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针对外国研究生学习普通语言学理论而编写的教材,定位介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水平。作者多年承担外国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书中大量多元化的语料来自留学生的课堂讨论,对留学生提高语言学理论素养、增强语言实践能力多有裨益。本书从语言学概述、语音、语法、语义、语言结构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明晰,在同类教材中颇具特色,对语言学爱好者学习语言学理论知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目录
*章 综述 1
*节 引言 1
第二节 介词本体研究 15
第三节 介词研究的相关理论 19
第四节 从汉语史角度对介词语法化的研究 35
第五节 汉外介词的对比研究 46
第六节 对外汉语介词习得与教学研究 49
第二章 类型学背景下汉英介词系统的差异 55
*节 引言 55
第二节 英语的介词系统 56
第三节 汉语的介词系统 63
第四节 结语 68
第三章 类型学背景下汉英介词对比及汉语介词教学策略 70
*节 引言 70
第二节 汉英介词对比 70
第三节 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介词学习的难点 77
第四节 汉语介词教学策略 80
第四章 汉语框式结构“在X上/中/里”和英语介词at,on,in的对比研究 85
*节 引言 85
第二节 汉语框式结构“在X上/中/里”的语义认知特点 86
第三节 英语介词at,on,in的语义认知特点 90
第四节 汉语框式结构“在X上/中/里”与英语介词at,on,in的语义对比 92
第五节 基于语料库和调查问卷的考察分析以及教学建议 96
第五章 汉语介词“自”和英语介词from的对比研究 106
*节 引言 106
第二节 “自”与from的语义特征及意象图式 107
第三节 “自”与from的对比分析 113
第四节 “自”与from在二语习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19
第五节 结语 124
第六章 英语背景留学生运用框式介词的偏误调查与分析 125
*节 引言 125
第二节 框式介词与英语介词的对应性 126
第三节 留学生框式介词使用偏误调查与分析 128
第四节 针对英语背景的留学生框式介词的教学策略 145
第七章 认知角度下介词“从”的偏误研究 153
*节 引言 153
第二节 认知角度下介词“从”的意象图式 154
第三节 HSK语料库中介词“从”的偏误调查研究 163
第四节 介词“从”偏误的类型分析与意象图式探因 168
第五节 纠正介词“从”偏误的教学对策 177
第八章 印尼学生介词“在”、“从”的使用和偏误分析 180
*节 引言 180
第二节 汉语和印尼语介词系统差异 181
第三节 印尼学生使用介词“在”、“从”的情况及其偏误调查 182
第四节 预测印尼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在”、“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03
第五节 对印尼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在”、“从”的教学建议 210
第九章 俄语空间前置词与汉语介词对比研究 213
*节 引言 213
第二节 俄语空间前置词概说 214
第三节 汉语和俄语空间关系表述特征的异同对比 218
第四节 汉语介词与俄语前置词特征对比 219
第五节 俄语常用空间前置词类型分析 222
第六节 结语 225
第十章 汉语介词“在”、“从”、“对”与俄语前置词в,из,к对比研究 227
*节 引言 227
第二节 俄语前置词研究概述 228
第三节 汉语介词与俄语前置词的对比 232
第四节 关于俄语表示空间的前置词,, 233
第五节 使用俄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偏误调查 241
参考文献 256
后记 263
【书摘与插画】
*章 综 述
第二节 介词本体研究
由于汉语语法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Morphological change),因而介词就成为汉语的句法成分(Syntactic component)、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甚至语用成分(Pragmatic elements)的重要标志。对汉语介词的研究,自古至今,都是各个阶段的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自马建忠(1898)的《马氏文通》起,汉语学界就开始了对汉语介词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书,《马氏文通》中使用了“介字”来表达与“介词”相对应的概念。《马氏文通》不但明确了其定义——“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也注意到了介词在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还指出了介词和动词的密切关系。《马氏文通》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同样是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中等国文典》(1907), *次使用了“介词”这一术语,其介词研究的*特点不是孤立地就介词本身进行研究,而是上升到了短语(Phrase)层次。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的出版,开启了*扇系统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大门,开始对现代汉语介词进行研究。文中提到“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述说的形容词上去,以表示它们的时间、地点、方法、原因种种关系的。” 同时,分别对“在”、“从”、“对”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陈述。例如:“在,时地介词,介所在。表一定范围之内定着的关系。①因为要表示地位或时间的一定范围,故所介的名词之下,常带一个表方位的词,以与介词‘在’相应。②凡表静着的内动词若要用介词‘在’介出‘地位’,或前或后,都可附加;若是表流动、连续的内动词,便不能如此。③‘在’所介的词有时只指明‘动作所关的范围’,并不一定属于时与地。”
吕叔湘(198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介词归于关系词。“在”可做联系方所词的关系词,“在”加方所词,表达动作和方所之间的静止关系,有时也有动的关系;可做联系时间词的关系词;“在”接方所词构成补词也可以表示观点,后接动词或形容词。“从”表示动作和方所之间的关系,方所为动作的出发点,或表示通过某一处所;“从”在连系时间词时,表示事情起于某时。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有“次动词”一类,也属动词,但不做谓语里的主要成分,且后面总要带宾语。“在”、“从”、“对”都是次动词。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指出,介宾短语的功能有四种:在连动式里作为V1(*动词),修饰V2,“在”、“从”、“对”修饰名词;做主语;做补语。
