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这些讨论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这和作者近年来一直强调的打通文本内部/外部的研究有关,也可以视之为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新的实践。显然,作者努力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因此,在《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中,文学史始终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尤其《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的结尾,直接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问题,从而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既是一部文学史的研究著作,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行重新思考的一次思想旅程。
目录
导论 “革命中国”及其相关的文学表述
第一章 国家/地方:革命想象中的冲突、调和与妥协
一、“地方”风景的叙述以及“风景”再建的困惑
二、动员和改造中的“地方”
三、脱域、在地和“地方”的保存或者现代性的转换
结语
第二章 动员结构、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
一、动员结构
二、群众
三、干部
四、知识分子
结语
第三章 青年、爱情、自然权利和性
一、青年或者“青年政治”
二、爱情或者“爱情故事”
三、性或者“性的叙述”
结语
第四章 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
一、“平凡的儿女,集体的英雄”
二、传奇和一个故事的旅行
三、“读者”和“市场”
四、为何或者怎样重述革命历史
结语
第五章 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
一、《地板》的政治辩论和法令的“情理”化
二、《改造》以及改造的故事
三、《创业史》和“劳动”概念的变化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女性解放还是性别和解
结语
第六章 “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一、弱者的武器和工匠精神
二、“文化诉苦”与“技术革新”
三、反智主义还是反专业主义
结语
第七章 1960年代的文化政治或者政治的文化冲突
一、物质丰裕和物的焦虑
二、“脱离领土”的运动和“重建领土”的努力
三、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
结语:“文学青年”为何再次出现
结束语 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危机
二、克服危机的努力
三、1980年代的知识转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国家/地方:革命想象中的冲突、调和与妥协
一、“地方”风景的叙述以及“风景”再建的困惑
二、动员和改造中的“地方”
三、脱域、在地和“地方”的保存或者现代性的转换
结语
第二章 动员结构、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
一、动员结构
二、群众
三、干部
四、知识分子
结语
第三章 青年、爱情、自然权利和性
一、青年或者“青年政治”
二、爱情或者“爱情故事”
三、性或者“性的叙述”
结语
第四章 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
一、“平凡的儿女,集体的英雄”
二、传奇和一个故事的旅行
三、“读者”和“市场”
四、为何或者怎样重述革命历史
结语
第五章 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
一、《地板》的政治辩论和法令的“情理”化
二、《改造》以及改造的故事
三、《创业史》和“劳动”概念的变化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女性解放还是性别和解
结语
第六章 “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一、弱者的武器和工匠精神
二、“文化诉苦”与“技术革新”
三、反智主义还是反专业主义
结语
第七章 1960年代的文化政治或者政治的文化冲突
一、物质丰裕和物的焦虑
二、“脱离领土”的运动和“重建领土”的努力
三、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
结语:“文学青年”为何再次出现
结束语 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危机
二、克服危机的努力
三、1980年代的知识转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想象(1949-1966)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