就多了我闲逛的身影。
有时,明黄的迎春花从虬绿的枝条上猛地钻出,将初春略发灰暗的世界瞬间撕开,柳树萌出咕噜咕噜的嫩芽,草色若有似无,等待一场如酥的细雨。
有时,粉白的桃花坠弯了枝,展开五个角,将睫毛似的花蕊簇拥起来,在微风中颤动着滴溜溜的毛眼眼,一束束丁香可劲儿地将香味膨胀到空气之中,最美的却还是化学楼后面的西府海棠,枝头如雾,风中如蝶,落英如河流。
有时,那紫藤花顺着宿舍前的走廊一股脑儿地披下,散发着浅紫色的香气与光辉,花下,一个少年随意拨着琴弦,远处,月亮很大。
有时,大中路两旁的杨树全都长出了叶子,在阳光下忽明忽暗,在一片翠绿中反射出一点点银,仔细看树下,早就掉了一地的“毛毛虫”。走至新开湖旁,阳光在深色的水面上洒下白沙,站近了看,有点像出雪花的电视机。
总觉得,在这个春天里,我越来越像是一个闲人了。
忽然想起,九百多年前那个“欹枕烟雨”“吟啸徐行”“沧海寄余生”的可爱闲人,早已经托生为了山间的明月,江上的清风。
也谈鲁迅先生
快到9月25日的时候,一位编辑朋友知道我是鲁迅先生的崇拜者,便让我撰文谈谈鲁迅,我本能地谦虚了一下,说自己才疏学浅,鲁迅先生不是我能谈的,再说,国内外有那么多大师学者,写了那么多关于先生的好文章,随便拿一篇去刊登便是,不必找我这个毛头小子。然而,我的朋友说:“你自称崇拜鲁迅,又好歹是个写字的人,连谈两句都谈不了?……”
我还年轻,很吃激将法这一套,怕被人说成是好龙的叶公,于是,答应下来,硬着头皮也要谈一谈。
最开始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上小学的时候,至今我还能想起来赵庄的社戏,六一公公的罗汉豆,月下瓜田中手持钢叉的闰土,百草园的桑葚、覆盆子、轻捷的叫天子,长妈妈讲的美女蛇,还有那本《山海经》。我甚至还东施效颦地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用以明志,被老师责骂了一番。那时候,在我们之间还流传一个浅薄而逆反的段子:“写作文的时候,我写‘我有两个姐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也是女的’,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你看,同样地写,鲁迅写就是名句,我们写就是病句。”这么胡写,无非是为了比附鲁迅《秋夜》开头的句子。对于那时的我来讲,鲁迅先生文章中的很多深意,是读不出来的,倒是对他笔下的故乡风物记挂颇深,比如,我不止一次地梦到过乌篷船。一个北方人,把梦做到江南了。可鲁迅的文章,却仿佛在远离“江南”。对于江南,我始终持有杜牧《江南春》那样的刻板印象,可在鲁迅的文字中,“千里莺啼”变成了夜枭的叫声,“绿映红”干枯成了铜丝般直立的枯草,“水村山郭”是萧索的荒村,“酒旗风”可能会有?只怕也成了咸亨酒店给孔乙己树的招魂幡。“四百八十寺”呢?没有看见过,“雨”也死掉了。鲁迅远离“江南”,实际上是远离了所谓的“才子气”——甜软、恬淡、酸腐与浮华。
鲁迅先生文字给我的直观感觉,如是。
站在直观的表层上,便想着往深层挖掘,当然,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研究者不可胜数,每一寸土壤,都被各种工具翻了个遍,最细小的矿物微粒都被小心翼翼地拿到显微镜下,看了又看。我还能挖到什么?
还别说,我顺着前辈留下的挖掘痕迹,找到了六个字。
复仇者。
预言家。
先说说身为“复仇者”的鲁迅。
所谓的“复仇者”身份,其实是建立在他“启蒙者”这一身份基础上的。我们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要用笔启蒙国人,疗救国人的精神。《呐喊》收录了他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十四篇小说,这位启蒙者试图喊醒中国人,但不幸失败,失败后的他,用《彷徨》作为第二部小说集的名字,表达了自己的心绪,几乎是同时期,他在不断地创作着散文诗,集结为《野草》。
那两篇著名的《复仇》,就在其中。
抛开瑰丽的意向,直视其主题——“仇人是谁?复什么仇?怎么复仇?”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而且拚命地伸长颈子,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看哪,和他同钉的……”
仇人是谁?
是庸众。
复什么仇?
庸众要“看戏”,要阻碍他启蒙,要迫害启蒙者。
怎么复仇?
他要看戏,便叫他无戏可看。
他要阻碍启蒙,要迫害启蒙者,便与他死斗。
人道:“吴越乃复仇雪恨之乡。”在复仇这点上,鲁迅真正是“吴越人”,复仇时,他绝对不惜把自己化成《铸剑》中的眉间尺,用自己的脑袋陪着仇人的脑袋,在锅里煮得稀巴烂!但鲁迅其实是不舍的,对于庸众,他实际又是怜悯同情的,虽怒其不争,犹哀其不幸,他对庸众的复仇,不是要割他们的脑袋,而是按照华佗的方案,把脑袋打开,把病根取出来,目的,还是在疗救。
可惜,鲁迅先生死了,他的仇人还在。
这让他的复仇,显得有些苍白。
鲁迅曾说“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他不遗余力地启蒙大众,就是要“立人”,如何“立人”?便是要“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要从“个人”的“灵明”入手。也就是说,鲁迅的启蒙,并不是将某种统一的理念灌输给庸众集体,而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启蒙,从个人的启蒙,到全体的启蒙。启蒙是什么?广义来讲,启蒙不是一场运动,甚至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一条路径,只要还有一个蒙昧的人,启蒙就没有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这也是我们今天还需要鲁迅的原因。
再来说说身为“预言家”的鲁迅。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