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副标题:无

作   者:段永升 著

分类号:

ISBN:978751617651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由段永升*的《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主要对接受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唐代诗人及其诗歌作 品进行研究。首先,简要梳理了唐前诗歌接受史,辨 析了道家、道教、道家道教思想等核心概念。其次, 对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 做了分析。再次,深入剖析了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 思想的形式和内核等问题。*后,对唐代诗人接受道 家道教思想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了接受道家道 教思想后唐诗呈现出的新风貌。

目录

绪论
    一  唐前诗歌接受史简论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五  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道家道教思想界说
  第一节  道家及道家思想
    一  老子及其思想
    二  庄子及其思想
    三  道家及道家思想
  第二节  道教及道教思想
  第三节  道家道教思想观念的提出
第二章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唐代的政治政策
  第二节  唐代的经济政策
  第三节  唐代的文化政策
    一  科举取士  加试诗赋
    二  健全体制  培养人才
    三  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
  第四节  唐代的宗教政策
    一  推崇道教
    二  儒教为根诸教并行
第三章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第一节  帝王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一  为政权合法性寻求依据
    二  抬高李氏门第声威
    三  崇祖敬宗的需要
    四  治国理身的法宝
    五  长生不死的幻想
  第二节  文士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一  寻求终南捷径
    二  渴望心灵解脱
    三  梦想长生成仙
    四  追求独立人格
    五  家世出身影响
  第三节  方外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原因
    一  对“得道”的不懈追求
    二  对道教仙术的痴迷
    三  对教理教义的探索
    四  对俗世荣华的向往
    五  对俗世创伤的疗治
第四章  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形式的接受
  第一节  对道家道教语词的接受
    一  对道教神仙及名物的熟稔
    二  瑰奇富丽的神仙诗
  第二节  对道家道教故实的运用
    一  对道家道教人物典故的引用
    二  对道家道教人物的直接吟咏
  第三节  对道教义理的诗化阐释
    一  方外诗人对道教义理的诗化
    二  文士诗人对道教义理的体悟
  第四节  对丹道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一  对外丹服食的接受
    二  对内丹炼养的接受
第五章  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内核的接受
  第一节  对长生不死的渴慕
  第二节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  对神仙境界的艳羡
    二  对冷漠人世的超越
  第三节  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一  对依附生活的挣脱
    二  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第四节  对“功成身退”理想的践行
  第五节  对社会百态的讽刺
    一  对帝王求仙荒淫的批判
    二  对腐败黑暗现实的揭露
    三  对神仙虚妄的讽喻
  第六节  对俗世艳情的抒写
第六章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规律性
  第一节  帝王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嬗变规律
  第二节  文士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嬗变规律
  第三节  方外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嬗变规律
  第四节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规律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