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投资银行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内外强大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在证券发行等传统业务因资源减少、竞争激烈、市场趋向规范之时,开发朝阳业务、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应成为我国投资银行的首要任务。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并购业务应成为我国投资银行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开发的核心业务,应该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务走出低谷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本书从经济分析角度对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并购等创新型业务进行研究,力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为投资银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书共九章,其逻辑思路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一个中心即企业与资产现金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两条主线为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并购。具体内容按研究专题设备。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投资银行的业务构成
第二节 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与业务创新
一 产品创新化
二 经营规模化
三 业务全能化
四 手段网络化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
一 企业价值的内涵
二 企业价值评估在资本市场相关领域的应用
三 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价值评估
第二节 企业价值评估基础分析
一 企业所属行业及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分析
二 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三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现金流量分析法
一 估计评估年限
二 计算各年现金流量
三 估算公司的资本成本
四 估算净现值
五 贴现现金流量法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六 股利贴现模型
第四节 其他估算法
一 市盈率估算法
二 资产基准评估模型
三 市场评估模型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内涵
一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二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三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四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
一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
二 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要求与基本品种
一 适合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要求
二 典型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
三 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证券的基本品种
第四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第一节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济意义
四 住房抵押贷款微观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功经验
一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生与发展
二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
二 当前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初步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与原因分析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供给障碍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需求障碍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障碍
四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中介障碍
第五节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与构想
一 加快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发展
二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三 建立与完善资信评估体系
四 建立健全政府的支持体系
第六节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案设计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主体模式的设计
二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品种的设计
三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流通问题
四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池的建立
五 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与基础设施融资
一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二 基础设施的基本特点
三 我国基础设施融资现状
四 我国实施基础设施证券化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
一 基础设施是适合证券化的资产
二 我国现阶段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和宏观调控能力
三 实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 基础设施收费易于进入证券化市场
五 基础设施证券化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六 我国已经积累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第四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陛分析与交易结构
一 不良资产成为证券化基础资产的可行性分析
二 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交易结构
第五节 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及经验
一 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二 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三 美国和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分析
第六节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一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离岸资产证券化
二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分层”处置计划
三 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第七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一 主要障碍
二 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企业并购基本理论
第一节 并购的概念与特征
一 并购的概念
二 并购的特征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种类划分和其经济学分析
一 横向并购与规模经济
二 纵向并购与交易费用
三 混合并购与广度经济
第三节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理论基础
一 规模经济理论
二 交易费用理论
三 价值低估理论
四 市场势力理论
五 多元化战略理论
六 效率理论
七 信息理论
八 代理问题理论
九 过度自信假说
十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十一 再分配理论
第四节 企业并购与企业边界的理论探讨
一 企业是否存在边界
二 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
三 企业边界重构
第七章 投资银行与企业并购
第一节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和角色
一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二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 并购业务是现代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
第二节 投资银行与历次企业并购浪潮
一 第一次并购浪潮
二 第二次并购浪潮
三 第三次并购浪潮
四 第四次并购浪潮
五 第五次并购浪潮
第三节 我国的企业并购实践
一 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及现状
二 我国企业并购的总体趋势
第四节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分析
一 我国投资银行介入企业并购的积极意义
二 国内外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比较
三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制约因素分析
第五节 我国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创新战略
一 提高我国投资银行自身业务能力
二 创造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 我国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创新方向建议
第六节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一 引论
二 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中遇到的障碍
三 解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障碍的对策
第八章 管理者收购
第一节 管理者收购基本理论
一 管理者收购概述
二 管理者收购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节 管理者收购的理论基础
一 代理理论
二 激励机制理论
第三节 管理者收购对我国企业改革的意义
一 管理者收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
二 管理者收购对民营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
三 管理者收购在家族式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作用
第四节 管理者收购的几点思考
一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实施MBO
二 MBO的融资安排
三 MBO的定价
四 MBO完成后的整合问题
五 MBO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六 实施MBO的专业化人才缺乏的问题
第九章 经理股票期权——并购后的激励
第一节 经理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一 经理股票期权的基本概念
二 经理股票期权的效用分析
第二节 经理股票期权制的理论基础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二 内部人控制理论
三 剩余索取权论
