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走向诗学》是一部立足于中国新诗研究的理论批评集。《走向诗学》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对中国现当代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这些文字唯因尊重诗人的主体性而避免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流弊,又因新的方法论的施用而焕发出科学的光采。
在比较研究方面,或对同时期的诗人批评进行比较,或对中国与西方诗人诗作进行比较,或依据中国留学生诗人对新诗的探索情况,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述了众多诗人对于新诗建设的贡献。
对于新诗现象,著者视野开阔,观察入微,时有独到的见解。对于随着现代化城市的繁荣而兴起的都市诗,作者认为,尽管这类诗歌最早出现于留学生诗人之手,却因这些诗人“在”而不属于异域都市,多表现出前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故既有别于此前的西方都市诗,又不同于其后的国内都市诗。书中把中国现代留学生诗人、诗论者作于异域的诗作及诗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归纳出不同留学地域的诗学特征,而且相应地,梳理其前后关联的推演关系,总结出域外新诗“承外启内”的规律,填补了中国新诗研究的一项空白。
在新诗理论研究中,一方面对中国现代诗论进行阐述,展示新诗理论批评的历史样态以及诗论的演进历程;另一方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阐述该理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症结所在。有所批评,有所整合,有所创造。
目录
序
1
试论胡适白话诗的散文化倾向
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的交融
——论闻一多《死水》的形式美
试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结”
秦岭雪诗歌解读?十首
2
余光中与佛洛斯特比较谈
谈狄金森余光中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
胡适、茅盾的“徐志摩论”比较
以《草叶集》为参照谈郭沫若的域外诗作
3
“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
留学经验与中国现代都市诗
——以孙大雨为中心
留学背景与中国新诗的域外生成
通感?应和?象征主义
——兼论中国象征主义诗论
胡适为何改称“白话诗”为“新诗”
中国现代诗论概说
后记
1
试论胡适白话诗的散文化倾向
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的交融
——论闻一多《死水》的形式美
试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结”
秦岭雪诗歌解读?十首
2
余光中与佛洛斯特比较谈
谈狄金森余光中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
胡适、茅盾的“徐志摩论”比较
以《草叶集》为参照谈郭沫若的域外诗作
3
“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
留学经验与中国现代都市诗
——以孙大雨为中心
留学背景与中国新诗的域外生成
通感?应和?象征主义
——兼论中国象征主义诗论
胡适为何改称“白话诗”为“新诗”
中国现代诗论概说
后记
走向诗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