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颜色科学的基础。包含了大部分色度学的基础知识:颜色视觉基础;cie色度学系统的建立;颜色量值的计算与公式;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的计算公式;同色异谱指数的计算;多种色序系统等内容。本书吸收了cie最新出版物cie 15:2004的内容,提供了完整的相关的数据表格。第二部分:色貌理论。主要介绍常用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色貌现象和色适应变换理论,重点介绍cie cam97s简化模型和cie cam 02模型。第三部分:颜色复现技术及应用。主要介绍彩色复现技术的基本原理,各种彩色设备的原理及特性化技术,色域映射技术、icc颜色管理技术等;在这部分中还将介绍彩色电视、彩色摄影、彩色印刷技术、计算机配色的原理等。第四部分: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介绍颜色测量的原理,其中包括分光测色仪器、积分式测色仪器、自发光体测色、荧光材料测色、白度测量,密度测量,光泽度测量等。从以上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现代颜色科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查阅方便,各章所参考的主要文献放在了各章的后面;而几章共用的文献则放在了全书的最后“主要参考文献”中。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学、光学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或科研人员,以及颜色测量工作者参考。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光与色觉
第一节 光源
一、 可见光辐射
二、 光谱功率分布
三、 完全辐射体的光谱功率分布
第二节 物体的光谱特性
一、 物体与光的相互作用
二、 光的反射
三、 光的吸收及透射
四、 典型物体的反射透射特性
第三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
一、 眼睛的构造
二、 明视觉和暗视觉
三、 颜色视觉理论
第四节 颜色视觉
一、 颜色分类和颜色的特性
二、 视网膜的颜色区
三、 颜色分辨力
四、 颜色恒常性
五、 色对比和色适应
六、 色觉缺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颜色科学基础——CIE色度系统
第一节 颜色的基本术语
第二节 颜色匹配
一、 感觉经验的测量——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 颜色匹配实验
三、 格拉斯曼定律
四、 颜色匹配方程
五、 三刺激值和色品图
第三节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一、 CIE1931-RGB系统
二、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三、 色度系统的转换
第四节 CIE1964标准色度系统
一、 CIE1964-R??G??B??色度系统
二、 CIE-X??Y??Z??标准色度系统
三、 CIE1964标准色度系统与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比较
第五节 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一、 色温、分布温度和相关色温
二、 标准照明体
三、 标准光源
第六节 CIE色度计算方法
一、 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计算公式
二、 三刺激值计算中波长范围及波长间隔的选择
三、 颜色刺激函数φ(λ)的测量波长范围和波长间隔的选择和处理
四、 计算实例
五、 颜色相加的计算
第七节 主波长和色纯度
一、 主波长
二、 兴奋纯度和色度纯度
第八节 均匀颜色空间
一、 色品分辨力
二、 均匀明度标尺
三、 均匀色品标尺
四、 对立色空间系统
五、 均匀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第九节 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
一、 同色异谱色
二、 CIE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色序系统
第一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一、 孟塞尔色立体
二、 孟塞尔新标系统
三、 孟塞尔颜色图册的用途
第二节 自然色系统
一、 自然色系统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 NCS色立体的组成和标号方法
第三节 0SA匀色标
第四节 奥斯瓦尔德系统
一、 色立体
二、 颜色标号的表示方法
第五节 表色系统小结
一、 色序系统的主要用途
二、 色序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
三、 色序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色貌理论
第一节 视觉的心理物理研究方法
一、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的分类
二、 影响视觉心理物理实验的因素
第二节 色貌的目视及分度实验方法
一、 色貌的目视实验方法
二、 色貌的分度实验方法
第三节 色貌属性与色貌现象
一、 色貌属性
二、 色貌现象
第四节 色适应及色适应变换
一、 色适应
二、 色适应变换
三、 混合色适应
第五节 色貌模型
一、 早期的色貌模型
二、 各种早期色貌模型的比较
三、 CIECAM97s色貌模型
第六节 CIECAM02色貌模型
一、 CIECAM02色貌模型的色适应变换
二、 CIECAM02模型的动态响应函数
三、 CIECAM02模型的颜色空间
四、 CIECAM02模型的输出参数
五、 CIECAM02模型的计算步骤
第七节 色貌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一、 色貌模型的应用
二、 图像色貌模型(iCAM)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颜色复现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 颜色复现的基本理论
一、 颜色的混合
二、 颜色复现存在的问题
三、 颜色复现的目标
