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故事

副标题:无

作   者:余章瑞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20004213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藏书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说,老子当过周“守藏室史”的官,注:“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汉代官方藏书很盛,《汉书》说,汉兴,改秦之政,大收编籍,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于私家藏书,公认最早的是孔子,他设帐授徒,必定集藏不少文献。墨子也是一位,他南游卫地,“载书甚多”。自汉而后,私家藏书代不乏人,只是唐以前成书不易,藏书家少些,宋元以后就多了。 作者自述: 古人认为,藏书为士人生平第一要事:藏书是通读之资,学问之本。清人孙庆增说:“购求书籍是最难事,亦最美事、最韵事、最乐事。”这是经验之谈,古往今来,一代代藏书家都在干这件很难也很有味道的事。 不少藏书家见古籍则破产以收,获异书则焚香肃拜。明人郎瑛一遇好书就尽力购求,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以致藏书日富、学问日深,而家境日贫。清人马思赞知查姓人家有宋版《陆状元通鉴》,多次求购未成。后查家安葬亲人,选定的吉地正是马家田土,马思赞闻讯大喜,即以良田10亩换取该书一部。明人王文禄,家中失火,他大叫:“但力救书者赏,他不必也。”明人杨循吉爱书入骨髓,作诗云:“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明人杨士奇,少孤贫,想买一部《史略》,要价百余钱,买不起,他母亲就把一只老母鸡让他换了书;后杨士奇以史才被荐入翰林院,任编纂,擢礼部侍郎。人们称赞说:“有此母,安得不生此子。”宋代权臣秦桧之子秦,仗势欲夺王廉清家中书,说只要把书献给他,便可得做高官。王廉清号泣拒之,说“愿守书以死,不愿官也。”秦不能夺其志,只好作罢。 一些故事讲了藏书家们求书之不易及巧遇。钱谦益家藏宋版《汉书》乃绛云楼火后幸存,极宝爱,惜缺二卷,是个残本。他四处求购未成。一书商日暮泊舟乌镇,上岸买面做晚餐,店主从旧筐中取书撕页包面,一看竟是宋版《汉书》。书商立即购得,连夜撑船送到常熟钱宅,牧斋家藏,遂成完璧。郁礼购得厉征君樊榭山房书,其中《辽史拾遗》手稿缺50页,百计寻求未得。一日在青云街见一僧负两簏字纸,便请僧停步翻检,竟是樊榭山房旧物,便全部买下。闭门整理两个月,所缺50页手稿全部补齐。此书日后得由汪氏振绮堂雕板印行,郁礼功不可没。 古人藏书是为了读,“藏书而不知读,犹弗藏也”(洪亮吉)。明人徐氩厥5万卷,终日伏案读之,云:“余谓人生之乐,莫过读书。得一僻句,识一奇字,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陈继儒酷好读书,尝云:“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古人常抄书以读,藏书中多手抄书。苏轼抄两《汉书》既成,自谓“贫儿骤富”。叶廷脸:尬蘖尽抄所借书,只是做了几十个大本子,择其可用者抄之,并称其抄本为《海录》。 我从小到老一直爱书,想拥有很多书,只是少时苦于无书,中年苦于无力,未能如愿。但求书之心未泯,尤其是读了一些关于藏书的书之后,更是歆羡不已,心向往之。为了寄托、排遣这种心情,我把历代藏书家爱书求书抄书读书的故事搜罗起来,编写成《藏书故事》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希望能引起年轻读者藏书的兴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7月30日第七版)

目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藏书故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