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植物保护专业用:本书介绍了各类病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学特性、形态特性及致病特点、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流行规律、植物病害诊断技术和防治原理。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理学
二、植物病理学简史
三、植物病害的概念
四、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二节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二、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物理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
二、水分和湿度
三、光照
四、风
第二节化学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营养失调
二、环境污染
三、农药、激素使用不当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一节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的营养体
二、细胞结构
三、菌丝的变态
四、菌丝组织体
第三节真菌的繁殖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有性生殖
三、准性生殖
第四节真菌的生活史
一、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二、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第五节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
一、真菌的命名
二、真菌的分类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植物病原真菌——鞭毛菌亚门
第一节鞭毛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结构
二、分类
第二节根肿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重要属种
第三节壶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重要类群
第四节卵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卵菌的分类
三、重要类群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第一节接合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结构
二、分类
第二节接合菌纲
一、形态结构
二、重要类群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
第一节子囊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与无性繁殖
二、有性繁殖
三、分类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和不整囊菌纲
一、半子囊菌纲
二、不整囊菌纲
第三节核菌纲
一、一般性状
二、白粉菌目
三、小煤炱目
四、球壳目
第四节腔菌纲
一、一般形态
二、重要类群
第五节盘菌纲
一、一般性状
二、重要类群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植物病原真菌——担子菌亚门
第一节担子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繁殖
四、分类
第二节冬孢菌纲
一、锈菌目的一般性状
二、锈菌目的重要类群
三、黑粉菌目的一般特征
四、黑粉菌重要科、属和代表种
第三节层菌纲
一、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二、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第一节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一、半知菌的含义
二、无性繁殖
三、半知菌的分类
第二节丝孢纲
一、无孢目
二、丝孢目
三、瘤座孢目
第三节腔孢纲
一、黑盘孢目
二、球壳孢目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及群体性状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一、原核生物分类概述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薄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二、厚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三、无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植物病毒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
第四节植物病毒检测与病毒病害
一、植物病毒的检测
二、植物病毒病害
第五节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与卫星RNA
三、卫星病毒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第一节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一、形态结构
二、消化系统
三、生殖系统
四、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
第二节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习性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性
第三节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寄生性植物
第一节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一、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三、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第二节重要的寄生性植物
一、菟丝子属(Cuscuta)
二、列当属(Orobanche)
三、桑寄生属(Loramthus)和槲寄生属(Viscum)
四、独脚金属(Stniga)
五、无根藤属(Cassytha)
六、寄生性藻类(Parasitic algae)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一、接种体的释放
二、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三、接种体的寿命
四、病原物的接种
第三节侵染过程
一、病程的概念
二、侵入前期
三、侵入期
四、潜育期
五、显症期
第四节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潜育侵染和复合侵染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
二、识别的方式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二、酶的作用
三、毒素的作用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五、多糖类物质的作用
第三节患病植物的生理学
一、呼吸作用
二、光合作用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转
五、酶活性
第四节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二、植物被动抗病性
三、植物主动抗病性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三、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常规诊断
一、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记载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四、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柯赫氏法则
第三节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一、理化方法
二、噬菌体方法
三、血清学技术
四、核酸杂交及PCR诊断技术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六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二、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一、病害预测的类型
二、病害预测的依据
三、病害预测的方法
第三节病害损失估计
一、病害调查与记载
二、病情与损失的关系
三、损失估计方法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七章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节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
第二节植物检疫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
三、进出境检疫
四、境内检疫
第三节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一、植物抗病性鉴定
二、抗病育种
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农业防治
一、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二、合理轮作倒茬
三、适期播种
四、加强水肥管理
五、搞好田间卫生
第五节化学防治
一、农药的作用原理
二、化学防治的方法
三、病菌抗药性的预防
第六节生物防治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二、生物防治的应用
