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包含了针刺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法、选穴组方的原则等内容,
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总论,介绍针灸治疗的发展、渊源、针灸治则
、辨证取穴的规律;中篇介绍针灸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下篇介绍内、外、妇
、儿、五官各科的辨治方法。本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作为中医院校教
材和中医自学材料。
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针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 针法
二、 灸法
第三节 针灸临床各科的发展
一、 内科
二、 外科
三、 妇科、产科
四、 儿科
五、 五官科
第二章 针灸的治疗作用
第一节 调和阴阳
一、 阴阳偏盛
二、 阴阳偏衰
第二节 扶正祛邪
第三节 疏通经络
第三章 针灸治疗原则
第一节 补虚泻实
一、 补虚
二、 泻实
第二节 清热温寒
一、 清热
二、 温寒
第三节 标本缓急
一、 治病求本
二、 急则治标
三、 缓则治本
四、 标本同治
第四节 三因制宜
一、 因时制宜
二、 因地制宜
三、 因人制宜
第五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一、 因病异治
二、 异病同治
第四章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第一节 八纲证治
一、 阴阳
二、 表里
三、 寒热
四、 虚实
第二节 脏腑证治
一、 肺病证治
二、 大肠病证治
三、 胃病证治
四、 脾病证治
五、 心(心包)病证治
六、 小肠病证治
七、 膀胱病证治
八、 肾病证治
九、 三焦病证治
十、 肝胆病证治
第三节 经络证治
一、 经络证治的方法
二、 按经论治的内容
第五章 针灸治疗处方
第一节 取穴原则
一、 近部取穴
二、 远部取穴
三、 随证取穴
第二节 配穴方法
一、 本经配穴法
二、 表里经配穴法
三、 上下配穴法
四、 前后配穴法
五、 左右配穴法
第三节 特定穴的应用
一、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二、 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三、 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四、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五、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六、 郄穴的临床运用
七、 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逢时选穴法
一、 子午流注纳甲法
二、 子午流注纳子法
三、 养子时刻注穴法
四、 灵龟八法
五、 飞腾八法
中篇 针灸操作技术
第六章 毫针刺法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规格与修整
一、 毫针的构造
二、 毫针的规格
三、 毫针的检查和修整
第二节 练针法
一、 纸垫练针法
二、 棉团练针法
三、 自身练针法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一、 选择针具
二、 选择体位
三、 消毒
第四节 针刺方法
一、 刺手与押手
二、 持针姿势
三、 进针法
四、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五、 针刺手法
六、 针刺得气
七、 候气、催气、守气和行气法
八、 治神与守神
九、 留针与出针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一、 晕针
二、 滞针
三、 弯针
四、 断针
五、 血肿
六、 针后异常感
第六节 针刺注意事项
第七节 针刺补泻
一、 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二、 单式补泻手法
三、 复式补泻手法
第八节 古典针刺技术
一、 九刺法
二、 十二刺法
三、 五刺法
四、 三刺法
五、 导气法
六、 龙虎凤飞行气手法
第七章 灸法、拔罐法
第一节 灸法
一、 灸用的材料
二、 灸法分类
三、 灸感、灸量和灸法的补泻
四、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
五、 灸法注意事项
第二节 拔罐法
一、 罐的种类
二、 拔罐法的操作
三、 拔罐法的作用
四、 拔罐法的适应证
五、 注意事项
第八章 耳针头针
第一节 耳针法
一、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 耳郭与耳穴
三、 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四、 操作方法
五、 适应范围
六、 注意事项
第二节 头针法
一、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 头皮刺激线的定位和主治
三、 操作方法
四、 适应范围
五、 注意事项
第九章 其他针法
第一节 三棱针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二节 皮肤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内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四节 火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五节 芒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六节 电针剌法
一、 电针仪器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七节 穴位注射法
一、 针具和常用药物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八节 穴位激光照射法
