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分三篇,上篇为心理学思想史;中篇为心理学流派;下篇为心理学新发展。包括近代欧洲的心理学思想、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行为主义的演变、精神分析的演变、女性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内容。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史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观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
第四节 通史“通”在何处?
上篇 心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一、 人贵论
二、 形神论
三、 心物论
四、 性习论
五、 知虑论
六、 情欲论
七、 志意论
八、 知行论
九、 智能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实验心理学的萌芽
一、 中国古代“脑髓说”的生理心理思想与物理心理思想
二、 中国古代的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验的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几位最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家
一、 孔子
二、 荀子
三、 王充
四、 朱熹
五、 王廷相
六、 王夫之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米利都学派的心理学思想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
三、 爱非斯学派的心理学思想
四、 爱利亚学派的心理学思想
五、 元素论者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繁荣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苏格拉底
二、 柏拉图
三、 亚里士多德
第三节 古希腊罗马后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怀疑学派
二、 伊壁鸠鲁学派
三、 斯多噶学派
四、 新柏拉图学派
五、 希波克利特和加伦医学中的气质学说
第三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基督教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一、 奥古斯丁
二、 阿奎那
第二节 基督教哲学的解体——唯名论中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
二、 自然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近代欧洲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 经验主义的兴起
二、 理性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经验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笛卡尔
二、 霍布斯
三、 洛克
四、 贝克莱
五、 休谟
六、 拉·美特利
七、 爱尔维修
八、 霍尔巴赫
第三节 理性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莱布尼兹
二、 康德
三、 赫尔巴特
四、 洛采
第四节 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建立
一、 哈特莱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二、 布朗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三、 詹姆斯·穆勒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四、 约翰·穆勒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五、 培因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中篇 心理学流派
第五章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科学背景
二、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冯特与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一、 冯特的生平与著述
二、 冯特的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
三、 冯特的心理科学观
四、 冯特论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五、 对冯特的评价
第三节 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
一、 艾宾浩斯
二、 格奥尔格·缪勒
三、 布伦塔诺
四、 斯顿夫
第四节 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 西方心理学思想初步传播
二、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者
第六章 构造心理学
第一节 构造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 哲学背景
二、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铁钦纳的生平
第三节 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心理学的对象
二、 心理学的性质
三、 心理学的方法
四、 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结论
第四节 铁钦纳对布伦塔诺的评论
第五节 对构造心理学的评价
一、 构造心理学的影响及其衰落
二、 构造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第七章 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进化论的兴起
一、 进化论思想的萌芽
二、 拉马克的浪漫主义进化论思想
三、 斯宾塞的联想主义进化论思想
第二节 达尔文有关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一、 历史背景
二、 达尔文生平
三、 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四、 达尔文进化论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 高尔顿关于智力问题的研究
一、 高尔顿生平
二、 高尔顿的心理学研究
三、 评价
第四节 比纳的智力量表
一、 比纳生平
二、 比纳的智力研究
三、 评价
第八章 美国的机能心理学
第一节 美国心理学的兴起
一、 美国机能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 美国心理学的先驱
第二节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一、 詹姆斯生平
二、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
三、 对詹姆斯及其实用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第三节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心理学
一、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二、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心理学
一、 哥伦比亚学派的一般特征
二、 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五节 对机能心理学的评价
第九章 行为主义
第一节 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哲学背景
三、 自然科学背景
四、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华生的生平
第三节 华生的行为主义
一、 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 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一、 霍尔特
二、 魏斯
三、 亨特
四、 拉什利
五、 郭任远
第五节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一、 主要贡献
二、 局限性
第十章 行为主义的演变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困境与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一、 行为主义的困境
二、 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一、 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
二、 中介变量
三、 符号学习理论
四、 简要评价
第三节 赫尔的假设—演绎体系
一、 假设—演绎体系
二、 行为原理
三、 简要评价
第四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一、 对行为的操作主义分析
二、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三、 操作强化原理的推广与应用
四、 简要评价
第五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一、 三元交互决定论
二、 观察学习理论
三、 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 简要评价
第十一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 整体观的思想传统
二、 社会历史背景
三、 哲学理论背景
四、 科学背景
五、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一、 韦特海默的知觉实验
二、 对格式塔现象的心理学理解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韦特海默
二、 苛勒
三、 考夫卡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 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
四、 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原则
五、 学习理论与研究
第五节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
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二、 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
第十二章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第一节 勒温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第二节 拓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一、 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
二、 心理生活空间与矢量效应
三、 记忆效应与替代实验
第三节 拓扑心理学在社会心理领域的应用
一、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及其发展
二、 团体内聚力
三、 团体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对拓扑心理学的评价
一、 勒温对心理学的贡献
二、 勒温心理学的局限性
第十三章 皮亚杰学派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皮亚杰理论的哲学渊源
二、 皮亚杰理论的科学背景
三、 皮亚杰理论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的联系
第二节 皮亚杰的生平
第三节 皮亚杰的理论
一、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二、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第四节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一、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
二、 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
第五节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