第七节物理防治
一、种苗热力处理
二、土壤热力处理
三、辐射处理
四、嫌气处理
五、外科手术
六、汰除
第八节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理学
二、植物病理学简史
三、植物病害的概念
四、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二节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二、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物理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
二、水分和湿度
三、光照
四、风
第二节化学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营养失调
二、环境污染
三、农药、激素使用不当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一节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的营养体
二、细胞结构
三、菌丝的变态
四、菌丝组织体
第三节真菌的繁殖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有性生殖
三、准性生殖
第四节真菌的生活史
一、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二、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第五节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
一、真菌的命名
二、真菌的分类
第四章植物病原真菌——鞭毛菌亚门
第一节鞭毛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结构
二、分类
第二节根肿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重要属种
第三节壶菌纲
二、重要类群
第四节卵菌纲
二、卵菌的分类
三、重要类群
第五章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第一节接合菌的一般性状
第二节接合菌纲
第六章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
第一节子囊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与无性繁殖
二、有性繁殖
三、分类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和不整囊菌纲
一、半子囊菌纲
二、不整囊菌纲
第三节核菌纲
一、一般性状
二、白粉菌目
三、小煤炱目
四、球壳目
第四节腔菌纲
一、一般形态
第五节盘菌纲
第七章植物病原真菌——担子菌亚门
第一节担子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繁殖
四、分类
第二节冬孢菌纲
一、锈菌目的一般性状
二、锈菌目的重要类群
三、黑粉菌目的一般特征
四、黑粉菌重要科、属和代表种
第三节层菌纲
一、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二、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
第八章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第一节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一、半知菌的含义
三、半知菌的分类
第二节丝孢纲
一、无孢目
二、丝孢目
三、瘤座孢目
第三节腔孢纲
一、黑盘孢目
二、球壳孢目
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及群体性状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一、原核生物分类概述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薄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二、厚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三、无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第十章植物病毒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
第四节植物病毒检测与病毒病害
一、植物病毒的检测
二、植物病毒病害
第五节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与卫星RNA
三、卫星病毒
第十一章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第一节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二、消化系统
三、生殖系统
四、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
第二节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习性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性
第三节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
第十二章寄生性植物
第一节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一、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三、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第二节重要的寄生性植物
一、菟丝子属(Cuscuta)
二、列当属(Orobanche)
三、桑寄生属(Loramthus)和槲寄生属(Viscum)
四、独脚金属(Stniga)
五、无根藤属(Cassytha)
六、寄生性藻类(Parasitic algae)
第十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一、接种体的释放
二、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三、接种体的寿命
四、病原物的接种
第三节侵染过程
一、病程的概念
二、侵入前期
三、侵入期
四、潜育期
五、显症期
第四节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潜育侵染和复合侵染
第十四章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
二、识别的方式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二、酶的作用
三、毒素的作用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五、多糖类物质的作用
第三节患病植物的生理学
一、呼吸作用
二、光合作用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转
五、酶活性
第四节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二、植物被动抗病性
三、植物主动抗病性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三、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常规诊断
一、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记载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四、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柯赫氏法则
第三节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一、理化方法
二、噬菌体方法
三、血清学技术
四、核酸杂交及PCR诊断技术
第十六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二、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一、病害预测的类型
二、病害预测的依据
三、病害预测的方法
第三节病害损失估计
一、病害调查与记载
二、病情与损失的关系
三、损失估计方法
第十七章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节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
第二节植物检疫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
三、进出境检疫
四、境内检疫
第三节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一、植物抗病性鉴定
二、抗病育种
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农业防治
一、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二、合理轮作倒茬
三、适期播种
四、加强水肥管理
五、搞好田间卫生
第五节化学防治
一、农药的作用原理
二、化学防治的方法
三、病菌抗药性的预防
第六节生物防治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二、生物防治的应用
第七节物理防治
一、种苗热力处理
二、土壤热力处理
三、辐射处理
四、嫌气处理
五、外科手术
六、汰除
第八节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二、植物病理学简史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二、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
四、球壳目
第一节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三、瘤座孢目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
四、菌丝组织体
第六章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
一、营养体与无性繁殖