四、 基于加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
五、 基于减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
六、 颜色再现性的评价
第二节 彩色电视
一、 彩色电视系统简述
二、 白场的选择
三、 三基色的选择
四、 基色的转换计算
五、 彩色电视系统理想光谱特性的实现
六、 彩色电视中彩色复现质量的评价
第三节 彩色摄影
一、 减色法混色的过程
二、 多层感光材料的彩色摄影原理
三、 三原色的选择
四、 彩色摄影彩色复现质量的影响因素
五、 摄影镜头的色增生指数——CCI值
六、 照明光源光谱分布对色再现的影响
七、 中性灰标准板的再现
八、 彩色摄影色再现质量的评估
第四节 彩色印刷的颜色复现技术
一、 三原色的选择和印刷呈色原理
二、 颜色分解
三、 网点面积率的计算
第五节 彩色图像设备的特性化
一、 特性化的基本方法
二、 CRT的特性化
三、 LCD的特性化
四、 数码相机的特性化
第六节 色域映射
一、 色域的描述
二、 色域映射方法
第七节 ICC颜色管理
一、 颜色管理及其发展
二、 ICC颜色管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ICC中的色彩匹配方式
四、 ICC标准
五、 ICC标准中的转换模型
第八节 计算机配色技术
一、 基本原理
二、 计算机配色中常用算法
三、 计算机配色系统的主要组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
第一节 物体色测量的几何条件
一、 关于几何条件的若干术语
二、 CIE 15:2004推荐反射测量的几何条件
三、 CIE 15:2004推荐透射测量的几何条件
四、 几何条件的选择
第二节 积分球
一、 积分球的基本原理
二、 单光束样品吸收误差
三、 暗读数误差
四、 积分球结构设计不当带来的误差
五、 光吸收阱
六、 漫反射比绝对测量法
第三节 样品的选择和准备
一、 样品选择和准备的一般问题
二、 典型样品的准备
第四节 比较测量法与参比标准
一、 参比标准
二、 比较方式
第五节 分光测色仪器
一、 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二、 测色分光光度计的特点
三、 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四、 光栅分光单色器波长与光栅位置的关系
五、 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的获得
六、 分光测色仪器举例
七、 物体颜色参数的计算
八、 金属漆和珠光漆的测量
第六节 色度计
一、 色度计的组成
二、 滤色器的设计
三、 三刺激值计算
四、 色度计构造原理举例
第七节 白度的测量
一、 概述
二、 常用白度公式
三、 白度的测量
第八节 颜色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一、 测色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
二、 色度学计算对准确度的影响
三、 测试操作注意事项
四、 测试结果的一致性
第九节 光泽及其他外表特性的测量
一、 概述
二、 仪器分类
三、 镜向光泽度计
第十节 物体色的目视评价
一、 概述
二、 目视评价与仪器评价比较
三、 颜色目视评价的标准条件
四、 观察者
第十一节 密度的测量
一、 密度
二、 密度的主要类型
三、 ISO标准密度(ISO513:1984(E))
四、 密度计
第十二节 光源颜色特性的测量
一、 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量
二、 三刺激值及色品坐标的计算
三、 光源三刺激值直接测试方法
四、 光源色温、相关色温的确定
五、 光色的舒适感
第十三节 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一、 光源的显色性
二、 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三、 常用的一般显色指数
第十四节 荧光材料的颜色测量
一、 单色光激发测量法
二、 复合光照射测量法
三、 测量光源与理想光源有差别时测量误差的校正方法
四、 注意事项
五、 用色度计测量荧光样品
第十五节 颜色测量仪器的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著名机构
附录二 常用表
附表2-1 CIE1931-RGB系统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2 CIE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3 CIE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nm,波长间隔1nm)
附表2-4 CIE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5 CIE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nm,波长间隔1nm)
附表2-6 CIE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7 CIE标准照明体(A和D65)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830nm,波长间隔1nm)
附表2-8 分量S?(λ),S?(λ),S?(λ)(波长范围300~83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9 CIE照明体的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
附表2-10 CIE1931色度图标准光源A,B,C,E(等能光源)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
附表2-11 代表典型荧光灯的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FL1-FL12)
附表2-12 荧光灯新系列(FL3.1-FL3.8)
附表2-13 荧光灯新系列(FL3.9-FL3.15)
附表2-14 高压放电灯(HP1-HP5)
附表2-15 荧光灯照明体的色度数据(FL1-FL12)
附表2-16 (a)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1~FL3.7)
附表2-16 (b)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8~FL3.15)
附表2-17 高压照明体的色度数据(HP1-HP5)
