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由十位新锐批评家的十本批评文集构成,每本集子均是每位批评家近些年极为满意的论文的汇编,可以被视为此十位新锐批评家具标志性的文艺批评、文化批评与研究成果的精华性展示。这套文丛以近一二十年来的文艺创作(具体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影视、绘画、海外文学等),文化现象与问题,以及当下文艺批评状况等为探讨对象和研究范围,所谈论与探讨的学术话题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当下文艺及文化批评的各个层面。
张光芒编著的《道德嬗变与文学转型》以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文学史与道德史的互动为命题,通过宏观的理论框架与作家个案分析,对新世纪文学转型与道德嬗变的内在关联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与探讨。
目录
序言 谭五昌
新世纪的文学与道德(代自序)
第一章 当下中国“道德文化”及其现实逻辑
一、引言:文学史与道德史的互动
二、发现一个新的道德逻辑: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一)论题的阐释:从文学中的两个道德现象说起
(二)“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三、命题的回溯:高尚与卑鄙之关系的颠覆
(一)描述:文化转型期的基因突变与新的命题的出现
(二)回溯:从“逻辑Ⅰ”到“逻辑Ⅱ”的过渡轨迹
四、命题的现实逻辑:权力的内化以及权力的被捆绑
(一)道德与权力的纠结
(二)权力运作形式上的程序正义性
(三)权力的隐性化及人们的漠视
(四)权力的同构转换与层层渗透性
(五)权力的被捆绑、被利用和被劫持
(六)“囚徒困境”:“被卑鄙”的重要逻辑机制
五、命题逻辑的文化土壤:“惩罚理论”与“人心向背”
(一)荒诞的“惩罚理论”:道德文化的现实一种
(二)“人心向背”的畸变与道德恐怖主义的风靡
六、命题的心理学根源与人性论基础
第二章 当下中国“人心文化”及其异化畸变
一、我们应该怎样考察这个时代的文化本质
二、当下“人心文化”的深层结构功能
三、“人心文化”的自身谱系及其畸变趋向
四、文化畸变的心理逻辑及其人性根基
五、现状考察四则
(一)我们时代的人性现状
(二)互害社会的文化逻辑
(三)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学
(四)警惕网络人文精神缺失和道德恐怖主义弥漫
第三章 生活是检验文学的重要标准
一、激流之下有暗礁——重审“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思潮
二、反思的力度及其局限——重读《剪辑错了的故事》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自恋主义思潮再反思
(一)从自恋情结到自恋主义
(二)自恋主义创作思潮的三个阶段
……
第四章 道德重构与文学探索
后记
新世纪的文学与道德(代自序)
第一章 当下中国“道德文化”及其现实逻辑
一、引言:文学史与道德史的互动
二、发现一个新的道德逻辑: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一)论题的阐释:从文学中的两个道德现象说起
(二)“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三、命题的回溯:高尚与卑鄙之关系的颠覆
(一)描述:文化转型期的基因突变与新的命题的出现
(二)回溯:从“逻辑Ⅰ”到“逻辑Ⅱ”的过渡轨迹
四、命题的现实逻辑:权力的内化以及权力的被捆绑
(一)道德与权力的纠结
(二)权力运作形式上的程序正义性
(三)权力的隐性化及人们的漠视
(四)权力的同构转换与层层渗透性
(五)权力的被捆绑、被利用和被劫持
(六)“囚徒困境”:“被卑鄙”的重要逻辑机制
五、命题逻辑的文化土壤:“惩罚理论”与“人心向背”
(一)荒诞的“惩罚理论”:道德文化的现实一种
(二)“人心向背”的畸变与道德恐怖主义的风靡
六、命题的心理学根源与人性论基础
第二章 当下中国“人心文化”及其异化畸变
一、我们应该怎样考察这个时代的文化本质
二、当下“人心文化”的深层结构功能
三、“人心文化”的自身谱系及其畸变趋向
四、文化畸变的心理逻辑及其人性根基
五、现状考察四则
(一)我们时代的人性现状
(二)互害社会的文化逻辑
(三)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学
(四)警惕网络人文精神缺失和道德恐怖主义弥漫
第三章 生活是检验文学的重要标准
一、激流之下有暗礁——重审“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思潮
二、反思的力度及其局限——重读《剪辑错了的故事》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自恋主义思潮再反思
(一)从自恋情结到自恋主义
(二)自恋主义创作思潮的三个阶段
……
第四章 道德重构与文学探索
后记
Moral evolution and transition of literature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