太田辰夫(1996)《中国语历史文法》指出,介词有临时的,也有永久的。例如介词“在”表所在,“从”表起点,“对”表关联。
20世纪50年代前后,语言学界的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词类划分的问题上,介词研究的讨论围绕着介词的取消和建立以及介词的归属问题。吕叔湘、王力、赵元任、高名凯等持取消介词的观点,强调了介词跟动词的渊源关系,认为兼有介词功能的动词不是介词。这个做法忽视了兼类词的存在和介词独特的语法功能。同时,刘世儒、曹伯韩、吕冀平、黎锦熙、张志公等坚持主张仍然保留介词,其中*有影响力的是张志公(1954)的《汉语语法常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出台之后,语法书和教科书基本都肯定了介词的存在。至此,有关介词体系问题或介词词类地位问题才得以明确。《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不但指出了介词与动词的联系,而且说明了动词和介词的本质区别。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对介词的全面描写和深入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在此不能穷尽所有研究成果,只择要介绍有关重要论述。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1999)指出:“介词加名词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的主要用途是修饰名词。”“在”做介词时,跟时间、处所、方位等词组合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和行为的主体。“从”表示起点,常跟“到”、“往”、“向”等配合使用,构成的介词短语指处所来源、时间、范围、发展变化等;还可以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或跟名词组合,表示凭借、根据。“对”指示动作的对象或表示对待。该书以介词短语为主体进行描写,并介绍其分布。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86)将介词称作“受导词”,即引导关系中的受导的一端;认为“汉语的所谓‘介词’实在只是一些半动词或准动词”,不同于西方语言学中所说的介词,“还没有完全失去其原来的意义”,“这实在是由实词变成虚词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成功的东西,我们至多只能称它做‘准介词’”。 例如“在”和“从”表示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对意见或观念的关系,“对”表示空间关系、对人关系和对意见或观念的关系。
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1996) 通过比较介词的核心功能和一般功能,论述了介词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关的分类和划界问题,把介词作为一个系统,探索其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及其语用功能。介词的句法功能:联缀和标示、功能转化、句式标记、管约和标界。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有作定语、句首修饰语和状语、补语。介词的主要语义功能是表示名词类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即作为格标记(Case-marker)表示多种语义格: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时地格(起始格、经由格、位置格、目标格)、根由格、关涉格。例如:“在”——时地格中的位置格;“从”——时地格中的起始格和经由格;“对”——邻体格和关涉格。
傅雨贤、周小兵等《现代汉语介词研究》(1997) 将介词按照意义分为施事介词、受事介词、工具介词、对象内容介词、时间介词、方式依据介词、排除介词、原因目的介词等;又根据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分为四类:主语前当全句的修饰语(在、从、对),谓语前当状语(在、从、对),谓语后当补语(在),主宾语前当定语(对)。书中对“在”、“从”、“对”等常用介词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对它们在各种句子中与相关成分的联系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并将其与意义相近容易相混的介词进行系统考察对比,指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与此同时,把句法研究和语义篇章语用研究结合了起来。如“对”分为“对1”、“对2”、“对3”、“对4”,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目标、对待关系、涉及关系。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2001) 是一本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参考书,不但论述了介词的语法特征和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还对常用介词的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比较了近义介词。“在”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界限;还可以与一些词组成固定结构表达固定含义,如“在……看来”;还可用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时间、处所。“从”表示起点、通过的处所或路线、来源或依据。介词“对”还保留“对待”、“朝”、“向”的意思,也可引进与动作有关的事物或“对”的宾语即动词的受事。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2002) 重点考察介词的三种功能,即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并以句法功能即介引功能为基础,把形式和意义、静态和动态、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构成了对现代汉语介词较为全面的认识,特别是较为全面地对由介词构成的“介词框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