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在近代研究中国经学史的著作中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与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享有着同样盛名。为何篇幅不大,而且以教材形式写作的《经学教科书》能一直为当时及后来研究中国经学史的学者所重视?首先是刘师培的家学传统,使在当时充溢着政治思想的经学研究,具有了更多的学术性质;再就是他按时代顺序、以专经的形式总结了历代经学研究的特点及成果,虽只是论其大略,却见解精到,举要籍、明源流、辨得失、重考证,言简意赅而无轩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师培的经学研究很少有门户之见,作为近代古文经学大师,他不以此为自限,而是认为“大约古今说经之书,每书皆有可取处”。此外在论及《易》学与社会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字学、数学、科学的关系时,无不显示出刘师培企图借鉴西方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经学史的研究。这既是他诠释儒家经典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传统经学作为政治学说的生命,同时也预示了传统经学在近代正走向它的终点,并标志着近代经学研究的开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册
序例
第一课 经学总述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 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册
弁言
第一课 《易经》总义
第二课 《易经》卦名
第三课 卦名释义
第四课 论《易》卦之作用
第五课 释三《易》
第六课 释《周易》之旨
第七课 论《易》有三义
第八课 释《彖》辞
第九课 释爻辞(上)
第十课 释爻辞(下)
第十一课 释《易》象
第十二课 释《十翼》
第十三课 说筮法
第十四课 说互体(一)
第十五课 说互体(二)
第十六课 说互体(三)
第十七课 说互体(四)
第十八课 说卦变(一)
第十九课 说卦变(二)
第二十课 说卦变(三)
第二十一课 说比例
第二十二课 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第二十三课 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第二十四课 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第二十五课 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 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第二十七课 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第二十八课 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第二十九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十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第三十一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第三十二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 论《易》词(上)
第三十五课 论《易》词(下)
第三十六课 释《易》韵
附录
刘君申叔事略
仪征刘先生行述
刘师培见存经学论著选目
前言
第一册
序例
第一课 经学总述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上)
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经(下)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第十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三十课 近儒之《易》学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第二册
弁言
第一课 《易经》总义
第二课 《易经》卦名
第三课 卦名释义
第四课 论《易》卦之作用
第五课 释三《易》
第六课 释《周易》之旨
第七课 论《易》有三义
第八课 释《彖》辞
第九课 释爻辞(上)
第十课 释爻辞(下)
第十一课 释《易》象
第十二课 释《十翼》
第十三课 说筮法
第十四课 说互体(一)
第十五课 说互体(二)
第十六课 说互体(三)
第十七课 说互体(四)
第十八课 说卦变(一)
第十九课 说卦变(二)
第二十课 说卦变(三)
第二十一课 说比例
第二十二课 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
第二十三课 论《易》学与数学之关系
第二十四课 论《易》学与科学之关系
第二十五课 论《易》学与史学之关系
第二十六课 论《易》学与政治学之关系
第二十七课 论《易》学与社会学之关系
第二十八课 论《易》学与伦理学之关系
第二十九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一)
第三十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二)
第三十一课 论《易经》与哲学之关系(三)
第三十二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上)
第三十三课 论《易经》与礼典之关系(下)
第三十四课 论《易》词(上)
第三十五课 论《易》词(下)
第三十六课 释《易》韵
附录
刘君申叔事略
仪征刘先生行述
刘师培见存经学论著选目
经学教科书[电子资源.图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