一、半子囊菌纲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三、农药、激素使用不当
四、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
四、风
第三节真菌的繁殖
一、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第三节核菌纲
一、无孢目
三、无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第五节亚病毒
四、病原物的接种
目 录
第一节物理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营养失调
二、环境污染
一、形态结构
第二节接合菌纲
三、小煤炱目
一、一般形态
第二节冬孢菌纲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前言
一、植物病理学
三、准性生殖
第五节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
一、真菌的命名
第二节根肿菌纲
二、重要类群
三、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二、细胞结构
四、黑粉菌重要科、属和代表种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二节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
三、光照
第四节真菌的生活史
二、分类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二节化学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三、菌丝的变态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第三节壶菌纲
第一节接合菌的一般性状
一、一般性状
本章提要
一、真菌的营养体
二、重要属种
第四节卵菌纲
第四节腔菌纲
第一节担子菌的一般性状
二、无性繁殖
二、水分和湿度
第五章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第五节盘菌纲
第七章植物病原真菌——担子菌亚门
一、营养体
第三节层菌纲
一、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二、不整囊菌纲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第四节植物病毒检测与病毒病害
一、类病毒
三、卫星病毒
第十七章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节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二、真菌的有性生殖
第四章植物病原真菌——鞭毛菌亚门
第一节子囊菌的一般性状
三、分类
三、黑粉菌目的一般特征
二、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
二、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和不整囊菌纲
一、半知菌的含义
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原核生物分类概述
二、拟病毒与卫星RNA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
二、真菌的分类
第一节鞭毛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特征
三、重要类群
一、锈菌目的一般性状
一、黑盘孢目
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二、卵菌的分类
二、有性繁殖
二、球壳孢目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及群体性状
第十一章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第二节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二、白粉菌目
四、分类
一、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二、厚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一、菟丝子属(Cuscuta)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三、有性繁殖
第二节丝孢纲
二、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检测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习性
二、锈菌目的重要类群
第八章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第三节腔孢纲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
三、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四、潜育期
三、半知菌的分类
一、薄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第十四章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一、识别的概念
四、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二、噬菌体方法
第十六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二、丝孢目
三、生殖系统
四、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
二、列当属(Orobanche)
第一节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三、病害预测的方法
第十章植物病毒
第一节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六、寄生性藻类(Parasitic algae)
第三节侵染过程
二、侵入前期
三、毒素的作用
第三节患病植物的生理学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
第一节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二、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三、血清学技术
四、核酸杂交及PCR诊断技术
二、植物病毒病害
三、桑寄生属(Loramthus)和槲寄生属(Viscum)
第十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二、酶的作用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转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二、消化系统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二、土壤热力处理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性
三、接种体的寿命
第四节植物的抗病机制
三、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二、病害预测的依据
二、合理轮作倒茬
第三节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
第二节重要的寄生性植物
一、病程的概念
二、潜育侵染和复合侵染
二、识别的方式
二、光合作用
第十二章寄生性植物
五、无根藤属(Cassytha)
第一节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三、侵入期
三、植物主动抗病性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常规诊断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一、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四、独脚金属(Stniga)
第二节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一、接种体的释放
第四节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呼吸作用
五、显症期
第三节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第六节生物防治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三、损失估计方法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
二、抗病育种
二、化学防治的方法
一、种苗热力处理
五、多糖类物质的作用
一、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记载
第四节农业防治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第一节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
三、辐射处理
五、酶活性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病害损失估计
第三节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五、搞好田间卫生
第五节化学防治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一、病害预测的类型
四、境内检疫
三、适期播种
二、植物被动抗病性
一、理化方法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调查与记载
三、进出境检疫
六、汰除
第二节柯赫氏法则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三、病菌抗药性的预防
二、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二、病情与损失的关系
一、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四、加强水肥管理
一、农药的作用原理
四、嫌气处理
第二节植物检疫
