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马中红、陈霖编著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系统梳理了青年亚文化 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勾勒了互联网新媒介影响 下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类型版图,在借鉴伯明翰学派青 年亚文化理论解读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时,超越仪式 抵抗、风格、收编与反收编等关键词,将当下中国青 年亚文化的实践纳入到新媒介空间、新技术发展、消 费社会以及社会文化结构中加以考察,揭示了青年亚 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消费社会商 业逻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提出并阐释了青年亚 文化一系列新的文化表征,包括生活方式、新部落、 场景、混杂、娱乐、媒介消费性生产、文化资本等, 强调青年亚文化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参与、激活、修 补以及创造的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
亚文化概念的演进
对CCCS亚文化研究的质疑和批评
后亚文化理论研究关键词
后亚文化研究之后
第二章 从社会学到媒介文化的研究
青年亚文化理论的本土话语形成
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判断
反思与前瞻:对媒介文化研究视角的期待
第三章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
表征和意义的转向:抵抗依旧吗?
空间转向:媒介技术支持下的自由书写
诉求转向:跨文化视域中多元的亚文化
地位转向:何时去边缘化?
第四章 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版图
技术派——黑客、越狱族、极客、掘客
迷一族——Cosplay、御宅族、网游族、养娃族
新部落——同人群、网配圈、字幕组
视觉系——拍客、微视频、恶搞
第五章 新媒介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空间
新媒介技术的亚文化潜能
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空间
“私人音乐杂志”的空间分析
第六章 青年亚文化的新表征
娱乐:青年亚文化的“情感结构”
混杂:多元镜像中的身份辨识
消费:自我想象的再符号化
文化资本:话语权力的获取路径
第七章 青年亚文化生产的文化意义
从对峙到对话
伦理冲击与建构资源
青年亚文化的商业逻辑
第八章 女性亚文化的戏仿与颠覆
空间变迁:从卧室到第三空间
耽美:同人女群体的集体性别幻想
易装:女扮男装的性别游戏
第九章 跨文化视域中的青年亚文化
跨越国界与本土再生
《绯闻少女》:中美迷群的接受与重构
黑客:价值取向的趋同与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
亚文化概念的演进
对CCCS亚文化研究的质疑和批评
后亚文化理论研究关键词
后亚文化研究之后
第二章 从社会学到媒介文化的研究
青年亚文化理论的本土话语形成
前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判断
反思与前瞻:对媒介文化研究视角的期待
第三章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
表征和意义的转向:抵抗依旧吗?
空间转向:媒介技术支持下的自由书写
诉求转向:跨文化视域中多元的亚文化
地位转向:何时去边缘化?
第四章 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版图
技术派——黑客、越狱族、极客、掘客
迷一族——Cosplay、御宅族、网游族、养娃族
新部落——同人群、网配圈、字幕组
视觉系——拍客、微视频、恶搞
第五章 新媒介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空间
新媒介技术的亚文化潜能
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空间
“私人音乐杂志”的空间分析
第六章 青年亚文化的新表征
娱乐:青年亚文化的“情感结构”
混杂:多元镜像中的身份辨识
消费:自我想象的再符号化
文化资本:话语权力的获取路径
第七章 青年亚文化生产的文化意义
从对峙到对话
伦理冲击与建构资源
青年亚文化的商业逻辑
第八章 女性亚文化的戏仿与颠覆
空间变迁:从卧室到第三空间
耽美:同人女群体的集体性别幻想
易装:女扮男装的性别游戏
第九章 跨文化视域中的青年亚文化
跨越国界与本土再生
《绯闻少女》:中美迷群的接受与重构
黑客:价值取向的趋同与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