四 股价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的优势
第三节 国外经理股票期权制的实践及启示
一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在美国的实施情况
二 美国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完善经理股票期权的配套措施
一 企业家市场的建立和股票市场的完善
二 建立期权制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三 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四 建立健全外部监控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O`1x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投资银行的业务构成
第二节 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与业务创新
一 产品创新化
二 经营规模化
三 业务全能化
四 手段网络化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
一 企业价值的内涵
二 企业价值评估在资本市场相关领域的应用
三 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价值评估
第二节 企业价值评估基础分析
一 企业所属行业及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分析
二 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三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现金流量分析法
一 估计评估年限
二 计算各年现金流量
三 估算公司的资本成本
四 估算净现值
五 贴现现金流量法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
六 股利贴现模型
第四节 其他估算法
一 市盈率估算法
二 资产基准评估模型
三 市场评估模型
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内涵
一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二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三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四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
一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
二 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要求与基本品种
一 适合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要求
二 典型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
三 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证券的基本品种
第四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第一节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济意义
四 住房抵押贷款微观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功经验
一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生与发展
二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
二 当前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初步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与原因分析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供给障碍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需求障碍
三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障碍
四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市场中介障碍
第五节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与构想
一 加快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发展
二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三 建立与完善资信评估体系
四 建立健全政府的支持体系
第六节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案设计
一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主体模式的设计
二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品种的设计
三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流通问题
四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池的建立
五 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与基础设施融资
一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二 基础设施的基本特点
三 我国基础设施融资现状
四 我国实施基础设施证券化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
一 基础设施是适合证券化的资产
二 我国现阶段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和宏观调控能力
三 实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 基础设施收费易于进入证券化市场
五 基础设施证券化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六 我国已经积累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成因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第四节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陛分析与交易结构
一 不良资产成为证券化基础资产的可行性分析
二 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交易结构
第五节 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及经验
一 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二 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三 美国和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分析
第六节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一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离岸资产证券化
二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分层”处置计划
三 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第七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一 主要障碍
二 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企业并购基本理论
第一节 并购的概念与特征
一 并购的概念
二 并购的特征
第二节 企业并购的种类划分和其经济学分析
一 横向并购与规模经济
二 纵向并购与交易费用
三 混合并购与广度经济
第三节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理论基础
一 规模经济理论
二 交易费用理论
三 价值低估理论
四 市场势力理论
五 多元化战略理论
六 效率理论
七 信息理论
八 代理问题理论
九 过度自信假说
十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十一 再分配理论
第四节 企业并购与企业边界的理论探讨
一 企业是否存在边界
二 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
三 企业边界重构
第七章 投资银行与企业并购
第一节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和角色
一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二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 并购业务是现代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
第二节 投资银行与历次企业并购浪潮
一 第一次并购浪潮
二 第二次并购浪潮
三 第三次并购浪潮
四 第四次并购浪潮
五 第五次并购浪潮
第三节 我国的企业并购实践
一 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及现状
二 我国企业并购的总体趋势
第四节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分析
一 我国投资银行介入企业并购的积极意义
二 国内外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比较
三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制约因素分析
第五节 我国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创新战略
一 提高我国投资银行自身业务能力
二 创造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 我国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创新方向建议
第六节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一 引论
二 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中遇到的障碍
三 解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障碍的对策
第八章 管理者收购
第一节 管理者收购基本理论
一 管理者收购概述
二 管理者收购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节 管理者收购的理论基础
一 代理理论
二 激励机制理论
第三节 管理者收购对我国企业改革的意义
一 管理者收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
二 管理者收购对民营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
三 管理者收购在家族式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的作用
第四节 管理者收购的几点思考
一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实施MBO
二 MBO的融资安排
三 MBO的定价
四 MBO完成后的整合问题
五 MBO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六 实施MBO的专业化人才缺乏的问题
第九章 经理股票期权——并购后的激励
第一节 经理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一 经理股票期权的基本概念
二 经理股票期权的效用分析
第二节 经理股票期权制的理论基础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二 内部人控制理论
三 剩余索取权论
四 股价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的优势
第三节 国外经理股票期权制的实践及启示
一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在美国的实施情况
二 美国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完善经理股票期权的配套措施
一 企业家市场的建立和股票市场的完善
二 建立期权制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三 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四 建立健全外部监控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O`1x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