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揭示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阐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以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为背景,力图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揭示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阐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更多>>
目录
导论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
1.1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1.1.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1.3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1.2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2.1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1.2.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2.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3.3 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1 近代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
2.1.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1.2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对象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
2.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3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2.3.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3.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2.3.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2.4.1 统一战线
2.4.2 武装斗争
2.4.3 党的建设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3.1.2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3.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2.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2.2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3.2.3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4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1 社会主义的本质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历程
4.1.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4.1.3 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特点和意义
4.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4.2.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2.2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4.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3.1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主要依据
4.3.2 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5.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5.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5.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5.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5.2.3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5.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5.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统一
5.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5.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验的总结
5.4.2 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内在统
第6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6.1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6.1.1 党对发展观的历史探索
6.1.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6.1.3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6.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6.2.1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6.2.2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7.1.2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7.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7.2.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7.2.3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7.2.4 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7.3.1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7.3.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3.3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中的若干关系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8.1.1 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8.1.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1.3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1.4 坚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1.5 扩大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8.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
8.2.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8.2.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3.1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8.3.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8.3.3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8.4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4.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8.4.2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8.4.3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9.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9.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9.2.1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内在要求
9.2.2 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9.2.3 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9.2.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
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
9.3.2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9.3.3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相统一
9.3.4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9.4.1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9.4.2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9.4.3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9.4.4 努力繁荣文学艺术
9.4.5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10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0.1.1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重大任务
10.1.2 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0.1.3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1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任务
10.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0.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第11章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11.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1.1.1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形成
11.1.2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1.2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1.2.1 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11.2.2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11.2.3 香港、澳门回归后“二国两制的实践
11.3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
11.3.1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本政策
11.3.2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12章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方针、政策
12.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2.1.1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
12.1.2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
12.1.3 确立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主题的意义
12.2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12.2.1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2.2.2 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科学应对经济全球化
12.2.3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
12.2.4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12.2.5努力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2.3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政策
12.3.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方针与政策
12.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
12.3.3 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1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3.1 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13.1.1 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
13.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3.1.3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以人为本
13.2 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13.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13.2.2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
13.2.3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2.4 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3.3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3.3.1 统一战线始终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13.3.2 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3.4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13.4.1 人民军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3.4.2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13.4.3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1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4.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4.1.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14.1.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14.1.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
14.1.4 中国共产党有资格、有能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14.2 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
14.2.1 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与实现领导的途径和方式
14.2.2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4.2.3 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思路
14.3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15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5.1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
15.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
15.1.2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5.1.3 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15.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
15.2.1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5.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15.2.3 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升华
15.3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5.3.1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15.3.2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15.3.3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后记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
1.1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1.1.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1.3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1.2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2.1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1.2.2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2.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3.3 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1 近代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
2.1.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1.2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对象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
2.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3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2.3.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3.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2.3.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2.4.1 统一战线
2.4.2 武装斗争
2.4.3 党的建设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3.1.2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3.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2.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2.2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3.2.3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4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1 社会主义的本质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历程
4.1.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4.1.3 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特点和意义
4.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4.2.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2.2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4.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3.1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主要依据
4.3.2 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5.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5.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5.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5.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5.2.3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5.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5.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统一
5.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5.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验的总结
5.4.2 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内在统
第6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6.1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6.1.1 党对发展观的历史探索
6.1.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6.1.3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6.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6.2.1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6.2.2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7.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7.1.2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7.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7.2.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7.2.3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7.2.4 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7.3.1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7.3.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3.3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中的若干关系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8.1.1 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8.1.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1.3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1.4 坚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1.5 扩大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8.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
8.2.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8.2.2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3.1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8.3.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8.3.3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8.4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4.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8.4.2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8.4.3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9.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9.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9.2.1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内在要求
9.2.2 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9.2.3 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9.2.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
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
9.3.2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9.3.3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相统一
9.3.4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9.4.1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9.4.2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9.4.3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9.4.4 努力繁荣文学艺术
9.4.5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10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0.1.1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重大任务
10.1.2 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0.1.3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1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任务
10.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0.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第11章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11.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1.1.1 “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形成
11.1.2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1.2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1.2.1 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11.2.2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11.2.3 香港、澳门回归后“二国两制的实践
11.3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
11.3.1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本政策
11.3.2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12章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方针、政策
12.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2.1.1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
12.1.2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
12.1.3 确立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主题的意义
12.2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12.2.1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2.2.2 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科学应对经济全球化
12.2.3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
12.2.4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12.2.5努力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2.3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政策
12.3.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方针与政策
12.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重大调整
12.3.3 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1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3.1 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13.1.1 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
13.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3.1.3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以人为本
13.2 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13.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13.2.2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
13.2.3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2.4 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3.3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3.3.1 统一战线始终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13.3.2 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3.4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13.4.1 人民军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3.4.2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13.4.3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1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4.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4.1.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14.1.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14.1.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
14.1.4 中国共产党有资格、有能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14.2 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
14.2.1 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与实现领导的途径和方式
14.2.2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4.2.3 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思路
14.3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15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5.1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
15.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
15.1.2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5.1.3 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15.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
15.2.1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5.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15.2.3 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升华
15.3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5.3.1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15.3.2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15.3.3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后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