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程[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丁祯彦,臧 宏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6170336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信心,锻炼和提高民族理论思维水平,培养民族的首创精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国情,所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建立在吸收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应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能很好地建设国家的。学习中国哲学史,对于深入掌握国情,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更好地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外哲学教研室和室外部分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同志们的集体成果,内容截止到近代结束。本书可供中央党校各种班次学员和社会上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同志们参考。本书参考了中国哲学史的有关教材和专著,也吸收了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界的许多研究成果。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

“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 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二 “仁”的学说

三 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四 “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

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一 儒墨显学

二 “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 “取实予名”与“三表”

四 “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

第三节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 “道”的学说

二 “无为”与“无名”

三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四节 兵家和法家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的哲学思想

一 “精气”说

二 “静因之道”

第二节 孟子的哲学思想

一 “仁政”学说

二 “性善”说与先验主义认识论

三 “养浩然之气”与成人之道

第三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 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二 “蔽于天而不知人”

三 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四 “逍遥游”与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一 惠施的“合同异”和公孙龙的“离坚白

二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与逻辑思想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 对“古今”“礼法”之争的总结

二 “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三 “明分使群“与”化性起伪”的人道观

四 “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与“解蔽”

的思想方法

第二节 韩非的哲学思想

一 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二 “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三 反对“前识”,注重“参验”

第三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一 唯心主义的思辨体系

二 “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二篇 秦汉——鸦片战争以前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哲学论争中心的

转变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一 “三纲”“五常”“可求于天”

二 “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三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四 “顺命”、“成性”与“防欲”

五 “形神”之辩上的“尊神”

第三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

一 “疾虚妄”的批判精神

二 “自然之道”,“非或为之”

三 关于必然和偶然的学说

四 “性有善恶”与学以“成德”

五 形神观和认识论

第六章 玄学的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论争的中心——

“有无(动静)”之辩、“言意”

之辩和“力命”之争

第二节 王弼的哲学思想

一 “以无为本” “崇本举末”

二 “得象忘言” “得意忘象”

三 “天命无妄” “圣人有情”

第三节 嵇康、裴頠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一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二 裴頠:《崇有论》

三 欧阳建:《言尽意论》

第四节 向秀、郭象《庄子注》的

哲学思想

一 “独化于玄冥之境”

二 “命之必行”,“遇”即是“命”

三 论“名教即自然”

第五节 葛洪和僧肇的哲学思想

一 葛洪的道教哲学

二 僧肇的玄学化的佛学

第六节 范缜的哲学思想

一 反佛的无神论者

二 《神灭论》和对形神之辩的总结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第一节 隋唐时期哲学论争中心——“空

有”、“心物(性相)”之辩

第二节 隋唐佛教哲学简介

一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二 禅宗的“顿悟”说

第三节 隋唐道教哲学概述

第四节 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

一 韩愈的“道统”说

二 李翱的《复性书》

第五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一 对儒、释、道的分析批判

二 反对以“虚静”为第一原理

三 对“力命”之争的总结

四 柳宗元论“成人”

第八章 理学的盛行与对理学的分析批判

第一节 宋明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

“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

(知行)'之辩

第二节 张载的哲学思想

一 “太虚即气”

二 “一物两体

三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第三节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一 “五行”“皆各有耦”

二 在“心物(知行)”之辩上反对先验论

三 “习以成性”

第四节 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 “理在气先”

二 “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

三 人性论和“复性”说

四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五节 陈亮和叶适的哲学思想

一 陈亮论“王霸”、“义利”

二 叶适对理学的批判和论“势”

第六节 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一 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转折

二 从“心即理”命题到“良知”本体说

三 “知行合一”与格物即格心

四 论心体(良知)的发育过程

五 王学的分化和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中国古代

哲学的总结

第二节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一 对“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

二 对“动静”之辩的总结

三 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

四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五 “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第三节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一 《明夷待访录》的启蒙思想

二 “心即气”的泛神论

三 历史主义的方法论

第四节 颜元和戴震的哲学思想

一 颜元论“习行”

二 戴震论“知”

第三篇 近代(1840年——1949年)

第十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第一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近代

哲学革命

第二节 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分期和论争的

主要问题

第十一章 近代哲学的前驱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

一 龚自珍论“自我”

二 魏源论“及而后知”

三 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

第二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哲学思想

一 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

二 革命世界观的萌芽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的进化论阶段

第一节 “中体西用”的破产与进化论哲学

的产生

第二节 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一 “变者天道也”和“以元为体”

二 “公羊三世”说和“大同”思想

三 “以智为先”的认识论

四 谭嗣同的“以太——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

一 批判“中体西用”和中西哲学比较

二 “物竟天择”的进化论思想

三 “实测内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四节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一 革命进化论

二 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到“自贵其心”的

唯心论

三 “俱分进化论”与“无神教”

第五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一 “突驾”说的历史进化论

二 “知难行易”的认识论

三 民生主义的历史观

第十三章 “五四”时期的哲学论争与马克思

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哲学

革命的新阶段

第二节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哲学思想

一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进化论思想

二 李大钊的理性主义和陈独秀的功利主义

三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唯物史观

四 在论战中运用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节 胡适和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一 胡适的实验主义和“科学方法”

二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他的

直觉主义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胜利和

专业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科学回

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节 专业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一 金岳霖的《知识论》和《论道》

二 冯友兰的“新理学”

三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近代哲学革命的

总结

一 “古今”“中西”之争的科学总结与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二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知行观的总结

三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历史观的总结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哲学史教程[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