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分同类相求、异求相使、升降相因、寒热相制、刚柔相济、动静相随、润燥互用、阴阳互根、散敛兼顾、补泻兼施等10章介绍中药配伍的十种方法。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同类相求配伍
一、 解表药
1. 麻黄—桂枝
2. 防风—荆芥
3. 菊花—桑叶
4. 升麻—葛根
5. 柴胡—薄荷
二、 清热药
1. 石膏—知母
2. 黄连—黄芩
3. 生地—犀角
4. 金银花—连翘
5. 胡黄连—银柴胡
三、 泻下药
1. 大黄—芒硝
2. 火麻仁—郁李仁
3. 甘遂—大戟
四、 祛风湿药
1. 独活—桑寄生
2. 防己—秦艽
3. 威灵仙—五加皮
五、 芳香化湿药
1. 藿香—佩兰
2. 砂仁—草果
3. 厚朴—白蔻仁
六、 利水渗湿药
1. 茯苓—泽泻
2. 滑石—海金沙
3. 扁蓄—瞿麦
七、 温里药
1. 附子—花椒
2. 附子—细辛
3. 干姜—高良姜
4. 干姜—丁香
5. 吴茱萸—小茴香
八、 理气药
1. 陈皮—大腹皮
2. 陈皮—木香
3. 香附—乌药
4. 香附—木香
5. 乌药—川楝子
6. 乌药—沉香
九、 消食药
1. 莱菔子—神曲
2. 山楂—神曲
3. 山楂—麦芽
十、 驱虫药
1. 使君子—槟榔
2. 苦楝皮—槟榔
3. 芜荑—使君子
十一、 止血药
1. 大蓟—小蓟
2. 小蓟—蒲黄
3. 艾叶—侧柏叶
4. 白及—三七
十二、 活血祛瘀药
1. 桃仁—红花
2. 三棱—莪术
3. 乳香—没药
4. 牛膝—益母草
5. 川芎—姜黄
十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
1. 半夏—天南星
2. 半夏—旋复花
3. 白附子—天南星
4. 瓜蒌—半夏
5. 百部—白前
6. 葶苈子—桑白皮
十四、 安神药
1. 朱砂—琥珀
2. 龙骨—牡蛎
3. 酸枣仁—柏子仁
4. 远志—龙骨
十五、 平肝息风药
1. 天麻—钩藤
2. 全蝎—蜈蚣
3. 羚羊角—钩藤
4. 钩藤—全蝎
十六、 补虚药
1. 人参—白术
2. 黄芪—白术
3. 甘草—白术
4. 黄芪—甘草
5. 仙灵脾—仙茅
6. 杜仲—续断
7. 当归—熟地
8. 熟地—白芍
9. 沙参—麦冬
10. 龟板—鳖甲
十七、 收涩药
1. 乌梅—罂粟壳
2. 桑螵蛸—海螵蛸
3. 芡实—金樱子
4. 赤石脂—禹余粮
5. 五味子—五倍子
第二章 异类相使配伍
一、 两种药物性能有共性的配伍
1. 木香—黄连
2. 黄芩—白芍
3. 黄芪—当归
4. 麻黄—羌活
5. 赤芍—黄柏
6. 大黄—枳实
7. 生地黄—木通
8. 陈皮—丁香
9. 半夏—生姜
10. 麻黄—干姜
11. 桂枝—川芎
12. 桂枝—白术
13. 升麻—苍术
14. 升麻—生地
15. 枳实—槟榔
16. 莱菔子—白芥子
二、 两种药物功效上有共性的配伍
1. 黄芪—柴胡
2. 陈皮—甘草
3. 陈皮—茯苓
4. 白芍—甘草
三、 两种药物性能和功效均有共性的配伍
1. 栀子—茵陈
2. 栀子——连翘
3. 知母—川贝母
4. 黄芪—升麻
5. 枸杞—菊花
6. 金铃子—延胡索
7. 阿胶—艾叶
8. 黄柏—苍术
9. 黄芪—茯苓
10. 半夏—陈皮
11. 香附—艾叶
12. 藿香—陈皮
13. 金银花—贝母
14. 苍术—陈皮
15. 丁香—沉香
16. 石膏—甘草
17. 黄连—朱砂
18. 香附—小茴香
19. 香附—川芎
