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包括《科学活动论》和《互补方法论》两个文本。
《科学活动论》把科学看作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既探讨这种活动的结果与导致结果的过程,又探讨这种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且以活动论的观点,对科学作了认识论的分析和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涉及实验、归纳、理论、确论、发现、科学家、科学增长、科学价值诸重要求问题。
《互初方法论》对先后流行的各种方法论思想和问题进行比较,提出一种互补的理解,可以说是“多重视角下的方法论”。它强调:决不要成为某种方法程式的俘虏,也不要先验地排斥任何方法程式。应当允许互补的观点、方法、程式同时并存,并且善于比较和作具体的取舍。
目录
目录
科学活动论
前言
第一章 科学论
一 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
二 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 科学活动的精神气质
第二章 实验论
一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二 科学实验的结构和特点
三 科学实验和理论思维
第三章 归纳论
一 科学事实及其概括
二 归纳法
三 统计
四 类比
第四章 理论论
一 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二 作为理论方案的假说
三 方法论原理
四 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 确认论
一 确证观和确认观
二 理论发展的模式
三 科学发现的社会承认
第六章 发现论
一 发现的艺术
二 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
三 科学创造性的培养
第七章 科学家论
一 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出现及演化
二 科学能力
三 科学品格
四 科学家共同体
第八章 科学增长论
一 科学的指数——逻辑型增长
二 科学增长的复杂结构
三 科学生产率
四 科学增长的原因
第九章 科学价值论
一 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二 科学的价值
互补方法论
前言
第一章 方法与方法论
一 方法
二 科学方法
三 方法学与方法论
第二章 机械观与系统观
一 机械观:还原论的一种历史形态
二 系统观思维方式的兴起
三 系统观的着眼点——组织性
四 互补的一对
第三章 演绎模式与归纳模式
一 科学知识的演绎模型
二 归纳模型的复兴
三 理论的逻辑范畴演化
第四章 辩护与发现
一 证明的逻辑
二 发现的逻辑
三 知道如何与知道是何
第五章 理性准则与直觉灵感
一 理性准则
二 直觉和灵感
三 机遇与有准备的头脑
第六章 积累与革命
一 归并成长论
二 “科学革命”观
三 结合的努力
第七章 唯理论与经验论
一 寻求确定性的唯理论传统
二 反对形而上学的经验论传统
三 唯理论与经验论相互补充
第八章 工具论与实在论
一 约定论与实用论
二 科学实在论
第九章 实证科学方法与哲学思辨方法
一 科学与哲学的分与合
二 实证科学与可检验性
三 哲学的思辨方法
第十章 认识论问题与社会学处理
一 非独断论真理观
二 同行评议
三 科学共同体
第十一章 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
一 方法论难题
二 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
三 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
第十二章 解释性研究与运作性研究
一 从因果解说到理解
二 两种时髦的解释类型
三 加强运作性研究
第十三章 西方科学传统与中国有机论哲学
一 近代科学的方法背景
二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
三 困难而必要的调整
第十四章 合理性、程式化与“反对方法”
一 科学的合理性问题
二 程式化的努力
三 “怎么都行”
主要参考书目
科学活动论
前言
第一章 科学论
一 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
二 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 科学活动的精神气质
第二章 实验论
一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二 科学实验的结构和特点
三 科学实验和理论思维
第三章 归纳论
一 科学事实及其概括
二 归纳法
三 统计
四 类比
第四章 理论论
一 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二 作为理论方案的假说
三 方法论原理
四 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 确认论
一 确证观和确认观
二 理论发展的模式
三 科学发现的社会承认
第六章 发现论
一 发现的艺术
二 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
三 科学创造性的培养
第七章 科学家论
一 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出现及演化
二 科学能力
三 科学品格
四 科学家共同体
第八章 科学增长论
一 科学的指数——逻辑型增长
二 科学增长的复杂结构
三 科学生产率
四 科学增长的原因
第九章 科学价值论
一 科学与文明的进步
二 科学的价值
互补方法论
前言
第一章 方法与方法论
一 方法
二 科学方法
三 方法学与方法论
第二章 机械观与系统观
一 机械观:还原论的一种历史形态
二 系统观思维方式的兴起
三 系统观的着眼点——组织性
四 互补的一对
第三章 演绎模式与归纳模式
一 科学知识的演绎模型
二 归纳模型的复兴
三 理论的逻辑范畴演化
第四章 辩护与发现
一 证明的逻辑
二 发现的逻辑
三 知道如何与知道是何
第五章 理性准则与直觉灵感
一 理性准则
二 直觉和灵感
三 机遇与有准备的头脑
第六章 积累与革命
一 归并成长论
二 “科学革命”观
三 结合的努力
第七章 唯理论与经验论
一 寻求确定性的唯理论传统
二 反对形而上学的经验论传统
三 唯理论与经验论相互补充
第八章 工具论与实在论
一 约定论与实用论
二 科学实在论
第九章 实证科学方法与哲学思辨方法
一 科学与哲学的分与合
二 实证科学与可检验性
三 哲学的思辨方法
第十章 认识论问题与社会学处理
一 非独断论真理观
二 同行评议
三 科学共同体
第十一章 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
一 方法论难题
二 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
三 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精神
第十二章 解释性研究与运作性研究
一 从因果解说到理解
二 两种时髦的解释类型
三 加强运作性研究
第十三章 西方科学传统与中国有机论哲学
一 近代科学的方法背景
二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
三 困难而必要的调整
第十四章 合理性、程式化与“反对方法”
一 科学的合理性问题
二 程式化的努力
三 “怎么都行”
主要参考书目
互补方法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