一、 激光器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九节 穴位贴敷法
一、 原理和特点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十节 穴位埋线法
一、 器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注意事项
四、 术后反应
第十一节 声电针
一、 原理和特点
二、 适应范围
三、 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微波针灸法
一、 原理和特点
二、 操作方法
二、 适应范围
三、 注意事项
下篇 针灸治疗
第十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眩晕(附:高血压)
第三节 头痛(附:三叉神经痛)
第四节 面瘫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胁痛
第七节 痹证
第八节 痿证(附:小儿麻痹后遗症)
第九节 痫证
第十节 癫狂
第十一节 不寐
第十二节 癔病
第十三节 心悸
第十四节 感冒
第十五节 咳嗽
第十六节 哮喘
第十七节 肺痨
第十八节 疟疾
第十九节 呕吐
第二十节 胃痛
第二十一节 腹痛
第二十二节 黄疸
第二十三节 泄泻
第二十四节 痢疾
第二十五节 便秘
第二十六节 脱肛
第二十七节 癃闭
第二十八节 水肿
第二十九节 遗精
第十一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不调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经闭
第四节 崩漏
第五节 带下病
第六节 胎位不正
第七节 滞产
第八节 乳少
第九节 阴挺
第十二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遗尿
第二节 急惊风
第三节 疳积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
第十三章 皮肤、外科病证
第一节 风疹
第二节 疔疮
第三节 痄腮
第四节 乳痈
第五节 乳癖
第六节 肠痈
第七节 痔疮
第八节 疝气
第九节 扭伤(附:落枕)
第十节 肘劳
第十一节 腱鞘囊肿
第十二节 丹毒
第十三节 蛇丹
第十四节 扁平疣
第十五节 神经性皮炎
第十六节 痤疮
第十七节 斑秃
第十四章 五官科病证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麦粒肿
第三节 近视
第四节 耳鸣、耳聋
第五节 鼻渊
第六节 牙痛
第七节 咽喉肿痛
第八节 口疮
第十五章 急证
第一节 晕厥
第二节 虚脱
第三节 高热
第四节 抽搐
第五节 急性疼痛
第十六章 其他
第一节 肥胖症
第二节 戒烟
第三节 美容
第四节 延缓衰老
第五节 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
第十七章 针刺麻醉
一、 针麻的特点
二、 针麻的方法
三、 针麻的辅助用药
四、 针麻的适应证及常用处方
五、 针麻的注意事项
附录 文献摘录
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 《灵枢·小针解》
三、 《灵枢·本输》
四、 《灵枢·官针》
五、 《素问·缪刺论篇》
六、 标幽赋
七、 百症赋
八、 玉龙歌
九、 肘后歌
十、 通玄指要赋
十一、 金针赋
十二、 四总穴歌
十三、 行针指要歌
十四、 禁针穴歌
十五、 禁灸穴歌
十六、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十七、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针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 针法
二、 灸法
第三节 针灸临床各科的发展
一、 内科
二、 外科
三、 妇科、产科
四、 儿科
五、 五官科
第二章 针灸的治疗作用
第一节 调和阴阳
一、 阴阳偏盛
二、 阴阳偏衰
第二节 扶正祛邪
第三节 疏通经络
第三章 针灸治疗原则
第一节 补虚泻实
一、 补虚
二、 泻实
第二节 清热温寒
一、 清热
二、 温寒
第三节 标本缓急
一、 治病求本
二、 急则治标
三、 缓则治本
四、 标本同治
第四节 三因制宜
一、 因时制宜
二、 因地制宜
三、 因人制宜
第五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一、 因病异治
二、 异病同治
第四章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第一节 八纲证治
一、 阴阳
二、 表里
三、 寒热
四、 虚实
第二节 脏腑证治
一、 肺病证治
二、 大肠病证治
三、 胃病证治
四、 脾病证治
五、 心(心包)病证治
六、 小肠病证治
七、 膀胱病证治
八、 肾病证治
九、 三焦病证治
十、 肝胆病证治
第三节 经络证治
一、 经络证治的方法
二、 按经论治的内容
第五章 针灸治疗处方
第一节 取穴原则
一、 近部取穴
二、 远部取穴
三、 随证取穴
第二节 配穴方法
一、 本经配穴法
二、 表里经配穴法
三、 上下配穴法
四、 前后配穴法
五、 左右配穴法
第三节 特定穴的应用
一、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二、 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三、 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四、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五、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六、 郄穴的临床运用
七、 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逢时选穴法
一、 子午流注纳甲法
二、 子午流注纳子法
三、 养子时刻注穴法
四、 灵龟八法
五、 飞腾八法
中篇 针灸操作技术
第六章 毫针刺法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规格与修整
一、 毫针的构造
二、 毫针的规格
三、 毫针的检查和修整
第二节 练针法
一、 纸垫练针法
二、 棉团练针法
三、 自身练针法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一、 选择针具
