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ity moment:communication legac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副标题:无

作   者:杜骏飞,周海燕,袁光锋等著

分类号:

ISBN:978730806711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交叉性使它与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播学研究,注定要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于是,翔实地搜集既有事实,完整而深入地探析材料与主题,以个案研究来探讨事物与事件的机理,就成为我们做具有创新性、探索性、有效性的研究的重要选择。 本书是“重大媒介案例研究文库”之一,全书共分6个单元,主要对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新闻从业者:专业主义考量”“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对中国内地主流报纸的内容分析”“声音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广播议程分析”“国际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全景扫描””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导论
   导论一 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
   导论二 汶川地震的新闻学启示录
   导论三 新闻权力的起与止——汶川地震灾难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
  第一单元 传者分析
   研究一 从汶川地震看政府、媒介和受众:互动和平衡
   研究二 新闻从业者:专业主义考量
   研究三 记者:伦理学反思
   研究四 网络公民新闻的实践及反思
  第二单元 内容分析
   研究一 “政府形象”的新闻建构
   研究二 企业形象的传播学分析
   研究三 非政府组织形象的媒体呈现
   研究四 公众人物形象的多个案观察
   研究五 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对中国内地主流报纸的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 媒介分析
   研究一 极限条件下的媒介竞争法则
   研究二 深度与理性:报纸的独特表现
   研究三 声音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广播议程分析
   研究四 记录汶川:电视媒体的核心地位
   研究五 新兴的主流:解读地震中的网络媒体
   研究六 被释放的传播力: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第四单元 受众与效果分析
   研究一 网络良民与网络暴民:网络参与者的群体呈现
   研究二 媒介素养的多维审视
   研究三 汶川地震中的社会行动力研究
  第五单元 传播环境与传播控制分析
   研究一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开及其动力机制
   研究二 汶川地震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研究三 国际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全景扫描”
  第六单元 专题研究
   专题一 传播秩序的反思
   专题二 公民社会的阐释
   专题三 政治粉丝与公民文化:汶川地震中政治粉丝现象研究
   专题四 媒体中的知识分子话语——以《南方周末》和《FT中文网》为例
  余论 关于汶川地震与中国社会进步的若干思考
  附录 汶川地震大事记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Publicity moment:communication legac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