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华民族精神是把中华民族结成一体的精神纽带,是全民族的价值共识
,是全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指导,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撑。本书采取历史
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基本内涵
、形成过程和培育途径做了系统的论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
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
大精神动力。
目录
总论篇
第一章 民族精神总论
一 民族精神的界定
二 民族精神的演进规律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华民族精神总论
一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传统篇
第三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
一 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中探索中华民族精神的成因
二 从神话传说中觅寻中华民族精神的踪迹
三 从先秦诸子中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营养之源
第四章 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 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 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
三 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
第五章 道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 守中致和:爱好和平的大度精神
二 尊道贵德:入世与避世并重的务实精神
三 崇俭抑奢:淡泊名利的朴素精神、
四 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的进取精神
五 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平等精神
六 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尊自重的实践精神
第六章 佛教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 慈悲为怀的平等博爱精神
二 去恶从善的道德自律精神
三 自觉觉他的互利精神
四 乐善好施的人道精神
五 反对杀生的和平精神
六 忍辱为重的宽容精神
第七章 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总汇
一 儒家培育注重现实的民族精神
二 道家培育注意自然的民族精神
三 佛教培育注重解脱的民族精神
近代篇
第八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觉醒
一 鸦片战争与爱国精神的觉醒
二 甲午战争与改革精神的觉醒
三 辛亥时期与革命精神的觉醒
四 五四时期与启蒙精神的觉醒
第九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重塑
一 国粹派的“国魂说”
二 梁启超的“新民说”
三 改造国民性思潮
四 孙中山的“中华说”和“建设说”
现代篇
第十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发展
一 五四民族精神的新向度
二 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 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五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六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当代篇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一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二 党的三代领导人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三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
结语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一 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二 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
后记
第一章 民族精神总论
一 民族精神的界定
二 民族精神的演进规律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华民族精神总论
一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传统篇
第三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
一 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中探索中华民族精神的成因
二 从神话传说中觅寻中华民族精神的踪迹
三 从先秦诸子中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营养之源
第四章 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 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 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
三 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
第五章 道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 守中致和:爱好和平的大度精神
二 尊道贵德:入世与避世并重的务实精神
三 崇俭抑奢:淡泊名利的朴素精神、
四 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的进取精神
五 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平等精神
六 我命在我不在天:自尊自重的实践精神
第六章 佛教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 慈悲为怀的平等博爱精神
二 去恶从善的道德自律精神
三 自觉觉他的互利精神
四 乐善好施的人道精神
五 反对杀生的和平精神
六 忍辱为重的宽容精神
第七章 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总汇
一 儒家培育注重现实的民族精神
二 道家培育注意自然的民族精神
三 佛教培育注重解脱的民族精神
近代篇
第八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觉醒
一 鸦片战争与爱国精神的觉醒
二 甲午战争与改革精神的觉醒
三 辛亥时期与革命精神的觉醒
四 五四时期与启蒙精神的觉醒
第九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重塑
一 国粹派的“国魂说”
二 梁启超的“新民说”
三 改造国民性思潮
四 孙中山的“中华说”和“建设说”
现代篇
第十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发展
一 五四民族精神的新向度
二 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 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五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六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当代篇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一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二 党的三代领导人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三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
结语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一 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二 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
后记
中华民族精神论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