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一、植物抗病性鉴定
二、生物防治的应用
第八节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第七节物理防治
五、外科手术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理学
二、植物病理学简史
三、植物病害的概念
四、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二节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二、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物理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
二、水分和湿度
三、光照
四、风
第二节化学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营养失调
二、环境污染
三、农药、激素使用不当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一节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的营养体
二、细胞结构
三、菌丝的变态
四、菌丝组织体
第三节真菌的繁殖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有性生殖
三、准性生殖
第四节真菌的生活史
一、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二、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第五节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
一、真菌的命名
二、真菌的分类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植物病原真菌——鞭毛菌亚门
第一节鞭毛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结构
二、分类
第二节根肿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重要属种
第三节壶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重要类群
第四节卵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卵菌的分类
三、重要类群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第一节接合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结构
二、分类
第二节接合菌纲
一、形态结构
二、重要类群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
第一节子囊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与无性繁殖
二、有性繁殖
三、分类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和不整囊菌纲
一、半子囊菌纲
二、不整囊菌纲
第三节核菌纲
一、一般性状
二、白粉菌目
三、小煤炱目
四、球壳目
第四节腔菌纲
一、一般形态
二、重要类群
第五节盘菌纲
一、一般性状
二、重要类群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植物病原真菌——担子菌亚门
第一节担子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繁殖
四、分类
第二节冬孢菌纲
一、锈菌目的一般性状
二、锈菌目的重要类群
三、黑粉菌目的一般特征
四、黑粉菌重要科、属和代表种
第三节层菌纲
一、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二、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第一节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一、半知菌的含义
二、无性繁殖
三、半知菌的分类
第二节丝孢纲
一、无孢目
二、丝孢目
三、瘤座孢目
第三节腔孢纲
一、黑盘孢目
二、球壳孢目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及群体性状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一、原核生物分类概述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薄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二、厚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三、无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植物病毒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
第四节植物病毒检测与病毒病害
一、植物病毒的检测
二、植物病毒病害
第五节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与卫星RNA
三、卫星病毒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第一节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一、形态结构
二、消化系统
三、生殖系统
四、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
第二节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习性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性
第三节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寄生性植物
第一节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一、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三、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第二节重要的寄生性植物
一、菟丝子属(Cuscuta)
二、列当属(Orobanche)
三、桑寄生属(Loramthus)和槲寄生属(Viscum)
四、独脚金属(Stniga)
五、无根藤属(Cassytha)
六、寄生性藻类(Parasitic algae)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一、接种体的释放
二、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三、接种体的寿命
四、病原物的接种
第三节侵染过程
一、病程的概念
二、侵入前期
三、侵入期
四、潜育期
五、显症期
第四节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潜育侵染和复合侵染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
二、识别的方式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二、酶的作用
三、毒素的作用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五、多糖类物质的作用
第三节患病植物的生理学
一、呼吸作用
二、光合作用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转
五、酶活性
第四节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二、植物被动抗病性
三、植物主动抗病性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三、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常规诊断
一、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记载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四、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柯赫氏法则
第三节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一、理化方法
二、噬菌体方法
三、血清学技术
四、核酸杂交及PCR诊断技术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六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二、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一、病害预测的类型
二、病害预测的依据
三、病害预测的方法
第三节病害损失估计
一、病害调查与记载
二、病情与损失的关系
三、损失估计方法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七章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节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
第二节植物检疫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
三、进出境检疫
四、境内检疫
第三节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一、植物抗病性鉴定
二、抗病育种
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农业防治
一、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二、合理轮作倒茬
三、适期播种
四、加强水肥管理
五、搞好田间卫生
第五节化学防治
一、农药的作用原理
二、化学防治的方法
三、病菌抗药性的预防
第六节生物防治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二、生物防治的应用
第七节物理防治
一、种苗热力处理
二、土壤热力处理
三、辐射处理
四、嫌气处理
五、外科手术
六、汰除
