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民族复兴的逻辑和大国崛起密码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
年历史且从未中断过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曾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世界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现在世界上把中国的语言文字称作汉语,把中国学称作汉学,足见它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时清海宴、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毛泽东描绘了这几个时期的强大,认为是治国的理想境界。但是,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以“天朝”自居对外界事物无知,再加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和掠夺,使得中国渐渐积贫积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成为“中国崛起”的“脊梁”。
“中国崛起”是一个"进行"时,中国从1949年至1978年用了30年时间,进入“崛起准备期",再从1979年至2020年用40
年时间,真正进入了“崛起起飞期"。
“中国崛起”的内在逻辑与领袖抉择
唐任伍
大国“后发赶超”的核心密码
房 宁
实现中国梦的基石:重树中国制度文明
徐晓冬
百年“中国梦"与“大同”传统
华世平
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和合文明的复兴
胡鞍钢
遏华新势力集结与中国出路
张 磊
社会主义中国的当前机遇与历史难题
王传利
“崛起困境"与中国外交新特征
阎学通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
整个中华民族已经产生了一种问题意识:国家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期。30多年改革开放、20多年市场经济,打造出了一个翻天覆地的中国。但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不解决,将会导致红利越派越少,问题越积越多。近年来中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革,固有模式弊端的全面凸显、矛盾的深刻化和阻碍势力的体制化,都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关键期并非人造,政府必须面对挑战,进行毅然决然的综合变革。
人们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期待,在于新一代领导层成为求变的最积极的造势者。习近平用“深水区”形容改革的境地,用“硬骨头”表达改革的决心。李克强用“甩开膀子”来形容改革的迫切性,此后,他又提到要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推进变革。
不同类型国企的改革趋向
高明华
全面深化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王钦敏
深化财税改革的三个基点
白景明
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遵循
谭 融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与路径
杨宜勇
改革的五大思维和工作方法
程恩富
第三章 一“破”一“立”见新政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阶段,支撑经济两位数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已不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换挡。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
只要宏观上审慎决策、微观上灵活应对,解决和化解好这个时期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那么,增速换挡的压力、转型调整的阵痛都是可以承受的,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学习习近平关于区域发展的新思想
孙久文
新一届政府治理经济的理念与特征
唐任伍
中国经济爬坡过坎中的“破”与“立”
张占斌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三种发展”
杨 颖
中央金融新政的意图与指向
韩复龄
审批制度改革催生的“新反应”
王敬波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需厘清三个问题
卫兴华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
陈建军
“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意义深远
霍建国
自贸区的战略部署与未来展望
巴曙松 白海峰
中国经济:“速度与拐弯”不能兼得
张孝德
第四章
抓住善治的关键:法治
法律是治国之利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保证法成为良法,就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行政,既要重视治官、治权力,亦要重视依法实现权利保障。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重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重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均衡,重视私法关系对于公权力运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重视公权力对私法领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
法治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
马一德
依宪治国的深刻意涵
黄 进
从总目标看“法治中国”的鲜明特色
胡鞍钢
以法治思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江必新
法治思维如何扎根固本
张占斌
从“四个现代化”到国家治理现代化
吴玉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维度与面向
何增科
法治政府: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高尚全 陆 琪
司法新常态呼之欲出
叶 青
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径
孙养统
以良法求善治
杨建顺
政府层级改革势在必行
谢宝富
用依法治国理念调整公权力边界
竹立家
第五章 由文明内核构建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历史课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要从四个方向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获得国际话语权。
学习习近平的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
张国祚
全面改革须扎根于文明复兴
秋 风
核心价值观: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郭建宁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贾磊磊
全球化时代建构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邹广文
中华文明内核如何实现良性延伸
黄 元
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世界奇迹
许嘉璐
儒家的恕道是全球文明对话的基础
杜维明
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
牟钟鉴
第六章 蓝天、绿地、清水
人类在近现代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发达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地球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的开发扰乱了原有的自然秩序,造成土壤、河流污染,形成面状污染,并引发食品与饮用水安全等严峻问题。
如何走出这种窘境,走向发展与环保共赢?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问题,力挽人类危机,人类自身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智慧经济,做好顶层设计。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从实际出发
丁 刚
尊重客观规律 稳妥推进城镇化
谢志强
中国城市如何重新找回特色
蔡永洁
规划软肋拖累“美丽城市”
唐道明
以智慧经济促进发展与环保共赢
刘治彦
第七章 构建国家安全新模式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们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中国的总体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使命,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道路。
新型大国安全治理新方略
苏长和
从亚信峰会看习近平亚洲安全观
薛福岐
命运共同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元素
周方银
警惕两种形式的“颠覆性错误”
宋 俭
网络安全战略的意义及新趋势
汪玉凯
“醒狮”中国主动塑造世界的途径
王义桅
国际关系中的战和定律
梁云祥
中国安全环境与和平崛起策论
林宏宇
对战争与和平的哲学思考
李大光 李学军
第八章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对权力与制度关系的形象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生动写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把权力运行纳入制度轨道,用制度监督、规范、约束、制衡权力,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而不被滥用。
制度主要应该由法律提供。按照法治的基本原理,围绕制约公权保障私权所形成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才能有效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政治生态修复方略
毛寿龙
政治生态重构亟需构建国家廉政体系
朱春奎
改善政治生态的根本途径
华世平
硬作风贵在“三严三实”
吴 松
以“三改”促作风转型
单锦炎
中国反腐特色:以治标促治本
虞崇胜
以法治统合反腐制度体系
张立伟
惩治腐败亟待提升制度效力
杨雪冬
反腐制度之笼的“活”与“威”
李 拓
反腐制度设计要给人以合理期待
郑永年
用好制度来“打虎拍蝇”
马宝成
治理“苍蝇式”腐败的突破口
李永忠
反腐的法治之维
陈宇博
超常规用人为官场引入“清流”
公方彬
把好“五关”斩断用人腐败
姚 桓
多管齐下把住选人用人关
刘 霞
转型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难题待解
燕继荣
以中央权威克服地方本位主义
姚 桓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