一、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
二、 智力发展的新皮亚杰学派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思想文化背景
三、 心理病理学背景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生平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
一、 本能
二、 潜意识
三、 本我、自我和超我
四、 心理性欲发展的阶段
五、 集体心理学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价
第十五章 精神分析的演变
第一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一、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二、 霍妮的神经症文化决定论
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一、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
二、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三、 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理论
一、 克莱因对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其他的对象关系理论家
第十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哲学背景
三、 科学背景
四、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 研究对象: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
二、 研究方法
三、 人性观
第四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 马斯洛传略
二、 需要层次论
三、 自我实现论
四、 高峰体验论
五、 评价
第五节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 罗杰斯传略
二、 人格观
三、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
四、 评价
第六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一、 罗洛·梅传略
二、 人的存在分析
三、 存在人格观
四、 评价
第七节 超个人心理学
一、 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
二、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三、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困境
第十七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哲学背景
二、 心理学背景
三、 相关学科背景
第二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三、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 关于感知觉的研究
二、 关于表象的研究
三、 有关记忆的研究
四、 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
第四节 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一、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二、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第十八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哲学背景
二、 心理学背景
三、 相关学科背景
第二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联结主义的基本含义
二、 联结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分析
四、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的训练
五、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 感知觉
二、 学习和记忆
三、 语言
第四节 对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一、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二、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局限性
三、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第十九章 苏俄心理学
第一节 苏俄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心理学
二、 苏联前期的心理学
三、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苏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十月革命前俄国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向传统心理学开战的早期著名心理学家
三、 维果茨基学派及其主要成员
四、 鲁宾斯坦学派
五、 人学学派
六、 定势学派奠基人——乌兹纳捷
七、 当代俄罗斯的其他著名心理学家
第三节 苏俄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
一、 俄罗斯心理学的概况
二、 俄罗斯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中心
下篇 心理学新发展
第二十章 认知神经科学
第一节 认知神经科学产生的条件
一、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与困惑
二、 神经科学方兴未艾
三、 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第二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分支
一、 认知神经心理学
二、 认知心理生理学
三、 认知生理心理学
四、 认知神经生物学
五、 计算神经科学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发展
一、 经典理论的基石作用
二、 当代理论发展
第四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 事件相关电位和高分辨脑电成像技术
二、 脑磁图(MEG)
三、 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
四、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五、 方法学问题
第五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现状与意义
一、 热点研究领域
二、 认知神经科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一章 进化心理学
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 进化论的理论基石
二、 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过去式”的思维方式
二、 对现代心理起源观的反思
三、 关于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第三节 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 关于认知心理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人格心理问题的研究
四、 关于发展心理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对进化心理学的评价
第二十二章 生态心理学
第一节 生态心理学的背景分析
一、 哲学背景
二、 科学背景
三、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生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
二、 心理学方法论的修正和更新
第三节 生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 行为背景理论
二、 直接知觉理论
三、 多元系统理论
四、 自我层次理论
第四节 对生态心理学的评价与展望
一、 生态心理学的贡献
二、 生态心理学的局限与未来
第二十三章 文化心理学
第一节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背景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背景
三、 社会历史基础
第二节 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一、 初步构建期
二、 潜伏期
三、 萌发期
四、 形成期
五、 发展成熟期
第三节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 有关学者对文化心理学的界定
二、 从研究对象或内容上对文化心理学的界定
三、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思路或方法论的文化心理学
四、 文化心理学的不同理论取向
第四节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 生态语境观
二、 多元文化观与文化相对论
三、 文化意义观
四、 建构观
第五节 对文化心理学的评价
一、 文化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二、 文化心理学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十四章 女性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文化背景
二、 哲学背景
三、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取向
一、 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
二、 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
三、 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 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一、 主要贡献
二、 困境与局限性
第二十五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一、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学科内部原因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纲领与内容体系
一、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纲领
二、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一、 自我理论
二、 话语理论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意义与问题
一、 反思与批判的价值
二、 对后现代心理学元理论的建构
三、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问题
第二十六章 积极心理学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一、 社会背景
二、 心理学渊源
三、 哲学基础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 挑战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
二、 实现心理学研究价值的重新回归
三、 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和人所具有的积极品质
四、 对个体或社会所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
第三节 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 积极意义
二、 存在的问题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绪论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史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观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
第四节 通史“通”在何处?