附表2-18 用于观察者同色异谱指数计算中的第一偏差函数值(光谱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19 孟塞尔新标系统颜色样品的CIE色坐标
附表2-20 (a)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12)
附表2-20 (b)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3~24)
附表2-21 黑体轨迹等温线的色度坐标
附表2-22 31条等温线
附表2-23 CIE显色指数计算用1~15号色样的光谱辐亮度因数
附录三 一些色貌模型
附录3-1 Hunt94相关色色貌模型和Hunt91非相关色模型
附录3-2 Nayatani色貌模型
附录3-3 RLAB色貌模型
附录3-4 LLAB颜色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光与色觉
第一节 光源
一、 可见光辐射
二、 光谱功率分布
三、 完全辐射体的光谱功率分布
第二节 物体的光谱特性
一、 物体与光的相互作用
二、 光的反射
三、 光的吸收及透射
四、 典型物体的反射透射特性
第三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
一、 眼睛的构造
二、 明视觉和暗视觉
三、 颜色视觉理论
第四节 颜色视觉
一、 颜色分类和颜色的特性
二、 视网膜的颜色区
三、 颜色分辨力
四、 颜色恒常性
五、 色对比和色适应
六、 色觉缺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颜色科学基础——CIE色度系统
第一节 颜色的基本术语
第二节 颜色匹配
一、 感觉经验的测量——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 颜色匹配实验
三、 格拉斯曼定律
四、 颜色匹配方程
五、 三刺激值和色品图
第三节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一、 CIE1931-RGB系统
二、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三、 色度系统的转换
第四节 CIE1964标准色度系统
一、 CIE1964-R??G??B??色度系统
二、 CIE-X??Y??Z??标准色度系统
三、 CIE1964标准色度系统与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比较
第五节 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一、 色温、分布温度和相关色温
二、 标准照明体
三、 标准光源
第六节 CIE色度计算方法
一、 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计算公式
二、 三刺激值计算中波长范围及波长间隔的选择
三、 颜色刺激函数φ(λ)的测量波长范围和波长间隔的选择和处理
四、 计算实例
五、 颜色相加的计算
第七节 主波长和色纯度
一、 主波长
二、 兴奋纯度和色度纯度
第八节 均匀颜色空间
一、 色品分辨力
二、 均匀明度标尺
三、 均匀色品标尺
四、 对立色空间系统
五、 均匀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第九节 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
一、 同色异谱色
二、 CIE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色序系统
第一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一、 孟塞尔色立体
二、 孟塞尔新标系统
三、 孟塞尔颜色图册的用途
第二节 自然色系统
一、 自然色系统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 NCS色立体的组成和标号方法
第三节 0SA匀色标
第四节 奥斯瓦尔德系统
一、 色立体
二、 颜色标号的表示方法
第五节 表色系统小结
一、 色序系统的主要用途
二、 色序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
三、 色序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色貌理论
第一节 视觉的心理物理研究方法
一、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的分类
二、 影响视觉心理物理实验的因素
第二节 色貌的目视及分度实验方法
一、 色貌的目视实验方法
二、 色貌的分度实验方法
第三节 色貌属性与色貌现象
一、 色貌属性
二、 色貌现象
第四节 色适应及色适应变换
一、 色适应
二、 色适应变换
三、 混合色适应
第五节 色貌模型
一、 早期的色貌模型
二、 各种早期色貌模型的比较
三、 CIECAM97s色貌模型
第六节 CIECAM02色貌模型
一、 CIECAM02色貌模型的色适应变换
二、 CIECAM02模型的动态响应函数
三、 CIECAM02模型的颜色空间
四、 CIECAM02模型的输出参数
五、 CIECAM02模型的计算步骤
第七节 色貌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一、 色貌模型的应用
二、 图像色貌模型(iCAM)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颜色复现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 颜色复现的基本理论
一、 颜色的混合
二、 颜色复现存在的问题
三、 颜色复现的目标
四、 基于加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
五、 基于减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
六、 颜色再现性的评价
第二节 彩色电视
一、 彩色电视系统简述
二、 白场的选择
三、 三基色的选择
四、 基色的转换计算
五、 彩色电视系统理想光谱特性的实现
六、 彩色电视中彩色复现质量的评价
第三节 彩色摄影
一、 减色法混色的过程
二、 多层感光材料的彩色摄影原理
三、 三原色的选择
四、 彩色摄影彩色复现质量的影响因素
五、 摄影镜头的色增生指数——CCI值
六、 照明光源光谱分布对色再现的影响
七、 中性灰标准板的再现
八、 彩色摄影色再现质量的评估
第四节 彩色印刷的颜色复现技术
一、 三原色的选择和印刷呈色原理
二、 颜色分解
三、 网点面积率的计算
第五节 彩色图像设备的特性化
一、 特性化的基本方法
二、 CRT的特性化
