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1. 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2. 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
3. 生态文明时代的主题
二 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1. 生态哲学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学说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化
2.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4. 生态哲学是人类更自觉地改造自然、更科学地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武器
三 生态哲学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生态哲学是生态学理论的逻辑发展和升华
2. 人类及其文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生态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
3. 生态哲学是对传统的机械世界观反思的直接产物
第二章 生物、人类与环境--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
一 生态哲学的地位
1. 生态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2. 生态哲学与一般应用哲学的区别
二 对生态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 研究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智慧
2. 研究人类同大自然交往的艺术
3. 研究生物圈内生命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 研究生物圈与智慧圈之间辩证关系
5. 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环境塑生物
2. 生物改造环境
四 生物、环境与人类
1. 生物与人类互为环境
2. 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生物界”--生物个体与种群的辩证统一
一 生物以群落活跃于自然界
1. 生物群落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
2. 特殊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群落的表征
3.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二 生物界是个体、种群与环境的统一体
1. 生物的种群是个体的发展
2. 生物个体是种群中的个体
3. 环境对生物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三 人类与生物种群的关系
1.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形成的启动者
2. 人类是生物种群生境的改造者
3.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的毁灭者
四 善待生物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1. 根据生物种群分布的规律来合理调节种群
2. 基本建设要以不破坏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3. 禁止滥捕乱杀,使生物种群得以持续繁衍
4. 保护珍稀濒危生物
5. 纳入法制轨道
第四章 “物竞天择”--自然环境与生物进化
一 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1. 自然选择是生物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
2.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和生物进化的无限性
二 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
1. 生存斗争是由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2. 遗传与适应之间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4.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
三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1. 人类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对立与统一
2.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物进化过程中“斗争”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相生与相克--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排斥
一 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共生
1. 生物在物质上的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
2. 共同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相互吸引和共生的基础
3. 生物个体在空间中的吸引是种群繁衍的需要
二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和制约
1.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
2. 生物间的排斥是生存斗争的表现
3. 生物排斥与吸引的相互渗透和转化
三 相生相克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
1. 刺激感应是生物的本能
2. 信息是沟通生物的桥梁
3. 信息传递是生物相生或相克的依据
四 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对人类的启示
1. 有效地保护生物资源
2. 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
3. 科学地管理生物资源
第六章 “生物圈”--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
一 什么是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的要素
3. 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系统
二 生态系统的层次性
1. 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
2. 认识生态系统层次性的意义
三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1. 绿色植物--地球上生命的支撑者
2.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3. 爱护绿色,就是爱护生命
第七章 “食物链”--生态运动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与消费
1.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2.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
3. 食物链--联结生态系统中产生与消费的桥梁
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 阳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
2. 能量的流动和转换是生态系统的命脉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三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宝库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途径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类型
4. 有毒物质的生物循环及其防治
四 新陈代谢--生物体的自我更新
1.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
2. 新陈代谢是在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中实现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自我更新
第八章 “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态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
一 生态平稳的形成及其意义
1. 什么是生态平稳
2. 生态平稳是生物系统自我调节机能的体现
3. 生态平衡是生物发展的根本条件
二 生态平衡的特点
1. 生态平衡是运动与平衡的活的统一
2.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
3. 生态平衡是一个过程
三 生态平衡的规律
1. 相互依存与制约规律
2. 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
3. 物质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4. 协同进化规律
5. 最大阈限规律
四 人类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 人类是生态平衡的主要破坏者
2. 人口与生态平衡
第九章 “生物钟”--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相互作用
一 生物运动的节律
1. 什么是生物节律
2. 生物节律的表现形式
3. 生物节律是生物运动的时间规律
二 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关系
1. 生物节律是由宇宙节律决定的
2. 生物节律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或选择
3. 生物节律是宇宙节律的一部分
三 认识生物节律的意义
1.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依据
2. 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方法
3.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 生物节律与人类健康
1. 宇宙节律对人类的影响
2. 人体生物节律(生物钟)的一般规律
