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庄子》一书,大约在战国后期已经成书,并且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荀子·解蔽篇》把庄子作为批评的对象进行批评,便说明了这一点。
对《庄子》一书最早进行研究的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刘安著有《庄子略要》和《庄子后解》,但均已亡佚,其说已不得其详。西汉末年刘向曾对《庄子》一书进行过校勘和整理。《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当是刘向所校理的本子。
在汉代,庄子的文章及思想虽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对《庄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应该说是从魏晋时开始的。
魏晋之初,玄学兴起。《周易》、《老子》、《庄子》成为研究的热点,时称“三玄”。清代学者洪亮吉《晓读书斋初录》:“《庄子》一书,秦、汉以来,皆不甚称引。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而书始盛行。陈寿《魏志·曹植传》末言晏好老、庄之言,《王桀传》末言籍以庄周为模则,于康则云好老、庄。老庄并称实始于此。于是崔误、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自此移矣。”(注)
根据史书及其它资料记载,魏晋时注解《庄子》的书,达二十种以上。这些注解,最重要的有四家:崔馔、向秀、司马彪、郭象。据《经典释文·叙录》记载,司马彪注本为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另有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司马彪注本与孟氏注本均为五十二篇,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篇数相同。因而,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认为:“《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陆德明认为这个本子“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其中有“后人增足,渐失其真”。因此,魏晋时期的注《庄》者,对刘向校理本“以意去取”,又作一次整理。郭象所注的《庄子》,便是这样的本子。郭象认为五十二篇本为“一曲之才,妄竄奇说,若《阏弈》、《意修》之首,《危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十分有三”。可见,在郭象看来《汉志》五十二篇本,后人“妄竄”部分占十分之三。既是“妄竄”,当然应该删去,所以郭象的注本为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将五十二篇删去十九篇,保留三十三篇。
按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的说法:“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子玄是郭象的字,这就是说在当时学术界最为看重的是郭象的注本。郭象的注本,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本子,其他注本在唐代以后均先后亡佚了。
魏晋时代是一个历史大动乱的年代,玄学就是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中兴起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玄学则是对汉代学风的反动。它推动了抽象思维的发展,《庄子》是抽象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魏晋时代的《庄子》研究对当时抽象思维哲理思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唐代是儒、道、释三家鼎立的时代。唐代虽崇尚儒学,而道、释也同时受到尊重,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尊为《南华真经》。因此,在唐代对庄子的研究依然十分盛行,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注解《庄子》的书达二十三种之多,在这些著作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三十卷。
成玄英是唐代初年的道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被加号为西华法师。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的序中称:“玄英不揆庸昧,少而习焉,研精覃思三十年矣。依子玄所注三十篇,辄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复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跻指归;不敢贻厥后人,聊自记其遗忘耳。”可见,成玄英的疏,所依据的是郭象的注本。
目录
内 篇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 篇
骈拇第八
马蹄第九
肤箧第十
在宥第十一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缮性第十六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十一
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 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
徐无鬼第二十四
则阳第二十五
外物第二十六
寓言第二十七
让王第二十八
盗跖第二十九
说剑第三十
渔父第三十一
列御寇第三十二
天下第三十三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 篇
骈拇第八
马蹄第九
肤箧第十
在宥第十一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缮性第十六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十一
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 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
徐无鬼第二十四
则阳第二十五
外物第二十六
寓言第二十七
让王第二十八
盗跖第二十九
说剑第三十
渔父第三十一
列御寇第三十二
天下第三十三
庄子注译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