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分工思想。如果说古希腊的分工思想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那么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工思想则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工思想则给予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则为马克思研究分工理论提供方法论支撑。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分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相联系,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仅从经济学视域研究分工的局限,为分工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分工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内在关系,解开了“历史之谜”,创立了唯物史观。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分工思想的批判,公开地表述了唯物史观思想。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分工与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相互联系,而且将分工划分成“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进行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虽然马克思晚年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分工,但是这不影响分工理论在马克思理论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分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相联系,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仅从经济学视域研究分工的局限,为分工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分工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内在关系,解开了“历史之谜”,创立了唯物史观。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分工思想的批判,公开地表述了唯物史观思想。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分工与商品、货币和资本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相互联系,而且将分工划分成“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进行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虽然马克思晚年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分工,但是这不影响分工理论在马克思理论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目录
*章 引言
*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方法与特色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特色
第二章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渊源
*节 以柏拉图、色诺芬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的分工思想
一、柏拉图的分工思想
二、色诺芬的分工思想
第二节 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思想
一、斯密的分工思想
二、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学说
第三节 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分工思想
一、圣西门的分工思想
二、傅里叶的分工思想
三、欧文的分工思想
第四节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启示
一、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启示
二、费尔巴哈哲学的思想启示
第三章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
*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孕育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萌芽
一、引用、归纳国民经济学家的分工观点
二、分工“使工人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
三、人的生命的复归”需要消灭私有财产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成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轮廓:
一、分工是异化劳动的思维转换
二、分工是连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
三、分工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互分离的基础
四、“消灭分工”是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
第三节 《哲学的贫困》丰富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内涵
一、分工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范畴
二、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
三、分工是与机器紧密相连的范畴
第四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拓展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体系:
一、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
二、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的区分
三、分工与协作是”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第五节 马克思晚年分工理论的转向
一、从对政治经济学研究转向对人类学的研究I
二、从对西方社会研究转向对东方社会研究
第四章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
*节 分工理论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分工的起源
二、分工的本质
……
第五章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立场、特色与地位
第六章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术研究成果
【免费在线读】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
古希腊思想家开启了分工的研究,阐释了分工的起源、意义和作用,为近代分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已经不再局限从使用价值的角度阐释分工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关注分工所带来的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且他们也注意到因分工而产生的消极现象。如果说古希腊思想家的分工思想对马克思研究分工具有启发作用,那么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思想则对马克思研究分工具有直接借鉴作用。
一、斯密的分工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工场手工业时期分工理论的集大成者。在1776年,他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分工,并且通过分工构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斯密是*早阐述分工理论的思想家,他把分工视为一个学术术语,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斯密生活在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斯密敏锐地注意到分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他深入地研究了分工的起源、种类、作用和后果。
首先,对分工起源的研究。斯密肯定了柏拉图“分工产生于人们的不同需求”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交换倾向是分工产生的根源”。在《国富论》中,他指出,交换倾向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而人类社会产生分工正是因为人们之间又相互交换的倾向。在此,斯密指的“交换倾向”就是商品交换的需要。既然交换倾向是人类特有的本性,那么,这种本性必然促使人们产生“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内在需求。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与其包揽所有的事情,不如只专注一件事情,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劳力,又可以通过交换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因此,人们开始固定地从事一种劳动,并且把这种劳动具体化为一项工作,于是分工产生了。斯密以“狩猎或游牧民族”为例,具体地说明分工产生的过程:有人把自己制作的弓箭与他人饲养的牲畜进行交换,发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免受狩猎之苦,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牲畜。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专注研制弓箭,于是他成为一名武器制造者。还有人擅长修造房屋,在给别人修造房屋后,他总会收到一些劳动补偿,于是他发现,建造房屋对自己有利,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劳动中,成为一名建筑者。可见,斯密把“交换倾向”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自我利益的满足”,即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无疑,这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探讨分工起源,具有鲜明的唯心主义色彩,因此,斯密无法正确地阐释分工产生的根本原因。
斯密认为分工不仅源于交换,也受制于交换。正如他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源于交换,因此,分工的程度和规模受制于交换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分工受到市场的大小的限制。如果市场太小,就不能保障人们一辈子从事一份固定的工作,因为,在市场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就不能自由地、充分地把自己消费不了的东西与他人进行交换,进而也就无法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可见,斯密基本继承了色诺芬“分工受制于交换”的观点,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受制于市场的发展。随着市场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又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发展。斯密虽然看到了分工与市场、交换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他却错误地认为,分工起源于交换以及交换能力的差异,也就是说,斯密为了解释分工的起源引入交换,为了阐明交换的原因,他指出人类具有自私的天性。很显然,斯密陷入了唯心史观的囹圄,无法正确解释分工的起源。正如马克思评价:“十分有趣的是斯密作的循环论证。为了说明分工,他假定有交换。
……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