3. 尊重人体生物钟规律,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第十章 “人类自有回天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大自然的报复
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
1.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
2.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3.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4.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二 警惕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 人类改造自然的两重性
2. 大自然报复人类的历史教训
3.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影响
三 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特点
1. 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2. 当代生态危机的特点
四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1. 遵循生态运动的规律,是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
2. 人类自有回天力
第十一章 “林茂粮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 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集合体
1. 生态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3.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 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
1. 生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生态平衡与经济规律
1. 生态平衡与社会生产必须保证社会消费的规律
2. 生态平衡与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3. 生态平衡与价值规律
四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和道德观
1.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道德观
第十二章 “情景交融”--环境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 环境与人的精神
1. 一定的环境是人的品格、情操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2. 对环境的感觉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
3. 人工环境是打上了人类思想印记的自然
4. 热爱大自然是情趣高雅的表现
二 环境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 环境的德育作用
2. 环境的智育作用
3. 环境的体育作用
4. 环境的美育作用
5. 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三 环境与人类精神生产
1. 人类的精神生产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2. 人类精神生产的工具--文字,最初也是对自然物的临摹
3. 自然环境是人类精神产品的一个重要源泉
第十三章 大自然--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一 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1. 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2. 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
3. 生态人类中心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 自然界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1. 人类与自然是共生的伙伴
2. 人类与自然是互补的朋友
3. 人类与自然是携手并进的战友
三 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斗争
1. 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
2. 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几个方面
3.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应破除的几个误区
第十四章 洁净地球--一种新的全球战略
一 地球意味着生命:一种新的地球观
1. 传统地球观的发展
2. 生态文明时代的地球观
二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的新共识
1.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 地球的资源和容污能力是有限的
3. 努力避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继续恶化
4. 我们只是从后辈那里借用了地球
三 洁净地球:全球的新行动
1. 一系列全球研究计划的实施
2. 国际组织的行动
3. 新的全球战略的形成
四 为人类发展做出新贡献:全球行动与中国
1. 中国在全球生态战略中的地位
2. 《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后记
自序
第一章 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1. 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2. 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
3. 生态文明时代的主题
二 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1. 生态哲学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学说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化
2.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4. 生态哲学是人类更自觉地改造自然、更科学地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武器
三 生态哲学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生态哲学是生态学理论的逻辑发展和升华
2. 人类及其文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生态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
3. 生态哲学是对传统的机械世界观反思的直接产物
第二章 生物、人类与环境--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
一 生态哲学的地位
1. 生态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2. 生态哲学与一般应用哲学的区别
二 对生态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 研究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智慧
2. 研究人类同大自然交往的艺术
3. 研究生物圈内生命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 研究生物圈与智慧圈之间辩证关系
5. 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环境塑生物
2. 生物改造环境
四 生物、环境与人类
1. 生物与人类互为环境
2. 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生物界”--生物个体与种群的辩证统一
一 生物以群落活跃于自然界
1. 生物群落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
2. 特殊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群落的表征
3.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二 生物界是个体、种群与环境的统一体
1. 生物的种群是个体的发展
2. 生物个体是种群中的个体
3. 环境对生物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三 人类与生物种群的关系
1.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形成的启动者
2. 人类是生物种群生境的改造者
3.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的毁灭者
四 善待生物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1. 根据生物种群分布的规律来合理调节种群
2. 基本建设要以不破坏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3. 禁止滥捕乱杀,使生物种群得以持续繁衍
4. 保护珍稀濒危生物
5. 纳入法制轨道
第四章 “物竞天择”--自然环境与生物进化
一 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1. 自然选择是生物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
2.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和生物进化的无限性
二 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
1. 生存斗争是由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2. 遗传与适应之间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4.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
三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1. 人类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对立与统一
2.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物进化过程中“斗争”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相生与相克--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排斥
