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l is formed when water comes:Qing archival and cartographical materials on river engineering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副标题:无

作   者:宋兆霖主编;郑永昌文字撰述

分类号:

ISBN:978957562644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傳統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不僅是社會民生安定的基礎,更是王朝政權與財政收入的重要依據。因此,歷代政府無不投注大量人力、物資,整治河道與興修水利,期以穩固農業生產與民生經濟,使國家得以長治久安。滿族入主中原,仍延續歷代王朝以農立國的經濟傳統。在汲取歷代治河的經驗中,清代政府不僅在控制河患發展出較成熟的知識,而在防災制度與工程技術上,也顯示出較前代有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 河工,是政府整治河道等工程的總稱,舉凡建築水壩、開挖引河、加固堤堰、疏濬河道等均屬之。其興築者有壩、堤、埽、閘、涵洞、坦坡、救生樁;其修護則三年一小修,五年一中修,十年一大修。每年亦有常例歲修,遇緊急險情更有搶修等規定。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河工輿圖及其相關檔案數量相當豐富,內容除整治黃河、淮河、運河、疏濬洪澤湖、修築錢塘江等工程文字紀錄外,更包括地方官員為奏報治河過程所特別繪製的一幅幅精美工程圖樣。這在當年僅供皇帝御覽批閱的大內輿圖密檔,透過展覽將一一呈現眼前,使我們深入了解清代治河與興建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為。 本展覽共分為「名川巨泊」、「治河對策」、「治河名臣」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以「地」 為重心,展出藏院黃、淮、運三河道輿圖、清廷整治黃淮運交會處的洪澤湖流域圖、以及浙江省錢塘江圖等,藉以呈現清代時期著名河湖地貌形勢。第二單元以「事」為主軸,藉由清代數件治河事例,說明清代君臣面對河患時所提出的一系列決策與整治方案。第三單元則以「人」為主體,介紹有清一代重要的治河名臣,讓民眾領會他們在治河工程的貢獻,以及在提升治河技術的努力。

目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Canal is formed when water comes:Qing archival and cartographical materials on river engineering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