上篇 心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一、 人贵论
二、 形神论
三、 心物论
四、 性习论
五、 知虑论
六、 情欲论
七、 志意论
八、 知行论
九、 智能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实验心理学的萌芽
一、 中国古代“脑髓说”的生理心理思想与物理心理思想
二、 中国古代的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验的思想
第三节 中国古代几位最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家
一、 孔子
二、 荀子
三、 王充
四、 朱熹
五、 王廷相
六、 王夫之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米利都学派的心理学思想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
三、 爱非斯学派的心理学思想
四、 爱利亚学派的心理学思想
五、 元素论者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繁荣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苏格拉底
二、 柏拉图
三、 亚里士多德
第三节 古希腊罗马后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怀疑学派
二、 伊壁鸠鲁学派
三、 斯多噶学派
四、 新柏拉图学派
五、 希波克利特和加伦医学中的气质学说
第三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基督教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一、 奥古斯丁
二、 阿奎那
第二节 基督教哲学的解体——唯名论中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 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
二、 自然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近代欧洲的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 经验主义的兴起
二、 理性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经验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笛卡尔
二、 霍布斯
三、 洛克
四、 贝克莱
五、 休谟
六、 拉·美特利
七、 爱尔维修
八、 霍尔巴赫
第三节 理性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莱布尼兹
二、 康德
三、 赫尔巴特
四、 洛采
第四节 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建立
一、 哈特莱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二、 布朗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三、 詹姆斯·穆勒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四、 约翰·穆勒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五、 培因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
中篇 心理学流派
第五章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科学背景
二、 实验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冯特与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一、 冯特的生平与著述
二、 冯特的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
三、 冯特的心理科学观
四、 冯特论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五、 对冯特的评价
第三节 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
一、 艾宾浩斯
二、 格奥尔格·缪勒
三、 布伦塔诺
四、 斯顿夫
第四节 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 西方心理学思想初步传播
二、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者
第六章 构造心理学
第一节 构造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 哲学背景
二、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铁钦纳的生平
第三节 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心理学的对象
二、 心理学的性质
三、 心理学的方法
四、 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结论
第四节 铁钦纳对布伦塔诺的评论
第五节 对构造心理学的评价
一、 构造心理学的影响及其衰落
二、 构造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第七章 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进化论的兴起
一、 进化论思想的萌芽
二、 拉马克的浪漫主义进化论思想
三、 斯宾塞的联想主义进化论思想
第二节 达尔文有关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一、 历史背景
二、 达尔文生平
三、 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四、 达尔文进化论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 高尔顿关于智力问题的研究
一、 高尔顿生平
二、 高尔顿的心理学研究
三、 评价
第四节 比纳的智力量表
一、 比纳生平
二、 比纳的智力研究
三、 评价
第八章 美国的机能心理学
第一节 美国心理学的兴起
一、 美国机能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 美国心理学的先驱
第二节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一、 詹姆斯生平
二、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
三、 对詹姆斯及其实用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第三节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心理学
一、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
二、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心理学
一、 哥伦比亚学派的一般特征
二、 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五节 对机能心理学的评价
第九章 行为主义
第一节 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哲学背景
三、 自然科学背景
四、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华生的生平
第三节 华生的行为主义
一、 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 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一、 霍尔特
二、 魏斯
三、 亨特
四、 拉什利
五、 郭任远
第五节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一、 主要贡献
二、 局限性
第十章 行为主义的演变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困境与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一、 行为主义的困境
二、 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一、 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
二、 中介变量
三、 符号学习理论
四、 简要评价
第三节 赫尔的假设—演绎体系
一、 假设—演绎体系
二、 行为原理
三、 简要评价
第四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一、 对行为的操作主义分析
二、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三、 操作强化原理的推广与应用
四、 简要评价
第五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一、 三元交互决定论
二、 观察学习理论
三、 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 简要评价
第十一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 整体观的思想传统
二、 社会历史背景
三、 哲学理论背景
四、 科学背景
五、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一、 韦特海默的知觉实验
二、 对格式塔现象的心理学理解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韦特海默
二、 苛勒
三、 考夫卡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 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
四、 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原则
五、 学习理论与研究
第五节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
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二、 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
第十二章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第一节 勒温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第二节 拓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一、 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
二、 心理生活空间与矢量效应
三、 记忆效应与替代实验
第三节 拓扑心理学在社会心理领域的应用
一、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及其发展
二、 团体内聚力
三、 团体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对拓扑心理学的评价
一、 勒温对心理学的贡献
二、 勒温心理学的局限性
第十三章 皮亚杰学派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皮亚杰理论的哲学渊源
二、 皮亚杰理论的科学背景
三、 皮亚杰理论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的联系
第二节 皮亚杰的生平
第三节 皮亚杰的理论
一、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二、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第四节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一、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
二、 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
第五节 皮亚杰学派的发展
一、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
二、 智力发展的新皮亚杰学派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思想文化背景
