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参考文献
数万年来,人类一直在了解、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同时不断地认识着自身,科学技术也从一开始就随着人类的生存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着。人类发展史充分验证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丈明和社会的
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21世纪是生命科技的世纪,21世纪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21世纪是高效、洁净和安全利用新能源的时代,2l世纪是人类向空间、海洋、地球内部不断拓展的世纪,21世纪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必将引起新的产业革命,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造就一支具有科学精神、懂得科学方法、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所以,发展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是我们应对世纪挑战的首要策略。为此,99年8月,江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时进一步强调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在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为了普及和推广高新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几位两院院士和专家编写了《高新技术科普丛书》。本套丛书的特点是:介绍当今科学产业中的一些高新技术原理、特点、重要地位、应用及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突出“新”,介绍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不仅经实践证明是成熟、可靠的, 而且是有应用前景的实用技术;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知识性、科学性与通俗性、可读性及趣味性的统一,并充分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
《高新技术科普丛书》涉及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第一批9个分册包括绿色化学与化工、基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方式——燃料电池、最新分离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吸附分离技术、膜技术)、化学激光、生物农药等。本套丛书以后还将陆续组织出版多种高新技术分册。相信该套科普丛书对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正确地理解、掌握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软件一词源于程序。 自世界上第一台程序储存式计算机问世,就有了计算机程序。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逐渐认识到程序及其相关文档的重要性之时,才出现了S。hware一词。而中文中的“软件”,则是首先由中国科学院许孔时(软件研究所前任所长)英译而来,应用延续至今。
要使用计算机,就必须有计算机软件。随着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软件的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对于软件的丰富内涵,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知晓和讲清楚的。 由于软件产品本身的特殊性, 多数人对软件总觉得既熟悉,又陌生,高深莫测, 即使对于程序设计的初学者,可能也有如此感觉。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离不开软件。 当全世界Internet用户每天呈千万数量增长时, 当紧张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们伴随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时,许多人一定渴望能够更多一些地了解软件知识。本书力图从广阔的视野出发,将软件技术的概貌呈现给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使读者能够快捷地浏览和理解现代软件技术的内容。
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在一本书中全部反映现代软件技术的所有成果,显然是不现实的。本书只选取软件领域中最基本的、经应用实践证明是成熟可靠的实用技术给以介绍。本书重在技术和系统的分析,对其中涉及到的市场流行软件产品,有关介绍只代表技术观点。本书第l章绪论介绍软件技术发展历程,其余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4章)介绍基本系统软件,包括高级语言编译、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于网络技术是现代软件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驱动力,本书第二部分(第5—7章)重点介绍网络软件,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信和网络信息安全。中文是我们中国人进行交流的语言, 中文信息的自动化处理意义之重大是无需多说的,本书专辟第8章作为第三部分,介绍人机界面和中文信息处理。本书第四部分(第9—10章)介绍软件工程技术,包括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方法及软件质量管理等。最后,本书第五部分(第11章)介绍软件新技术发展,以大规模网络应用需求为目标,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关键技术给以介绍。以上各部分自成体系,每一章都相对独立,有兴趣的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若干章节阅读。
本书第1章、第11章由冯玉琳编写,第2章由程虎编写,第3章由孙玉芳编写,第4章由周龙骧编写,第5章由卫东华编写,第6章由方贵明编写,第7章由倪惜珍编写,第8章由戴国忠、栾尚敏编写,第9章由黄涛编写,第10章由王青编写。此外,还有钟华、范国闯、金蓓弘等参加了部分章节编写工作。全书最后由冯玉琳、钟华统编并修改定稿。在全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中科院软件所科技处赵琛主任以及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许多同志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由于编写过程比较匆忙,书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1章绪论