第八节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理学
二、植物病理学简史
三、植物病害的概念
四、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二节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二、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
本章提要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物理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
二、水分和湿度
三、光照
四、风
第二节化学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营养失调
二、环境污染
三、农药、激素使用不当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第一节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的营养体
二、细胞结构
三、菌丝的变态
四、菌丝组织体
第三节真菌的繁殖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有性生殖
三、准性生殖
第四节真菌的生活史
一、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二、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第五节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
一、真菌的命名
二、真菌的分类
第四章植物病原真菌——鞭毛菌亚门
第一节鞭毛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结构
二、分类
第二节根肿菌纲
一、形态特征
二、重要属种
第三节壶菌纲
二、重要类群
第四节卵菌纲
二、卵菌的分类
三、重要类群
第五章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第一节接合菌的一般性状
第二节接合菌纲
第六章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
第一节子囊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与无性繁殖
二、有性繁殖
三、分类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和不整囊菌纲
一、半子囊菌纲
二、不整囊菌纲
第三节核菌纲
一、一般性状
二、白粉菌目
三、小煤炱目
四、球壳目
第四节腔菌纲
一、一般形态
第五节盘菌纲
第七章植物病原真菌——担子菌亚门
第一节担子菌的一般性状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繁殖
四、分类
第二节冬孢菌纲
一、锈菌目的一般性状
二、锈菌目的重要类群
三、黑粉菌目的一般特征
四、黑粉菌重要科、属和代表种
第三节层菌纲
一、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二、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
第八章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第一节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一、半知菌的含义
三、半知菌的分类
第二节丝孢纲
一、无孢目
二、丝孢目
三、瘤座孢目
第三节腔孢纲
一、黑盘孢目
二、球壳孢目
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及群体性状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一、原核生物分类概述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薄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二、厚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三、无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第十章植物病毒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
第四节植物病毒检测与病毒病害
一、植物病毒的检测
二、植物病毒病害
第五节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与卫星RNA
三、卫星病毒
第十一章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第一节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二、消化系统
三、生殖系统
四、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
第二节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习性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性
第三节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
第十二章寄生性植物
第一节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一、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三、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第二节重要的寄生性植物
一、菟丝子属(Cuscuta)
二、列当属(Orobanche)
三、桑寄生属(Loramthus)和槲寄生属(Viscum)
四、独脚金属(Stniga)
五、无根藤属(Cassytha)
六、寄生性藻类(Parasitic algae)
第十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一、接种体的释放
二、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三、接种体的寿命
四、病原物的接种
第三节侵染过程
一、病程的概念
二、侵入前期
三、侵入期
四、潜育期
五、显症期
第四节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二、潜育侵染和复合侵染
第十四章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
二、识别的方式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二、酶的作用
三、毒素的作用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五、多糖类物质的作用
第三节患病植物的生理学
一、呼吸作用
二、光合作用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转
五、酶活性
第四节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二、植物被动抗病性
三、植物主动抗病性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三、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常规诊断
一、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记载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四、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柯赫氏法则
第三节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一、理化方法
二、噬菌体方法
三、血清学技术
四、核酸杂交及PCR诊断技术
第十六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二、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一、病害预测的类型
二、病害预测的依据
三、病害预测的方法
第三节病害损失估计
一、病害调查与记载
二、病情与损失的关系
三、损失估计方法
第十七章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节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
第二节植物检疫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
三、进出境检疫
四、境内检疫
第三节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一、植物抗病性鉴定
二、抗病育种
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第四节农业防治
一、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二、合理轮作倒茬
三、适期播种
四、加强水肥管理
五、搞好田间卫生
第五节化学防治
一、农药的作用原理
二、化学防治的方法
三、病菌抗药性的预防
第六节生物防治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二、生物防治的应用
第七节物理防治
一、种苗热力处理
二、土壤热力处理
三、辐射处理
四、嫌气处理
五、外科手术
六、汰除
第八节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二、植物病理学简史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一、温度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二、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
四、球壳目
第一节半知菌的一般性状
三、瘤座孢目
二、原核生物的分类
四、菌丝组织体
第六章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
一、营养体与无性繁殖
一、半子囊菌纲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三、农药、激素使用不当
