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自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这一理论几乎没有经过多少时间的过渡,就在学术领域和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全面地普及开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鲁迅的《狂人日记》,从表到里,无不带有明显的精神分析特征,这的确是值得深刻体味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鲁迅一生所受到最大影响的学者有两位,一是弗洛伊德,一是厨川白村。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鲁迅文艺思想的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鲁迅在接触厨川白村之前,思想正处在一个十分苦闷的时期,他的大部分写作时间用于了《野草》里的文章。他以自己思想的磨难,深深体验着“苦闷”的真味。
本书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文学创作的关系,资料翔实,逻辑严谨,论点鲜明,见解独到,值得一读。
目录
绪论 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一、2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传播的初期阶段
二、3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传播与影响的兴盛期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一、鲁迅作品对艺术形象的选择
二、“游子归乡”式的叙事结构
三、艺术场景的心理意象
四、色彩的心理意象
五、死亡的探究
六、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七、中外的痴狂文化与鲁迅的狂人形象
第二章 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文艺思想
一、厨川白村与《苦闷的象征》
二、从弗洛伊德到厨川白村
第三章 鲁迅笔下现代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及其与作者自我的关系
一、弟兄情义的背后
二、“差不多”与“说不清”
第四章 在怀乡和潦倒中饮酒:关于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特定情景
一、饮酒的审美条件:言谈的场地
. 二、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三、会心与移情
第五章 鲁迅小说里的死亡意识
一、面对死亡的道德意识
二、谁是谋杀者?谁该负罪?
三、利器与杀心:革命时代的死亡
第六章 鲁迅作品中的色彩意象
一、单纯色的意象追寻
二、鲁迅的色彩模式与作品结构
第七章 鲁迅早期的新诗创作
一、梦中的求索和失落
二、桃花的自尊和百合的悲剧
三、爱之锁绊与爱之空虚
四、关于过去、将来、现在的思考
五、以文为诗,以思想批判为主调
第八章 战士的苦闷与叛逆者的忧郁:《野草》与《巴黎的忧郁》之比较
一、过客:人生悲剧性的追寻
二、幻想:人生悲剧的观照
三、社会批判:人道主义的破灭
四、思想者:心灵的自我解剖
第九章 家庭伦理的社会分析与精神分析:毛姆与鲁迅的同题作品《风筝》之比较
一、共同描述了一个人生失误的故事
二、失误的无可挽回
三、弗洛伊德的视角与民主启蒙的视角
四、冷嘲与反讽
附录 精神分析小说的兴起及其范本:施蛰存的创作
一、早期创作的潜意识倾向
二、心理分析小说的尝试:《鸠摩罗什》
三、英雄·死亡·爱欲:《将军底头》
四、现代都市里的白日梦:《梅雨之夕》
五、施蛰存与鲁迅
后记
精神分析理论与鲁迅的文学创作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