二、 选择体位
三、 消毒
第四节 针刺方法
一、 刺手与押手
二、 持针姿势
三、 进针法
四、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五、 针刺手法
六、 针刺得气
七、 候气、催气、守气和行气法
八、 治神与守神
九、 留针与出针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一、 晕针
二、 滞针
三、 弯针
四、 断针
五、 血肿
六、 针后异常感
第六节 针刺注意事项
第七节 针刺补泻
一、 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二、 单式补泻手法
三、 复式补泻手法
第八节 古典针刺技术
一、 九刺法
二、 十二刺法
三、 五刺法
四、 三刺法
五、 导气法
六、 龙虎凤飞行气手法
第七章 灸法、拔罐法
第一节 灸法
一、 灸用的材料
二、 灸法分类
三、 灸感、灸量和灸法的补泻
四、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
五、 灸法注意事项
第二节 拔罐法
一、 罐的种类
二、 拔罐法的操作
三、 拔罐法的作用
四、 拔罐法的适应证
五、 注意事项
第八章 耳针头针
第一节 耳针法
一、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 耳郭与耳穴
三、 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四、 操作方法
五、 适应范围
六、 注意事项
第二节 头针法
一、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 头皮刺激线的定位和主治
三、 操作方法
四、 适应范围
五、 注意事项
第九章 其他针法
第一节 三棱针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二节 皮肤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内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四节 火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五节 芒针刺法
一、 针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六节 电针剌法
一、 电针仪器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七节 穴位注射法
一、 针具和常用药物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八节 穴位激光照射法
一、 激光器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九节 穴位贴敷法
一、 原理和特点
二、 操作方法
三、 适应范围
四、 注意事项
第十节 穴位埋线法
一、 器具
二、 操作方法
三、 注意事项
四、 术后反应
第十一节 声电针
一、 原理和特点
二、 适应范围
三、 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微波针灸法
一、 原理和特点
二、 操作方法
二、 适应范围
三、 注意事项
下篇 针灸治疗
第十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眩晕(附:高血压)
第三节 头痛(附:三叉神经痛)
第四节 面瘫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胁痛
第七节 痹证
第八节 痿证(附:小儿麻痹后遗症)
第九节 痫证
第十节 癫狂
第十一节 不寐
第十二节 癔病
第十三节 心悸
第十四节 感冒
第十五节 咳嗽
第十六节 哮喘
第十七节 肺痨
第十八节 疟疾
第十九节 呕吐
第二十节 胃痛
第二十一节 腹痛
第二十二节 黄疸
第二十三节 泄泻
第二十四节 痢疾
第二十五节 便秘
第二十六节 脱肛
第二十七节 癃闭
第二十八节 水肿
第二十九节 遗精
第十一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不调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经闭
第四节 崩漏
第五节 带下病
第六节 胎位不正
第七节 滞产
第八节 乳少
第九节 阴挺
第十二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遗尿
第二节 急惊风
第三节 疳积
第四节 小儿脑性瘫痪
第十三章 皮肤、外科病证
第一节 风疹
第二节 疔疮
第三节 痄腮
第四节 乳痈
第五节 乳癖
第六节 肠痈
第七节 痔疮
第八节 疝气
第九节 扭伤(附:落枕)
第十节 肘劳
第十一节 腱鞘囊肿
第十二节 丹毒
第十三节 蛇丹
第十四节 扁平疣
第十五节 神经性皮炎
第十六节 痤疮
第十七节 斑秃
第十四章 五官科病证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麦粒肿
第三节 近视
第四节 耳鸣、耳聋
第五节 鼻渊
第六节 牙痛
第七节 咽喉肿痛
第八节 口疮
第十五章 急证
第一节 晕厥
第二节 虚脱
第三节 高热
第四节 抽搐
第五节 急性疼痛
第十六章 其他
第一节 肥胖症
第二节 戒烟
第三节 美容
第四节 延缓衰老
第五节 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
第十七章 针刺麻醉
一、 针麻的特点
二、 针麻的方法
三、 针麻的辅助用药
四、 针麻的适应证及常用处方
五、 针麻的注意事项
附录 文献摘录
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 《灵枢·小针解》
三、 《灵枢·本输》
四、 《灵枢·官针》
五、 《素问·缪刺论篇》
六、 标幽赋
七、 百症赋
八、 玉龙歌
九、 肘后歌
十、 通玄指要赋
十一、 金针赋
十二、 四总穴歌
十三、 行针指要歌
十四、 禁针穴歌
十五、 禁灸穴歌
十六、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十七、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
针灸学临床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