20. 香附—当归
21. 沉香—肉桂
22. 半夏—生姜
23. 滑石—栀子
24. 防风—秦艽
25. 防风—苍术
26. 防风—天南星
27. 羌活—川芎
28. 羌活—苍术
29. 石膏—生地
30. 知母—地骨皮
31. 黄芩—知母
32. 黄芩—槐花
33. 牡丹皮—大黄
34. 黄连—连翘
35. 地骨皮—桑白皮
36. 赤芍—川芎
37. 续断—桑寄生
四、 两种药物治疗目的一致的配伍
1. 人参—柴胡
2. 陈皮—当归
3. 防己—桂枝
4. 茵陈—附子
5. 干姜—赤石脂
6. 枳实—肉桂
7. 香附—黄连
8. 香附—高良姜
9. 川芎—黄芪
10. 桔梗—甘草
11. 黄芩—半夏
12. 黄连—乌梅
13. 人参—附子
14. 炙甘草—桂枝
15. 枳实—赤芍
16. 枳实—茯苓
17. 麻黄—葛根
18. 麻黄—苍术
19. 桂枝—茯苓
20. 菊花—川芎
21. 柴胡—甘草
22. 陈皮—桑白皮
23. 薏苡仁—杏仁
第三章 升降相因配伍
一、 升降肺气的配伍
1. 麻黄—杏仁
2. 紫苏—杏仁
3. 桔梗—杏仁
4. 桔梗—枳壳
5. 桔梗—前胡
6. 麻黄—射干
7. 麻黄—厚朴
8. 麻黄—苏子
二、 升降脾胃的配伍
1. 苍术—香附
2. 枳实—白术
3. 苍术—厚朴
4. 陈皮—沉香
5. 枳实—生姜
6. 枳实—陈皮
7. 白术—泽泻
8. 黄连—厚朴
9. 石膏—升麻
10. 黄连—半夏
11. 升麻—玄参
12. 升麻—黄连
13. 黄连—枳实
14. 黄连—厚朴
15. 柴胡—茯苓
16. 升麻—陈皮
三、 升降肠痹的配伍
1. 升麻—枳壳
2. 升麻—槟榔
3. 升麻—大黄
4. 升麻—桃仁
5. 升麻—当归
6. 羌活—大黄
7. 大黄—荆芥
四、 升水降火的配伍
1. 黄连—肉桂
2. 黄连—阿胶
3. 黄连—茯苓
4. 沉香—茯苓
5. 朱砂—磁石
6. 人参—远志
五、 行气降气的配伍
1. 柴胡—黄芩
2. 柴胡—枳实
3. 柴胡—青皮
4. 香附—沉香
5. 枳实—瓜蒌
6. 桃仁—杏仁
六、 开上通下的配伍
1. 大腹皮—生姜皮
2. 防己—葶苈子
3. 防己—黄芪
4. 黄芩—猪苓
七、 上病下取的配伍
1. 黄芩—大黄
2. 石膏—竹叶
3. 黄芩—泽泻
4. 生地—牛膝
第四章 寒热相制配伍
一、 表寒里热的配伍
1. 麻黄—石膏
2. 麻黄—黄芩
3. 麻黄—桑白皮
4. 桂枝—生石膏
5. 桂枝—黄芩
6. 桂枝—大黄
7. 白芷—石膏
8. 细辛—石膏
9. 苏叶—黄连
10. 羌活—石膏
二、 寒热互结配伍
1. 黄连—干姜
2. 黄连—附子
3. 大黄—干姜
4. 大黄—附子
5. 栀子—干姜
6. 大黄—厚朴
7. 枳实—厚朴
8. 石膏—川乌
9. 黄连—生姜
三、 寒热错杂的配伍
1. 栀子—高良姜
2. 栀子—川乌
3. 陈皮—竹茹
4. 黄柏—羌活
四、 寒热监制的配伍
1. 黄连—吴茱萸
2. 知母—黄芪
3. 知母—附子
4. 黄芩—白芷
5. 黄芩—白术
6. 茵陈—附子
7. 黄柏—肉桂
8. 大黄—肉桂
9. 甘遂—半夏
10. 石膏—半夏
第五章 刚柔相济的配伍
1. 生地黄—附子
2. 白芍—附子
3. 酸枣仁—附子
4. 当归—附子
5. 当归—肉苁蓉
6. 当归—大黄
7. 当归—吴茱萸
8. 当归—川乌
9. 桂枝—生地
10. 羌活—生地
11. 苍术—生地
12. 川楝子—生地
13. 白术—山药
14. 白术—白芍
15. 柴胡—白芍
16. 独活—白芍
17. 黄柏—知母
18. 吴茱萸—大枣
