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生态养殖是海水养殖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议题,是养殖业者追求的人工养殖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想途径。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与生态养殖密切相关的品种改良、疾病防治、养殖模式、营养饲料以及生态环境等日益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在2004年11月8-10日在宁波召开的“全国海水生态养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编辑而成,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海水生态养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海水生态养殖的理论与对策,第二章:甲壳动物生态养殖技术,第三章:贝类生态养殖技术,第四章:鱼类生态养殖技术,第五章:藻类养殖技术,第六章:营养与饲料研制技术,第七章:海洋生物的疾病防治技术。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从事海水养殖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师生、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海水生态养殖的理论与对策
第一节 发展生态养殖,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二节 海水养殖贝类种质资源的保护
第三节 我国海水养殖标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组合水产养殖:一元化水产养殖的有机整合
第五节 论深水网箱鱼类养殖技术
第二章 甲壳动物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精荚生成和精子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切除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精荚生成和精子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精荚再生和精子质量的影响
第四节 养殖凡纳滨对虾精荚生成的最小生物学体长、体重和月龄的观察
第五节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高产虾池理化及微生物环境
第六节 凡纳滨对虾与遮目鱼混养试验
第七节 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一龄阶段生长性能比较
第八节 梭子蟹养殖高产增膏技术研究
第九节 双齿围沙蚕胚胎及幼体发育的研究
第十节 锯缘青蟹苗池微生态研究
第十一节 日本囊对虾性腺发育调控技术的研究
第十二节 当前河蟹育苗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第十三节 新型风味素对养殖脊尾白虾海鲜风味的影响
第十四节 凡纳滨对虾亲本选育及虾苗培育技术探讨
第十五节 三疣梭子蟹二茬池塘养殖试验
第十六节 海水虾苗的淡化养殖技术研究
第三章 贝类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 温度和规格对文蛤耗氧率的影响
第二节 企鹅珍珠贝全人工养殖及育珠技术研究
第三节 象山港海区褶牡蛎自然采苗与养殖技术的研究
第四节 东风螺的人工养殖现状及展望
第四章 鱼类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 南麂海区深水网箱适养鱼种初步筛选
第二节 南麂海区真鲷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第三节 军曹鱼营养饲料的研究
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对牙鲆蛋白酶和生长的影响
第五节 重金属离子对大西洋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第六节 斜带石斑鱼台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第七节 鱼类主要消化酶研究进展
第八节 牙鲆4个人工雌核发育家系微卫星标记研究
第九节 网箱养殖条件下军曹鱼人工育苗研究
第十节 军曹鱼人工育苗适宜投饵时间和投饵水平研究
第十一节 军曹鱼开口生物饵料研究
第十二节 犬齿牙鲆胚胎与胚后发育的形态特征
第十三节 两种蜞鳅鱼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第十四节 深水网箱养鱼产业化的特点与技术关键
第十五节 鱼类虾青素代谢的研究
第十六节 美国红鱼的生态养成技术
第十七节 大黄鱼三倍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研究
第五章 藻类养殖技术
第一节 紫菜栽培对海区去富营养化作用研究
第二节 高温对坛紫菜纯系育苗的影响
第三节 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等鞭藻8701的技术
第四节 新型“联体式微藻连续培养光生物反应器”和“动物型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研究
第五节 海带含砷问题的探讨
第六节 坛紫菜rbcS及rbcL-rbc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
第七节 不同光质对肠浒苔生长及几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第八节 几种环境因子对绿色巴夫藻生长及甾醇组成的影响
第九节 绿色巴夫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半连续培养研究
第十节 赤潮异弯藻细胞稳定性及其毒性研究
第十一节 硅藻与甲藻混合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
第六章 营养与饲料研制技术
第一节 一株高活性光合细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第二节 光合细菌对斑节对虾亲虾培育水体异养细菌数量的影响
第三节 盐田生物卤虫及其应用
第四节 不同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
第五节 生长激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第六节 用基因工程方法研制高产重组二十二碳六烯酸
第七节 维生素E的吸收与代谢
第八节 环保饲料与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海洋生物的疾病防治技术
第一节 生物抗菌排毒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排药残效果研究
第二节 诺氟沙星对斑节对虾幼体发育及育苗水体细菌数量的影响
第三节 哈维氏弧菌三种抗原接种大黄鱼的免疫效果比较