三、 LCD的特性化
四、 数码相机的特性化
第六节 色域映射
一、 色域的描述
二、 色域映射方法
第七节 ICC颜色管理
一、 颜色管理及其发展
二、 ICC颜色管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ICC中的色彩匹配方式
四、 ICC标准
五、 ICC标准中的转换模型
第八节 计算机配色技术
一、 基本原理
二、 计算机配色中常用算法
三、 计算机配色系统的主要组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
第一节 物体色测量的几何条件
一、 关于几何条件的若干术语
二、 CIE 15:2004推荐反射测量的几何条件
三、 CIE 15:2004推荐透射测量的几何条件
四、 几何条件的选择
第二节 积分球
一、 积分球的基本原理
二、 单光束样品吸收误差
三、 暗读数误差
四、 积分球结构设计不当带来的误差
五、 光吸收阱
六、 漫反射比绝对测量法
第三节 样品的选择和准备
一、 样品选择和准备的一般问题
二、 典型样品的准备
第四节 比较测量法与参比标准
一、 参比标准
二、 比较方式
第五节 分光测色仪器
一、 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二、 测色分光光度计的特点
三、 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四、 光栅分光单色器波长与光栅位置的关系
五、 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的获得
六、 分光测色仪器举例
七、 物体颜色参数的计算
八、 金属漆和珠光漆的测量
第六节 色度计
一、 色度计的组成
二、 滤色器的设计
三、 三刺激值计算
四、 色度计构造原理举例
第七节 白度的测量
一、 概述
二、 常用白度公式
三、 白度的测量
第八节 颜色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一、 测色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
二、 色度学计算对准确度的影响
三、 测试操作注意事项
四、 测试结果的一致性
第九节 光泽及其他外表特性的测量
一、 概述
二、 仪器分类
三、 镜向光泽度计
第十节 物体色的目视评价
一、 概述
二、 目视评价与仪器评价比较
三、 颜色目视评价的标准条件
四、 观察者
第十一节 密度的测量
一、 密度
二、 密度的主要类型
三、 ISO标准密度(ISO513:1984(E))
四、 密度计
第十二节 光源颜色特性的测量
一、 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量
二、 三刺激值及色品坐标的计算
三、 光源三刺激值直接测试方法
四、 光源色温、相关色温的确定
五、 光色的舒适感
第十三节 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一、 光源的显色性
二、 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三、 常用的一般显色指数
第十四节 荧光材料的颜色测量
一、 单色光激发测量法
二、 复合光照射测量法
三、 测量光源与理想光源有差别时测量误差的校正方法
四、 注意事项
五、 用色度计测量荧光样品
第十五节 颜色测量仪器的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际著名机构
附录二 常用表
附表2-1 CIE1931-RGB系统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2 CIE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3 CIE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nm,波长间隔1nm)
附表2-4 CIE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5 CIE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nm,波长间隔1nm)
附表2-6 CIE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7 CIE标准照明体(A和D65)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830nm,波长间隔1nm)
附表2-8 分量S?(λ),S?(λ),S?(λ)(波长范围300~83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9 CIE照明体的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
附表2-10 CIE1931色度图标准光源A,B,C,E(等能光源)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
附表2-11 代表典型荧光灯的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FL1-FL12)
附表2-12 荧光灯新系列(FL3.1-FL3.8)
附表2-13 荧光灯新系列(FL3.9-FL3.15)
附表2-14 高压放电灯(HP1-HP5)
附表2-15 荧光灯照明体的色度数据(FL1-FL12)
附表2-16 (a)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1~FL3.7)
附表2-16 (b)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8~FL3.15)
附表2-17 高压照明体的色度数据(HP1-HP5)
附表2-18 用于观察者同色异谱指数计算中的第一偏差函数值(光谱范围380~780nm,波长间隔5nm)
附表2-19 孟塞尔新标系统颜色样品的CIE色坐标
附表2-20 (a)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12)
附表2-20 (b)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3~24)
附表2-21 黑体轨迹等温线的色度坐标
附表2-22 31条等温线
附表2-23 CIE显色指数计算用1~15号色样的光谱辐亮度因数
附录三 一些色貌模型
附录3-1 Hunt94相关色色貌模型和Hunt91非相关色模型
附录3-2 Nayatani色貌模型
附录3-3 RLAB色貌模型
附录3-4 LLAB颜色模型
参考文献
Modern colo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