19. 半夏—麦冬
20. 桃仁—大黄
21. 枸杞—菟丝子
22. 补骨脂—胡桃肉
23. 鹿角胶—阿胶
24. 葶苈子—大枣
25. 菊花—枸杞
第六章 动静相随配伍
1. 当归—白芍
2. 当归—赤芍
3. 生地黄—赤芍
4. 桂枝—白芍
5. 香附—白芍
6. 川芎—白芍
7. 川芎—生地
8. 附子—肉桂
9. 附子—干姜
10. 人参—黄芪
11. 人参—木香
12. 黄连—大黄
13. 生地黄—大黄
14. 炮姜—大黄炭
15. 白术—茯苓
16. 益智仁—茯苓
17. 菟丝子—茯苓
18. 益智仁—萆薢
19. 制首乌—刺蒺藜
20. 蒲黄—滑石
21. 花蕊石—三七
22. 熟地—细辛
23. 滑石—甘草
第七章 润燥互用配合
1. 黄连—知母
2. 草果—知母
3. 杏仁—橘红
4. 杏仁—厚朴
5. 杏仁—贝母
6. 陈皮—苏子
7. 陈皮—当归
8. 川芎—当归
9. 苍术—当归
10. 生地—黄连
11. 生地—黄芩
12. 生地—黄柏
13. 生地—白术
14. 生地—丁香
15. 贝母—半夏
16. 麦冬—黄连
17. 百部—紫菀
18. 橘红—紫菀
19. 熟地—砂仁
20. 苍术—桑椹
21. 苍术—知母
22. 黄芩—天冬
第八章 阴阳互根配伍
1. 人参—熟地
2. 附子—熟地
3. 肉桂—熟地
4. 黄芪—山药
5. 黄芪—党参
6. 黄芪—熟地
7. 人参—鹿茸
8. 人参—当归
9. 人参—阿胶
10. 人参—麦冬
11. 人参—何首乌
12. 龟胶—鹿胶
13. 黄精—当归
14. 锁阳—熟地
第九章 散敛兼顾配伍
1. 升麻—白芍
2. 麻黄—白芍
3. 细辛—五味子
4. 干姜—五味子
5. 麻黄—五味子
6. 柴胡—五味子
7. 紫菀—五味子
8. 麻黄—诃子
9. 麻黄—白果
10. 麻黄—罂粟壳
11. 麻黄—麻黄根
12. 防风—牡蛎
13. 柴胡—牡蛎
14. 桂枝—牡蛎
15. 干姜—乌梅
16. 干姜—诃子
17. 附子—诃子
18. 补骨脂—五味子
19. 熟地—泽泻
20. 吴茱萸—木瓜
21. 茯苓—酸枣仁
22. 葛根—白芍
23. 防风—黄芪
24. 猪苓—阿胶
第十章 补泻兼施配伍
一、 散补兼施配伍
1. 紫苏—人参
2. 桂枝—人参
3. 麻黄—人参
4. 麻黄—黄芪
5. 麻黄—甘草
6. 麻黄—附子
7. 麻黄—肉桂
8. 麻黄—熟地
9. 麻黄—白术
10. 防风—白术
11. 升麻—白术
12. 羌活—当归
13. 白芷—当归
14. 桂枝—黄芪
15. 桂枝—附子
16. 桂枝—熟地
二、 攻补兼施配伍
1. 大黄—人参
2. 大黄—甘草
3. 大黄—阿胶
4. 大黄—生地
5. 火麻仁—当归
6. 葶苈子—人参
三、 清补兼施的配伍
1. 生地—百合
2. 生地—玄参
3. 生地—石斛
4. 生地—丹皮
5. 生地—金银花
6. 人参—金银花
7. 青蒿—鳖甲
8. 黄柏—龟板
9. 生地—龟板
10. 玄参—龟板
11. 熟地—丹皮
12. 熟地—石膏
13. 知母—天花粉
14. 知母—山药
15. 知母—百合
16. 知母—酸枣仁
17. 知母——麦冬
18. 知母—甘草
19. 知母—牡蛎
20. 知母—仙灵脾
21. 知母—五味子
22. 麦冬—五味子
23. 麦冬—天冬
四、 消补兼施配伍
1. 枳实—人参
2. 厚朴—人参
3. 厚朴—白术
4. 鸡内金—白术
5. 大腹皮—白术
6. 金银花—黄芪
7. 金银花—当归
8. 山楂—白术
9. 山楂—人参
10. 皂角刺—黄芪
11. 莪术—当归
