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ocio-Cognitiv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or Codability in Chinese
副标题:无
作 者:杨永林著
分类号:
ISBN:978730205905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清华语言论丛:中国学生汉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同《中国学生英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一书互为姊妹篇。全书采用实验方法,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的汉语色彩编码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清华语言论丛:中国学生汉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所探讨的色彩语码认知研究属于当前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汉语色彩语码的社会文化认知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读者对象:从事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高校相关学科及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从事相关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语言学工作者;从事色彩及色觉研究的专业人士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色彩语码研究总体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观察视野
1.2.1 哲学思辨式观点
1.2.2 人类学调查结果
1.2.3 民族学研究成果
1.2.4 神经生理学研究
1.2.5 遗传基因新发现
1.2.6 心理学实验报告
1.2.7 语言学研究贡献
1.3 理论阐释
1.3.1 研究背景
1.3.2 认识论解释
1.3.3 语言学解释
1.4 跨文化研究
1.4.1 哈努奴语
1.4.2 丹尼语
1.4.3 塞茨瓦纳语
1.4.4 日本语
1.4.5 俄语
1.4.6 意大利语
1.4.7 汉语
1.4.8 其他语言
注释
第二章 社会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整合型色彩语码研究模式
2.3 实例分析
注释
第三章 语言行为与性别模式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社会语言学与性别差异
3.3 色彩语码与性别模式
注释
第四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类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方法
4.3.1 受试群体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过程
4.4 数据分类
4.4.1 色彩变量
4.4.2 学习成绩
4.4.3 兴趣爱好
4.4.4 人口因素
4.4.5 跟踪访谈
4.5 实验假设
4.5.1 性别模式假设
4.5.2 语文水平假设
4.5.3 人口因素假设
注释
第五章 组内差异分析
5.1 内容简介
5.2 西北实验组
5.2.1 数据分析
5.2.2 讨论
5.3 西北跟踪组
5.3.1 数据分析
5.3.2 讨论
5.4 都市对比组
5.4.1 数据分析
5.4.2 讨论
注释
第六章 组间差异比较
6.1 内容简介
6.2 比较关系
6.2.1 总体比较结果
6.2.2 分组比较结果
6.3 讨论
6.3.1 3个实验组
6.3.2 4个配对组
注释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内容简介
7.2 各实验组总结
7.3 3个实验组比较
7.4 存在的问题
7.5 研究意义
7.5.1 社会语言学的地位与作用
7.5.2 性别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与影响
7.5.3 认知因素在词汇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7.5.4 生物遗传因素在色彩语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7.5.5 “本能对教养”命题对色彩语码研究的作用与影响
7.5.6 人口因素及亚文化因素在色彩语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7.5.7 语言水平对色彩编码能力的影响
7.5.8 学习动机对色彩编码能力的影响
7.5.9 如何获得一个丰富多彩的色彩语码词库?
7.5.10 色彩语码研究对认知科学的贡献
注释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Ⅰ
汉语色彩命名能力测试答卷
附录Ⅱ
色彩兴趣爱好问卷(简式)
附录Ⅲ
色彩语码原始数据表(1)(实验组)
色彩语码原始数据表(2)(跟踪组)
色彩语码原始数据表(3)(对比组)
附录Ⅳ
考试成绩原始数据表(1)(实验组、跟踪组)
考试成绩原始数据表(2)(对比组)
附录Ⅴ
人口资料原始数据表(1)(实验组、跟踪组)
人口资料原始数据表(2)(对比组)
附录Ⅵ
色彩兴趣爱好问卷(繁式)
附录Ⅶ
跟踪访谈内容一览表
第一章 色彩语码研究总体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观察视野
1.2.1 哲学思辨式观点
1.2.2 人类学调查结果
1.2.3 民族学研究成果
1.2.4 神经生理学研究
1.2.5 遗传基因新发现
1.2.6 心理学实验报告
1.2.7 语言学研究贡献
1.3 理论阐释
1.3.1 研究背景
1.3.2 认识论解释
1.3.3 语言学解释
1.4 跨文化研究
1.4.1 哈努奴语
1.4.2 丹尼语
1.4.3 塞茨瓦纳语
1.4.4 日本语
1.4.5 俄语
1.4.6 意大利语
1.4.7 汉语
1.4.8 其他语言
注释
第二章 社会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整合型色彩语码研究模式
2.3 实例分析
注释
第三章 语言行为与性别模式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社会语言学与性别差异
3.3 色彩语码与性别模式
注释
第四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类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方法
4.3.1 受试群体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过程
4.4 数据分类
4.4.1 色彩变量
4.4.2 学习成绩
4.4.3 兴趣爱好
4.4.4 人口因素
4.4.5 跟踪访谈
4.5 实验假设
4.5.1 性别模式假设
4.5.2 语文水平假设
4.5.3 人口因素假设
注释
第五章 组内差异分析
5.1 内容简介
5.2 西北实验组
5.2.1 数据分析
5.2.2 讨论
5.3 西北跟踪组
5.3.1 数据分析
5.3.2 讨论
5.4 都市对比组
5.4.1 数据分析
5.4.2 讨论
注释
第六章 组间差异比较
6.1 内容简介
6.2 比较关系
6.2.1 总体比较结果
6.2.2 分组比较结果
6.3 讨论
6.3.1 3个实验组
6.3.2 4个配对组
注释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内容简介
7.2 各实验组总结
7.3 3个实验组比较
7.4 存在的问题
7.5 研究意义
7.5.1 社会语言学的地位与作用
7.5.2 性别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与影响
7.5.3 认知因素在词汇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7.5.4 生物遗传因素在色彩语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7.5.5 “本能对教养”命题对色彩语码研究的作用与影响
7.5.6 人口因素及亚文化因素在色彩语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7.5.7 语言水平对色彩编码能力的影响
7.5.8 学习动机对色彩编码能力的影响
7.5.9 如何获得一个丰富多彩的色彩语码词库?
7.5.10 色彩语码研究对认知科学的贡献
注释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Ⅰ
汉语色彩命名能力测试答卷
附录Ⅱ
色彩兴趣爱好问卷(简式)
附录Ⅲ
色彩语码原始数据表(1)(实验组)
色彩语码原始数据表(2)(跟踪组)
色彩语码原始数据表(3)(对比组)
附录Ⅳ
考试成绩原始数据表(1)(实验组、跟踪组)
考试成绩原始数据表(2)(对比组)
附录Ⅴ
人口资料原始数据表(1)(实验组、跟踪组)
人口资料原始数据表(2)(对比组)
附录Ⅵ
色彩兴趣爱好问卷(繁式)
附录Ⅶ
跟踪访谈内容一览表
A Socio-Cognitiv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or Codability in Chines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