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系为冯骥才绘画、艺文随笔作品图文选集。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顺序,融散文绘画两种表现手法为一体。文学家、艺术家冯骥才全新文本尝试,看大师如何运用手中的两只笔,呈现寻常四季里别样的斑斓与韵致。
目录
春之光
树后边是太阳
春来了
三月·朦胧
照透生命
云过
思绪如烟
小溪的谐奏
深谷
春城无处不飞花
野花
极顶
太行夕照
月照我心
聊天
期待
夏之曲
细雨无声
伞
醉荷
梦里烟霞
夕阳别样情
林边小屋
水乡初夜
梦境
野泊
久待
神思泉涌
万里泻入心怀间
吻
穿破云层
等待
秋之色
夕时晴
破晓
垂柳
寻找彼岸
步入金黄
往事
秋苇如花
金色池塘
泊心之地
秋色深几许
秋天的颜色
秋日的絮语
听水
每过此径不忍踩
珍藏四季·之八
冬之颂
深巷
偏向寂寞寻清幽
薄冥
月光曲
深睡
醒前态
思绪的层次
温情的迷茫
雪村
珍藏四季·之九
冬日的旋律
冬日的诗
老夫老妻
冬日絮语
【书摘与插画】
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忽发奇想,想给我的散文与绘画做一次联姻,出一本另类的亦文亦画的图书。这想法叫我兴趣盈然。
其缘由还是来自老祖宗说的“诗画相生”。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每每画之构想一定含着文思,让文思深入画意;每每行文之时常常伴随形象的想象,如画的形象可使文字的描述活灵活现。故此古代的文人画不仅要在画中放入文思与诗意,还要在画面上题写诗文,文图相辅,以丰富观者的感知。然而近世的绘画渐渐少有题跋,或者不重视题跋,文学便与绘画分道扬镳,这一传统也渐渐远去。
此传统远去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与文人的工具有关。古人无论书画还是写文章用的是同一套工具——纸笔墨砚。著文之余,随手涂几笔竹兰梅菊,再题上几句诗,来得十分自然。但到了现代,文人改用钢笔甚至电脑写作,与笔墨渐渐无关。笔墨纸砚变成画家专用的工具,绘画遂与写作脱离。
另一个原因是,现代人与诗的关系愈来愈疏远,与散文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大概由于散文的文体散布在生活各种行文中,包括书信、日记,乃至邮件中。散文更契合现代人情感与思维的表达,诗愈来愈小众化和专业化。可是,散文很难题写在画面上。为此,百花社的编辑突发奇想,想改用一种图书的方式,把散文与绘画合为一体,这是一个浪漫的艺术的创新,也是文本和出版上的创新。
他们之所以找到我头上,是我亦文亦画,尤其是我的绘画追求内涵的可叙述性,即散文化,而且我还写过一些与我的画相关的文字。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