12. 莪术—黄芪
第一章 同类相求配伍
一、 解表药
1. 麻黄—桂枝
2. 防风—荆芥
3. 菊花—桑叶
4. 升麻—葛根
5. 柴胡—薄荷
二、 清热药
1. 石膏—知母
2. 黄连—黄芩
3. 生地—犀角
4. 金银花—连翘
5. 胡黄连—银柴胡
三、 泻下药
1. 大黄—芒硝
2. 火麻仁—郁李仁
3. 甘遂—大戟
四、 祛风湿药
1. 独活—桑寄生
2. 防己—秦艽
3. 威灵仙—五加皮
五、 芳香化湿药
1. 藿香—佩兰
2. 砂仁—草果
3. 厚朴—白蔻仁
六、 利水渗湿药
1. 茯苓—泽泻
2. 滑石—海金沙
3. 扁蓄—瞿麦
七、 温里药
1. 附子—花椒
2. 附子—细辛
3. 干姜—高良姜
4. 干姜—丁香
5. 吴茱萸—小茴香
八、 理气药
1. 陈皮—大腹皮
2. 陈皮—木香
3. 香附—乌药
4. 香附—木香
5. 乌药—川楝子
6. 乌药—沉香
九、 消食药
1. 莱菔子—神曲
2. 山楂—神曲
3. 山楂—麦芽
十、 驱虫药
1. 使君子—槟榔
2. 苦楝皮—槟榔
3. 芜荑—使君子
十一、 止血药
1. 大蓟—小蓟
2. 小蓟—蒲黄
3. 艾叶—侧柏叶
4. 白及—三七
十二、 活血祛瘀药
1. 桃仁—红花
2. 三棱—莪术
3. 乳香—没药
4. 牛膝—益母草
5. 川芎—姜黄
十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
1. 半夏—天南星
2. 半夏—旋复花
3. 白附子—天南星
4. 瓜蒌—半夏
5. 百部—白前
6. 葶苈子—桑白皮
十四、 安神药
1. 朱砂—琥珀
2. 龙骨—牡蛎
3. 酸枣仁—柏子仁
4. 远志—龙骨
十五、 平肝息风药
1. 天麻—钩藤
2. 全蝎—蜈蚣
3. 羚羊角—钩藤
4. 钩藤—全蝎
十六、 补虚药
1. 人参—白术
2. 黄芪—白术
3. 甘草—白术
4. 黄芪—甘草
5. 仙灵脾—仙茅
6. 杜仲—续断
7. 当归—熟地
8. 熟地—白芍
9. 沙参—麦冬
10. 龟板—鳖甲
十七、 收涩药
1. 乌梅—罂粟壳
2. 桑螵蛸—海螵蛸
3. 芡实—金樱子
4. 赤石脂—禹余粮
5. 五味子—五倍子
第二章 异类相使配伍
一、 两种药物性能有共性的配伍
1. 木香—黄连
2. 黄芩—白芍
3. 黄芪—当归
4. 麻黄—羌活
5. 赤芍—黄柏
6. 大黄—枳实
7. 生地黄—木通
8. 陈皮—丁香
9. 半夏—生姜
10. 麻黄—干姜
11. 桂枝—川芎
12. 桂枝—白术
13. 升麻—苍术
14. 升麻—生地
15. 枳实—槟榔
16. 莱菔子—白芥子
二、 两种药物功效上有共性的配伍
1. 黄芪—柴胡
2. 陈皮—甘草
3. 陈皮—茯苓
4. 白芍—甘草
三、 两种药物性能和功效均有共性的配伍
1. 栀子—茵陈
2. 栀子——连翘
3. 知母—川贝母
4. 黄芪—升麻
5. 枸杞—菊花
6. 金铃子—延胡索
7. 阿胶—艾叶
8. 黄柏—苍术
9. 黄芪—茯苓
10. 半夏—陈皮
11. 香附—艾叶
12. 藿香—陈皮
13. 金银花—贝母
14. 苍术—陈皮
15. 丁香—沉香
16. 石膏—甘草
17. 黄连—朱砂
18. 香附—小茴香
19. 香附—川芎
20. 香附—当归
21. 沉香—肉桂
22. 半夏—生姜
23. 滑石—栀子
24. 防风—秦艽
25. 防风—苍术
26. 防风—天南星
27. 羌活—川芎
28. 羌活—苍术
29. 石膏—生地
30. 知母—地骨皮
31. 黄芩—知母
32. 黄芩—槐花
33. 牡丹皮—大黄
34. 黄连—连翘
35. 地骨皮—桑白皮
