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
重大事项,主要是上海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上
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以及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由于这些改革,把上海的
高等教育推上了新的高地,展现出新的画面。本书以纪实的方法,详尽地
介绍了各项改革的内容、来由、思路、做法和成效,反映了上海教育工作
者不懈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和丰富生动、艰辛非凡的改革实践。
目录
第一篇 不懈的探索——上海高等教育综台改革历程一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张伟江)
一、一张催人奋进的时刻表
(一)1995年
(二)1996年
(三)1997年
(四)1998年
(五)1999年
(六)2000年
(七)2001年
(八)2002年
(九)2003年
(十)2004年
(十一)2005年
二、一幅清晰而又宏伟的目标图
(一)上海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
(二)上海高等教育将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三)上海必须有一个充分发展的高等教育
三、一场不断努力推进的改革
(一)加快制定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配套政策
(二)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计划
(三)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四)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
四、一份份精心设计的方案
(一)十四份行动计划
(二)十二份综合改革试验方案
五、一年又一年,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初现
(一)以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2003年8月)
(二)关于本市教育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2004年9月)
(三)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情况汇报(2005年1月)
(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情况的汇报(2006年1月)
第二篇 艰辛的探索——上海高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回眸:非凡的实践(胡启迪)
一、从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浮沉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孕育
(一)准备与过渡阶段(1985—1987)
(二)试行阶段(1988—1990)
(三)完善与常规运行阶段(1991—1999)
(四)会考沉搁(2000—2006)
(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孕育(2006年至今)
二、单独组织高考命题——上海卷的产生
(一)实验高考单独命题的动因
(二)伴随高考单独命题的探索
(三)妥善解决“全国卷”考生问题
三、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深入及“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
(一)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二)“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
四、从扩大自费生规模到招生收费并轨改革
(一)萌芽阶段(1987—1991)
(二)扩大规模阶段(1992—1993)
(三)招生收费并轨改革阶段(1994—1997)
五、不懈探索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招生的高考改革新模式
(一)1993—1998年:由点到面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探索期
(二)新世纪:在春季招生考试中尝试注入“自主招生”改革的内涵
(三)2001—2004年:民办高校和部分高职(高专)学校试点放开招生,扩大自主权
(四)2005年至今:进行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新探索
(五)2006年至今: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
(六)2003年至今:源于国家教育部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
六、构架多途径升学“立交桥”,提供多次机会,营造宽松育人环境
(一)实施春考春招
(二)放开“三校生”高考资格,为“三校生”接受高等教育专辟入学通道
(三)试行“专升本”通道
(四)试行“插班生”制度
七、为促进素质教育,对特殊考生开拓人学渠道和试行鼓励政策
(一)保送生
(二)选送生
(三)推荐生
(四)试验生
(五)视力残障生
(六)报考外省市院校的鼓励政策
(七)其他
八、缓解基础教育升学压力,逐步推进招考工作社会化改革
九、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招生与考试办法
(一)计算机网上录取
(二)在全国率先实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试
(三)开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实现网上咨询
(四)试行网上阅卷
(五)网上编制招生计划
十、招生考试机构的演进及其职能转变
(一)上海教育考试中心办公室的建立
(二)上海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的建立
(三)成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结束语
附件1:全国卷考生分数的“折分”办法
附件2:相关学科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执著的探索——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人尽其才(汪歇萍)
一、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1981—1993)
(一)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完全采取“统包统配”的制度,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1—1983)
(二)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试点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结合阶段”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制度,适应“计划为主、市场
为辅”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1987)
(三)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全面实行“上下结合”的“高校和用人单位
供需见面”制度,适应“计划为辅、市场为主”经济体制的要求(1988—1993)
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1993—2008)
(一)高校毕业生“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施,为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1993—1997)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
保障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1994—1999)
(三)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全面实施,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2008)
三、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和指导的质量(1992—2008)
(一)拓展市场形式,提升就业信息服务
(二)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四、打开人才引进大门,服务上海经济发展(1990—2008)
(一)开启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引进之门(1990—1992)
(二)筑高门槛、打开大门,实行非上海生源引进户籍单轨制(1993—2003)
(三)积极拓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快构筑人才新高地,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户籍和居住证双轨运行(2004—2008)
结束语
第四篇 创新的探索——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与社会共发展(马宪国)
一、历史的呼唤
(一)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
(二)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布局结构
(三)积极推进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二、辉煌的历程
(一)20世纪90年代: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起步阶段
(二)世纪之交:基本形成了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形态
(三)2005年以来:三区联动发展
三、杨浦知识创新区
(一)杨浦知识创新区
(二)复旦大学
(三)同济大学
(四)上海财经大学
(五)上海理工大学
(六)上海电力学院
(七)上海体育学院
四、闵行紫竹科学园区
(一)闵行紫竹科学园区
(二)上海交通大学
(三)华东师范大学
五、松江大学园区
(一)松江大学园区
(二)东华大学
(三)上海外国语大学
(四)华东政法大学
(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八)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六、奉贤大学校区
(一)奉贤大学校区
(二)华东理工大学
(三)上海师范大学
(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七、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
(一)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
(二)上海海事大学
(三)上海海洋大学
八、特色高校
(一)上海大学
(二)上海中医药大学
(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四)上海金融学院
(五)上海音乐学院
(六)上海戏剧学院
(七)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九、认识与经验
(一)确立科教兴市战略,探索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新机制
(二)实现高等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是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核心理念
(三)把握内涵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三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径
(四)形成若干基本原则保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推进
十、未来展望