四、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
四、风
第三节真菌的繁殖
一、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第三节核菌纲
一、无孢目
三、无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第五节亚病毒
四、病原物的接种
目 录
第一节物理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一、营养失调
二、环境污染
一、形态结构
第二节接合菌纲
三、小煤炱目
一、一般形态
第二节冬孢菌纲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前言
一、植物病理学
三、准性生殖
第五节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
一、真菌的命名
第二节根肿菌纲
二、重要类群
三、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真菌的一般性状
二、细胞结构
四、黑粉菌重要科、属和代表种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二节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
三、光照
第四节真菌的生活史
二、分类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二节化学因素所致的非侵染性病害
三、菌丝的变态
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第三节壶菌纲
第一节接合菌的一般性状
一、一般性状
本章提要
一、真菌的营养体
二、重要属种
第四节卵菌纲
第四节腔菌纲
第一节担子菌的一般性状
二、无性繁殖
二、水分和湿度
第五章植物病原真菌——接合菌亚门
第五节盘菌纲
第七章植物病原真菌——担子菌亚门
一、营养体
第三节层菌纲
一、植物病毒的侵染和复制
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二、不整囊菌纲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第四节植物病毒检测与病毒病害
一、类病毒
三、卫星病毒
第十七章植物病害防治
第一节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二、真菌的有性生殖
第四章植物病原真菌——鞭毛菌亚门
第一节子囊菌的一般性状
三、分类
三、黑粉菌目的一般特征
二、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
二、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和不整囊菌纲
一、半知菌的含义
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原核生物分类概述
二、拟病毒与卫星RNA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
二、真菌的分类
第一节鞭毛菌的一般性状
一、形态特征
三、重要类群
一、锈菌目的一般性状
一、黑盘孢目
第九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二、卵菌的分类
二、有性繁殖
二、球壳孢目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繁殖及群体性状
第十一章植物寄生线虫及原生动物
第二节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学和病理学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二、白粉菌目
四、分类
一、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二、厚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一、菟丝子属(Cuscuta)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一、初侵染和再侵染
三、有性繁殖
第二节丝孢纲
二、病毒组分及其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检测
一、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态习性
二、锈菌目的重要类群
第八章植物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
第三节腔孢纲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
三、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四、潜育期
三、半知菌的分类
一、薄壁菌门的重要属和代表种
第十四章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一、识别的概念
四、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二、噬菌体方法
第十六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二、丝孢目
三、生殖系统
四、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
二、列当属(Orobanche)
第一节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三、病害预测的方法
第十章植物病毒
第一节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与结构
六、寄生性藻类(Parasitic algae)
第三节侵染过程
二、侵入前期
三、毒素的作用
第三节患病植物的生理学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
第一节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二、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三、血清学技术
四、核酸杂交及PCR诊断技术
二、植物病毒病害
三、桑寄生属(Loramthus)和槲寄生属(Viscum)
第十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二、酶的作用
四、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转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二、消化系统
五、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二、土壤热力处理
二、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性
三、接种体的寿命
第四节植物的抗病机制
三、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二、病害预测的依据
二、合理轮作倒茬
第三节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植物病原原生动物
第二节重要的寄生性植物
一、病程的概念
二、潜育侵染和复合侵染
二、识别的方式
二、光合作用
第十二章寄生性植物
五、无根藤属(Cassytha)
第一节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三、侵入期
三、植物主动抗病性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常规诊断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一、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四、独脚金属(Stniga)
第二节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一、接种体的释放
第四节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呼吸作用
五、显症期
第三节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四、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第六节生物防治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三、损失估计方法
二、植物检疫的任务
二、抗病育种
二、化学防治的方法
一、种苗热力处理
五、多糖类物质的作用
一、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记载
第四节农业防治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第一节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
三、辐射处理
五、酶活性
三、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病害损失估计
第三节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五、搞好田间卫生
第五节化学防治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一、病害预测的类型
四、境内检疫
三、适期播种
二、植物被动抗病性
一、理化方法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调查与记载
三、进出境检疫
六、汰除
第二节柯赫氏法则
三、病害流行的类型和变化
三、病菌抗药性的预防
二、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二、病情与损失的关系
一、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
四、加强水肥管理
一、农药的作用原理
四、嫌气处理
第二节植物检疫
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一、生物防治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一、植物抗病性鉴定
二、生物防治的应用
第八节植物病害综合治理
第七节物理防治
五、外科手术
Principles of Plant Pathology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