36. 赤芍—川芎
37. 续断—桑寄生
四、 两种药物治疗目的一致的配伍
1. 人参—柴胡
2. 陈皮—当归
3. 防己—桂枝
4. 茵陈—附子
5. 干姜—赤石脂
6. 枳实—肉桂
7. 香附—黄连
8. 香附—高良姜
9. 川芎—黄芪
10. 桔梗—甘草
11. 黄芩—半夏
12. 黄连—乌梅
13. 人参—附子
14. 炙甘草—桂枝
15. 枳实—赤芍
16. 枳实—茯苓
17. 麻黄—葛根
18. 麻黄—苍术
19. 桂枝—茯苓
20. 菊花—川芎
21. 柴胡—甘草
22. 陈皮—桑白皮
23. 薏苡仁—杏仁
第三章 升降相因配伍
一、 升降肺气的配伍
1. 麻黄—杏仁
2. 紫苏—杏仁
3. 桔梗—杏仁
4. 桔梗—枳壳
5. 桔梗—前胡
6. 麻黄—射干
7. 麻黄—厚朴
8. 麻黄—苏子
二、 升降脾胃的配伍
1. 苍术—香附
2. 枳实—白术
3. 苍术—厚朴
4. 陈皮—沉香
5. 枳实—生姜
6. 枳实—陈皮
7. 白术—泽泻
8. 黄连—厚朴
9. 石膏—升麻
10. 黄连—半夏
11. 升麻—玄参
12. 升麻—黄连
13. 黄连—枳实
14. 黄连—厚朴
15. 柴胡—茯苓
16. 升麻—陈皮
三、 升降肠痹的配伍
1. 升麻—枳壳
2. 升麻—槟榔
3. 升麻—大黄
4. 升麻—桃仁
5. 升麻—当归
6. 羌活—大黄
7. 大黄—荆芥
四、 升水降火的配伍
1. 黄连—肉桂
2. 黄连—阿胶
3. 黄连—茯苓
4. 沉香—茯苓
5. 朱砂—磁石
6. 人参—远志
五、 行气降气的配伍
1. 柴胡—黄芩
2. 柴胡—枳实
3. 柴胡—青皮
4. 香附—沉香
5. 枳实—瓜蒌
6. 桃仁—杏仁
六、 开上通下的配伍
1. 大腹皮—生姜皮
2. 防己—葶苈子
3. 防己—黄芪
4. 黄芩—猪苓
七、 上病下取的配伍
1. 黄芩—大黄
2. 石膏—竹叶
3. 黄芩—泽泻
4. 生地—牛膝
第四章 寒热相制配伍
一、 表寒里热的配伍
1. 麻黄—石膏
2. 麻黄—黄芩
3. 麻黄—桑白皮
4. 桂枝—生石膏
5. 桂枝—黄芩
6. 桂枝—大黄
7. 白芷—石膏
8. 细辛—石膏
9. 苏叶—黄连
10. 羌活—石膏
二、 寒热互结配伍
1. 黄连—干姜
2. 黄连—附子
3. 大黄—干姜
4. 大黄—附子
5. 栀子—干姜
6. 大黄—厚朴
7. 枳实—厚朴
8. 石膏—川乌
9. 黄连—生姜
三、 寒热错杂的配伍
1. 栀子—高良姜
2. 栀子—川乌
3. 陈皮—竹茹
4. 黄柏—羌活
四、 寒热监制的配伍
1. 黄连—吴茱萸
2. 知母—黄芪
3. 知母—附子
4. 黄芩—白芷
5. 黄芩—白术
6. 茵陈—附子
7. 黄柏—肉桂
8. 大黄—肉桂
9. 甘遂—半夏
10. 石膏—半夏
第五章 刚柔相济的配伍
1. 生地黄—附子
2. 白芍—附子
3. 酸枣仁—附子
4. 当归—附子
5. 当归—肉苁蓉
6. 当归—大黄
7. 当归—吴茱萸
8. 当归—川乌
9. 桂枝—生地
10. 羌活—生地
11. 苍术—生地
12. 川楝子—生地
13. 白术—山药
14. 白术—白芍
15. 柴胡—白芍
16. 独活—白芍
17. 黄柏—知母
18. 吴茱萸—大枣
19. 半夏—麦冬
20. 桃仁—大黄
21. 枸杞—菟丝子
22. 补骨脂—胡桃肉
23. 鹿角胶—阿胶
24. 葶苈子—大枣
25. 菊花—枸杞
第六章 动静相随配伍
1. 当归—白芍
2. 当归—赤芍
3. 生地黄—赤芍
4. 桂枝—白芍
5. 香附—白芍
6. 川芎—白芍
7. 川芎—生地
8. 附子—肉桂