第四节 黑鲷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第五节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的PCR扩增和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
第六节 凡纳滨对虾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探索
第七节 正常牙鲆与腹水病牙鲆血液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免疫学中的应用
第九节 芽孢杆菌合生素在对虾集约化养殖中的应用
第十节 “353”制剂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第一章 海水生态养殖的理论与对策
第一节 发展生态养殖,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二节 海水养殖贝类种质资源的保护
第三节 我国海水养殖标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组合水产养殖:一元化水产养殖的有机整合
第五节 论深水网箱鱼类养殖技术
第二章 甲壳动物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 饵料对凡纳滨对虾精荚生成和精子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切除眼柄对凡纳滨对虾精荚生成和精子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精荚再生和精子质量的影响
第四节 养殖凡纳滨对虾精荚生成的最小生物学体长、体重和月龄的观察
第五节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高产虾池理化及微生物环境
第六节 凡纳滨对虾与遮目鱼混养试验
第七节 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一龄阶段生长性能比较
第八节 梭子蟹养殖高产增膏技术研究
第九节 双齿围沙蚕胚胎及幼体发育的研究
第十节 锯缘青蟹苗池微生态研究
第十一节 日本囊对虾性腺发育调控技术的研究
第十二节 当前河蟹育苗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第十三节 新型风味素对养殖脊尾白虾海鲜风味的影响
第十四节 凡纳滨对虾亲本选育及虾苗培育技术探讨
第十五节 三疣梭子蟹二茬池塘养殖试验
第十六节 海水虾苗的淡化养殖技术研究
第三章 贝类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 温度和规格对文蛤耗氧率的影响
第二节 企鹅珍珠贝全人工养殖及育珠技术研究
第三节 象山港海区褶牡蛎自然采苗与养殖技术的研究
第四节 东风螺的人工养殖现状及展望
第四章 鱼类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 南麂海区深水网箱适养鱼种初步筛选
第二节 南麂海区真鲷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第三节 军曹鱼营养饲料的研究
第四节 微生态制剂对牙鲆蛋白酶和生长的影响
第五节 重金属离子对大西洋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第六节 斜带石斑鱼台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第七节 鱼类主要消化酶研究进展
第八节 牙鲆4个人工雌核发育家系微卫星标记研究
第九节 网箱养殖条件下军曹鱼人工育苗研究
第十节 军曹鱼人工育苗适宜投饵时间和投饵水平研究
第十一节 军曹鱼开口生物饵料研究
第十二节 犬齿牙鲆胚胎与胚后发育的形态特征
第十三节 两种蜞鳅鱼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第十四节 深水网箱养鱼产业化的特点与技术关键
第十五节 鱼类虾青素代谢的研究
第十六节 美国红鱼的生态养成技术
第十七节 大黄鱼三倍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研究
第五章 藻类养殖技术
第一节 紫菜栽培对海区去富营养化作用研究
第二节 高温对坛紫菜纯系育苗的影响
第三节 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等鞭藻8701的技术
第四节 新型“联体式微藻连续培养光生物反应器”和“动物型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研究
第五节 海带含砷问题的探讨
第六节 坛紫菜rbcS及rbcL-rbc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
第七节 不同光质对肠浒苔生长及几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第八节 几种环境因子对绿色巴夫藻生长及甾醇组成的影响
第九节 绿色巴夫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半连续培养研究
第十节 赤潮异弯藻细胞稳定性及其毒性研究
第十一节 硅藻与甲藻混合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
第六章 营养与饲料研制技术
第一节 一株高活性光合细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第二节 光合细菌对斑节对虾亲虾培育水体异养细菌数量的影响
第三节 盐田生物卤虫及其应用
第四节 不同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
第五节 生长激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第六节 用基因工程方法研制高产重组二十二碳六烯酸
第七节 维生素E的吸收与代谢
第八节 环保饲料与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海洋生物的疾病防治技术
第一节 生物抗菌排毒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排药残效果研究
第二节 诺氟沙星对斑节对虾幼体发育及育苗水体细菌数量的影响
第三节 哈维氏弧菌三种抗原接种大黄鱼的免疫效果比较
第四节 黑鲷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第五节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的PCR扩增和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
第六节 凡纳滨对虾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探索
第七节 正常牙鲆与腹水病牙鲆血液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免疫学中的应用
第九节 芽孢杆菌合生素在对虾集约化养殖中的应用
第十节 “353”制剂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ecological-benefit maricultur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