三、 心理病理学背景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生平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
一、 本能
二、 潜意识
三、 本我、自我和超我
四、 心理性欲发展的阶段
五、 集体心理学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价
第十五章 精神分析的演变
第一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一、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二、 霍妮的神经症文化决定论
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一、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
二、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三、 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理论
一、 克莱因对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其他的对象关系理论家
第十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背景
二、 哲学背景
三、 科学背景
四、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 研究对象: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
二、 研究方法
三、 人性观
第四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 马斯洛传略
二、 需要层次论
三、 自我实现论
四、 高峰体验论
五、 评价
第五节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 罗杰斯传略
二、 人格观
三、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
四、 评价
第六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一、 罗洛·梅传略
二、 人的存在分析
三、 存在人格观
四、 评价
第七节 超个人心理学
一、 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
二、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三、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困境
第十七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哲学背景
二、 心理学背景
三、 相关学科背景
第二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三、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 关于感知觉的研究
二、 关于表象的研究
三、 有关记忆的研究
四、 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
第四节 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一、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二、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局限
第十八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哲学背景
二、 心理学背景
三、 相关学科背景
第二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联结主义的基本含义
二、 联结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分析
四、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的训练
五、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 感知觉
二、 学习和记忆
三、 语言
第四节 对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一、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二、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局限性
三、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第十九章 苏俄心理学
第一节 苏俄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心理学
二、 苏联前期的心理学
三、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苏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 十月革命前俄国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向传统心理学开战的早期著名心理学家
三、 维果茨基学派及其主要成员
四、 鲁宾斯坦学派
五、 人学学派
六、 定势学派奠基人——乌兹纳捷
七、 当代俄罗斯的其他著名心理学家
第三节 苏俄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
一、 俄罗斯心理学的概况
二、 俄罗斯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中心
下篇 心理学新发展
第二十章 认知神经科学
第一节 认知神经科学产生的条件
一、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与困惑
二、 神经科学方兴未艾
三、 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第二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分支
一、 认知神经心理学
二、 认知心理生理学
三、 认知生理心理学
四、 认知神经生物学
五、 计算神经科学
第三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发展
一、 经典理论的基石作用
二、 当代理论发展
第四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 事件相关电位和高分辨脑电成像技术
二、 脑磁图(MEG)
三、 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
四、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五、 方法学问题
第五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现状与意义
一、 热点研究领域
二、 认知神经科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十一章 进化心理学
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 进化论的理论基石
二、 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过去式”的思维方式
二、 对现代心理起源观的反思
三、 关于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第三节 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一、 关于认知心理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人格心理问题的研究
四、 关于发展心理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对进化心理学的评价
第二十二章 生态心理学
第一节 生态心理学的背景分析
一、 哲学背景
二、 科学背景
三、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生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
二、 心理学方法论的修正和更新
第三节 生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 行为背景理论
二、 直接知觉理论
三、 多元系统理论
四、 自我层次理论
第四节 对生态心理学的评价与展望
一、 生态心理学的贡献
二、 生态心理学的局限与未来
第二十三章 文化心理学
第一节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背景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背景
三、 社会历史基础
第二节 文化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一、 初步构建期
二、 潜伏期
三、 萌发期
四、 形成期
五、 发展成熟期
第三节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 有关学者对文化心理学的界定
二、 从研究对象或内容上对文化心理学的界定
三、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思路或方法论的文化心理学
四、 文化心理学的不同理论取向
第四节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 生态语境观
二、 多元文化观与文化相对论
三、 文化意义观
四、 建构观
第五节 对文化心理学的评价
一、 文化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二、 文化心理学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十四章 女性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 社会文化背景
二、 哲学背景
三、 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取向
一、 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
二、 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
三、 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 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一、 主要贡献
二、 困境与局限性
第二十五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一、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产生的学科内部原因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纲领与内容体系
一、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纲领
二、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一、 自我理论
二、 话语理论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意义与问题
一、 反思与批判的价值
二、 对后现代心理学元理论的建构
三、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问题
第二十六章 积极心理学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一、 社会背景
二、 心理学渊源
三、 哲学基础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 挑战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
二、 实现心理学研究价值的重新回归
三、 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和人所具有的积极品质
四、 对个体或社会所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
第三节 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 积极意义
二、 存在的问题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心理学通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