(一)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继续完成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后续建设
(二)深化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内涵建设,实现功能转变
(三)高校要深层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一张催人奋进的时刻表
(一)1995年
(二)1996年
(三)1997年
(四)1998年
(五)1999年
(六)2000年
(七)2001年
(八)2002年
(九)2003年
(十)2004年
(十一)2005年
二、一幅清晰而又宏伟的目标图
(一)上海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
(二)上海高等教育将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三)上海必须有一个充分发展的高等教育
三、一场不断努力推进的改革
(一)加快制定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配套政策
(二)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计划
(三)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四)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
四、一份份精心设计的方案
(一)十四份行动计划
(二)十二份综合改革试验方案
五、一年又一年,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初现
(一)以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2003年8月)
(二)关于本市教育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2004年9月)
(三)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情况汇报(2005年1月)
(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情况的汇报(2006年1月)
第二篇 艰辛的探索——上海高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回眸:非凡的实践(胡启迪)
一、从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浮沉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孕育
(一)准备与过渡阶段(1985—1987)
(二)试行阶段(1988—1990)
(三)完善与常规运行阶段(1991—1999)
(四)会考沉搁(2000—2006)
(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孕育(2006年至今)
二、单独组织高考命题——上海卷的产生
(一)实验高考单独命题的动因
(二)伴随高考单独命题的探索
(三)妥善解决“全国卷”考生问题
三、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深入及“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
(一)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二)“综合能力测试”的实施
四、从扩大自费生规模到招生收费并轨改革
(一)萌芽阶段(1987—1991)
(二)扩大规模阶段(1992—1993)
(三)招生收费并轨改革阶段(1994—1997)
五、不懈探索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招生的高考改革新模式
(一)1993—1998年:由点到面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探索期
(二)新世纪:在春季招生考试中尝试注入“自主招生”改革的内涵
(三)2001—2004年:民办高校和部分高职(高专)学校试点放开招生,扩大自主权
(四)2005年至今:进行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新探索
(五)2006年至今: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
(六)2003年至今:源于国家教育部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
六、构架多途径升学“立交桥”,提供多次机会,营造宽松育人环境
(一)实施春考春招
(二)放开“三校生”高考资格,为“三校生”接受高等教育专辟入学通道
(三)试行“专升本”通道
(四)试行“插班生”制度
七、为促进素质教育,对特殊考生开拓人学渠道和试行鼓励政策
(一)保送生
(二)选送生
(三)推荐生
(四)试验生
(五)视力残障生
(六)报考外省市院校的鼓励政策
(七)其他
八、缓解基础教育升学压力,逐步推进招考工作社会化改革
九、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招生与考试办法
(一)计算机网上录取
(二)在全国率先实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口试
(三)开通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实现网上咨询
(四)试行网上阅卷
(五)网上编制招生计划
十、招生考试机构的演进及其职能转变
(一)上海教育考试中心办公室的建立
(二)上海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的建立
(三)成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结束语
附件1:全国卷考生分数的“折分”办法
附件2:相关学科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执著的探索——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人尽其才(汪歇萍)
一、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1981—1993)
(一)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完全采取“统包统配”的制度,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1—1983)
(二)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试点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结合阶段”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制度,适应“计划为主、市场
为辅”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1987)
(三)上海高校毕业生分配全面实行“上下结合”的“高校和用人单位
供需见面”制度,适应“计划为辅、市场为主”经济体制的要求(1988—1993)
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1993—2008)
(一)高校毕业生“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施,为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1993—1997)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
保障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1994—1999)
(三)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全面实施,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2008)
三、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和指导的质量(1992—2008)
(一)拓展市场形式,提升就业信息服务
(二)加强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四、打开人才引进大门,服务上海经济发展(1990—2008)
(一)开启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引进之门(1990—1992)
(二)筑高门槛、打开大门,实行非上海生源引进户籍单轨制(1993—2003)
(三)积极拓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快构筑人才新高地,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户籍和居住证双轨运行(2004—2008)
结束语
第四篇 创新的探索——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与社会共发展(马宪国)
一、历史的呼唤
(一)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
(二)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布局结构
(三)积极推进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二、辉煌的历程
(一)20世纪90年代: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起步阶段
(二)世纪之交:基本形成了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形态
(三)2005年以来:三区联动发展
三、杨浦知识创新区
(一)杨浦知识创新区
(二)复旦大学
(三)同济大学
(四)上海财经大学
(五)上海理工大学
(六)上海电力学院
(七)上海体育学院
四、闵行紫竹科学园区
(一)闵行紫竹科学园区
(二)上海交通大学
(三)华东师范大学
五、松江大学园区
(一)松江大学园区
(二)东华大学
(三)上海外国语大学
(四)华东政法大学
(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八)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六、奉贤大学校区
(一)奉贤大学校区
(二)华东理工大学
(三)上海师范大学
(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七、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
(一)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
(二)上海海事大学
(三)上海海洋大学
八、特色高校
(一)上海大学
(二)上海中医药大学
(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四)上海金融学院
(五)上海音乐学院
(六)上海戏剧学院
(七)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九、认识与经验
(一)确立科教兴市战略,探索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新机制
(二)实现高等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是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核心理念
(三)把握内涵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三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径
(四)形成若干基本原则保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推进
十、未来展望
(一)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继续完成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后续建设
(二)深化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内涵建设,实现功能转变
(三)高校要深层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作出新贡献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