9. 附子—干姜
10. 人参—黄芪
11. 人参—木香
12. 黄连—大黄
13. 生地黄—大黄
14. 炮姜—大黄炭
15. 白术—茯苓
16. 益智仁—茯苓
17. 菟丝子—茯苓
18. 益智仁—萆薢
19. 制首乌—刺蒺藜
20. 蒲黄—滑石
21. 花蕊石—三七
22. 熟地—细辛
23. 滑石—甘草
第七章 润燥互用配合
1. 黄连—知母
2. 草果—知母
3. 杏仁—橘红
4. 杏仁—厚朴
5. 杏仁—贝母
6. 陈皮—苏子
7. 陈皮—当归
8. 川芎—当归
9. 苍术—当归
10. 生地—黄连
11. 生地—黄芩
12. 生地—黄柏
13. 生地—白术
14. 生地—丁香
15. 贝母—半夏
16. 麦冬—黄连
17. 百部—紫菀
18. 橘红—紫菀
19. 熟地—砂仁
20. 苍术—桑椹
21. 苍术—知母
22. 黄芩—天冬
第八章 阴阳互根配伍
1. 人参—熟地
2. 附子—熟地
3. 肉桂—熟地
4. 黄芪—山药
5. 黄芪—党参
6. 黄芪—熟地
7. 人参—鹿茸
8. 人参—当归
9. 人参—阿胶
10. 人参—麦冬
11. 人参—何首乌
12. 龟胶—鹿胶
13. 黄精—当归
14. 锁阳—熟地
第九章 散敛兼顾配伍
1. 升麻—白芍
2. 麻黄—白芍
3. 细辛—五味子
4. 干姜—五味子
5. 麻黄—五味子
6. 柴胡—五味子
7. 紫菀—五味子
8. 麻黄—诃子
9. 麻黄—白果
10. 麻黄—罂粟壳
11. 麻黄—麻黄根
12. 防风—牡蛎
13. 柴胡—牡蛎
14. 桂枝—牡蛎
15. 干姜—乌梅
16. 干姜—诃子
17. 附子—诃子
18. 补骨脂—五味子
19. 熟地—泽泻
20. 吴茱萸—木瓜
21. 茯苓—酸枣仁
22. 葛根—白芍
23. 防风—黄芪
24. 猪苓—阿胶
第十章 补泻兼施配伍
一、 散补兼施配伍
1. 紫苏—人参
2. 桂枝—人参
3. 麻黄—人参
4. 麻黄—黄芪
5. 麻黄—甘草
6. 麻黄—附子
7. 麻黄—肉桂
8. 麻黄—熟地
9. 麻黄—白术
10. 防风—白术
11. 升麻—白术
12. 羌活—当归
13. 白芷—当归
14. 桂枝—黄芪
15. 桂枝—附子
16. 桂枝—熟地
二、 攻补兼施配伍
1. 大黄—人参
2. 大黄—甘草
3. 大黄—阿胶
4. 大黄—生地
5. 火麻仁—当归
6. 葶苈子—人参
三、 清补兼施的配伍
1. 生地—百合
2. 生地—玄参
3. 生地—石斛
4. 生地—丹皮
5. 生地—金银花
6. 人参—金银花
7. 青蒿—鳖甲
8. 黄柏—龟板
9. 生地—龟板
10. 玄参—龟板
11. 熟地—丹皮
12. 熟地—石膏
13. 知母—天花粉
14. 知母—山药
15. 知母—百合
16. 知母—酸枣仁
17. 知母——麦冬
18. 知母—甘草
19. 知母—牡蛎
20. 知母—仙灵脾
21. 知母—五味子
22. 麦冬—五味子
23. 麦冬—天冬
四、 消补兼施配伍
1. 枳实—人参
2. 厚朴—人参
3. 厚朴—白术
4. 鸡内金—白术
5. 大腹皮—白术
6. 金银花—黄芪
7. 金银花—当归
8. 山楂—白术
9. 山楂—人参
10. 皂角刺—黄芪
11. 莪术—当归
12. 莪术—黄芪
中药配伍10法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loading icon](/img/book/loading_solarSyste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