1.1计算机系统
1I 1.1硬件
1.1.2软件
1.1.3软件分类
1.2软件技术发展历程
1.2.1软件技术发展早期
1.2.2结构化程序和对象技术发展时期
1.2.3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新时期
第2章计算机语言和编译
2.1计算机语言
2.1.1概述
2.1.2面向过程语言
2.1.3面向对象语言
2.1.4面向因特网语言
2.2编译
2.2.1概述
2.2.2词法、语法分析
2.2.3语义分析
2.2.4代码生成
2.2.5代码优化
2.2.6其他编译技术
第3章操作系统
3.1概述
3.2进程及处理器管理
3.2.1进程控制
3.2.2进程调度
3.3存储管理
3.3.1实存管理
3.3.2虚存管理
3.4设备管理
3.5文件管理
3.5.1文件的结构和组织
3.5.2文件访问方式
3.5.3文件目录
3.5.4文件的使用
3.6用户界面
第4章数据库系统
4.1概述
4.2数据模型
4.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层体系结构
4.3.1分层结构
4.3.2存储系统层·
4.3.3存取系统层
4.3.4数据系统层
4.3.5用户接口层
4.4事务并发控制
4.5数据库恢复
4.6数据库系统的安全
第5章计算机网络
5.1概述
5.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5.2.1计算机网络基础
5.2.2计算机网络功能
5.2.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5.2.4计算机网络拓扑
5.2.5计算机网络组成
5.3局域网与广域网
5.3.1通信子网
5.3.2局域网
5.3.3快速以太网
5.3.4城域网与广域网
5.4计算机网络的互联
5.4.1 TCP/IP协议与因特网
5.4.2 IP地址
5.4.3IPv6
5.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5.1计算机网络管理
5.5.2计算机网络服务
第6章多媒体通信
6.1概述
6.2 QoS技术
6.2.1 QoS概念
6.2.2 QoS业务模型
6.2.3 QoS路由
6.3流媒体
6.3.1流媒体概念
6.3.2流媒体的网络支撑
6.3.3流媒体格式
6.4 IP电话
6.4.1 IP电话的技术标准
6.4.2 IP电话分类
6.5社区宽带网络综合业务系统
第7章网络信息安全
7.1概述
7.2安全机制和安全标准
7.2.1安全体系结构基本参考模型
7.2.2计算机信息系统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7.3信息安全技术
7.3.1密码技术
7.3.2数字签名
7.3.3身份认证
7.3.4基于物理设备和生物信息的认证技术
7.3.5访问控制
7.3.6安全通信协议
7.3.7安全操作系统
7.3.8入侵检测
7.3.9安全审计
7.3.10防火墙系统
7.3.11防病毒技术
7.4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设计方法
第8章人机界面和中文信息处理
8.1概述
8.2用户界面
8.2.1命令行
8.2.2图形界面
8.2.3多通道界面
8.2.4虚拟现实
8.3中文平台技术
8.3.1中文平台的构成
8.3.2字符集标准与内码
8.3.3中文键盘输入技术
8.3.4中文输出技术
8.3.5中文智能输入输出技术
8.3.6中文信息检索
8.4人机交互技术
8.4.1人机交互系统
8.4.2无处不在的计算和新用户界面
第9章软件工程和软件开发方法
9.1概述
9.2软件生命期
9.3软件开发过程
9.3.1软件过程模型
9.3.2软件需求工程
9.3.3软件设计和实现
9.3.4软件验证
1.1计算机系统
1I 1.1硬件
1.1.2软件
1.1.3软件分类
1.2软件技术发展历程
1.2.1软件技术发展早期
1.2.2结构化程序和对象技术发展时期
1.2.3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新时期
第2章计算机语言和编译
2.1计算机语言
2.1.1概述
2.1.2面向过程语言
2.1.3面向对象语言
2.1.4面向因特网语言
2.2编译
2.2.1概述
2.2.2词法、语法分析
2.2.3语义分析
2.2.4代码生成
2.2.5代码优化
2.2.6其他编译技术
第3章操作系统
3.1概述
3.2进程及处理器管理
3.2.1进程控制
3.2.2进程调度
3.3存储管理
3.3.1实存管理
3.3.2虚存管理
3.4设备管理
3.5文件管理
3.5.1文件的结构和组织
3.5.2文件访问方式
3.5.3文件目录
3.5.4文件的使用
3.6用户界面
第4章数据库系统
4.1概述
4.2数据模型
4.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层体系结构
4.3.1分层结构
4.3.2存储系统层·
4.3.3存取系统层
4.3.4数据系统层
4.3.5用户接口层
4.4事务并发控制
4.5数据库恢复
4.6数据库系统的安全
第5章计算机网络
5.1概述
5.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5.2.1计算机网络基础
5.2.2计算机网络功能
5.2.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5.2.4计算机网络拓扑
5.2.5计算机网络组成
5.3局域网与广域网
5.3.1通信子网
5.3.2局域网
5.3.3快速以太网
5.3.4城域网与广域网
5.4计算机网络的互联
5.4.1 TCP/IP协议与因特网
5.4.2 IP地址
5.4.3IPv6
5.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5.1计算机网络管理
5.5.2计算机网络服务
第6章多媒体通信
6.1概述
6.2 QoS技术
6.2.1 QoS概念
6.2.2 QoS业务模型
6.2.3 QoS路由
6.3流媒体
6.3.1流媒体概念
6.3.2流媒体的网络支撑
6.3.3流媒体格式
6.4 IP电话
6.4.1 IP电话的技术标准
6.4.2 IP电话分类
6.5社区宽带网络综合业务系统
第7章网络信息安全
7.1概述
7.2安全机制和安全标准
7.2.1安全体系结构基本参考模型
7.2.2计算机信息系统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7.3信息安全技术
7.3.1密码技术
7.3.2数字签名
7.3.3身份认证
7.3.4基于物理设备和生物信息的认证技术
7.3.5访问控制
7.3.6安全通信协议
7.3.7安全操作系统
7.3.8入侵检测
7.3.9安全审计
7.3.10防火墙系统
7.3.11防病毒技术
7.4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设计方法
第8章人机界面和中文信息处理
8.1概述
8.2用户界面
8.2.1命令行
8.2.2图形界面
8.2.3多通道界面
8.2.4虚拟现实
8.3中文平台技术
8.3.1中文平台的构成
8.3.2字符集标准与内码
8.3.3中文键盘输入技术
8.3.4中文输出技术
8.3.5中文智能输入输出技术
8.3.6中文信息检索
8.4人机交互技术
8.4.1人机交互系统
8.4.2无处不在的计算和新用户界面
第9章软件工程和软件开发方法
9.1概述
9.2软件生命期
9.3软件开发过程
9.3.1软件过程模型
9.3.2软件需求工程
9.3.3软件设计和实现
9.3.4软件验证
现代软件技术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