一 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共生
1. 生物在物质上的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
2. 共同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相互吸引和共生的基础
3. 生物个体在空间中的吸引是种群繁衍的需要
二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和制约
1.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
2. 生物间的排斥是生存斗争的表现
3. 生物排斥与吸引的相互渗透和转化
三 相生相克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
1. 刺激感应是生物的本能
2. 信息是沟通生物的桥梁
3. 信息传递是生物相生或相克的依据
四 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对人类的启示
1. 有效地保护生物资源
2. 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
3. 科学地管理生物资源
第六章 “生物圈”--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
一 什么是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的要素
3. 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系统
二 生态系统的层次性
1. 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
2. 认识生态系统层次性的意义
三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1. 绿色植物--地球上生命的支撑者
2.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3. 爱护绿色,就是爱护生命
第七章 “食物链”--生态运动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与消费
1.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2.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
3. 食物链--联结生态系统中产生与消费的桥梁
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 阳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
2. 能量的流动和转换是生态系统的命脉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三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宝库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途径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类型
4. 有毒物质的生物循环及其防治
四 新陈代谢--生物体的自我更新
1.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
2. 新陈代谢是在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中实现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自我更新
第八章 “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态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
一 生态平稳的形成及其意义
1. 什么是生态平稳
2. 生态平稳是生物系统自我调节机能的体现
3. 生态平衡是生物发展的根本条件
二 生态平衡的特点
1. 生态平衡是运动与平衡的活的统一
2.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
3. 生态平衡是一个过程
三 生态平衡的规律
1. 相互依存与制约规律
2. 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
3. 物质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4. 协同进化规律
5. 最大阈限规律
四 人类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 人类是生态平衡的主要破坏者
2. 人口与生态平衡
第九章 “生物钟”--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相互作用
一 生物运动的节律
1. 什么是生物节律
2. 生物节律的表现形式
3. 生物节律是生物运动的时间规律
二 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关系
1. 生物节律是由宇宙节律决定的
2. 生物节律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或选择
3. 生物节律是宇宙节律的一部分
三 认识生物节律的意义
1.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依据
2. 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方法
3.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 生物节律与人类健康
1. 宇宙节律对人类的影响
2. 人体生物节律(生物钟)的一般规律
3. 尊重人体生物钟规律,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第十章 “人类自有回天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大自然的报复
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
1.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
2.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3.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4.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二 警惕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 人类改造自然的两重性
2. 大自然报复人类的历史教训
3.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影响
三 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特点
1. 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2. 当代生态危机的特点
四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1. 遵循生态运动的规律,是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
2. 人类自有回天力
第十一章 “林茂粮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 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集合体
1. 生态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3.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 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
1. 生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生态平衡与经济规律
1. 生态平衡与社会生产必须保证社会消费的规律
2. 生态平衡与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3. 生态平衡与价值规律
四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和道德观
1.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道德观
第十二章 “情景交融”--环境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 环境与人的精神
1. 一定的环境是人的品格、情操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2. 对环境的感觉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
3. 人工环境是打上了人类思想印记的自然
4. 热爱大自然是情趣高雅的表现
二 环境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 环境的德育作用
2. 环境的智育作用
3. 环境的体育作用
4. 环境的美育作用
5. 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三 环境与人类精神生产
1. 人类的精神生产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2. 人类精神生产的工具--文字,最初也是对自然物的临摹
3. 自然环境是人类精神产品的一个重要源泉
第十三章 大自然--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一 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1. 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2. 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
3. 生态人类中心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 自然界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1. 人类与自然是共生的伙伴
2. 人类与自然是互补的朋友
3. 人类与自然是携手并进的战友
三 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斗争
1. 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
2. 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几个方面
3.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应破除的几个误区
第十四章 洁净地球--一种新的全球战略
一 地球意味着生命:一种新的地球观
1. 传统地球观的发展
2. 生态文明时代的地球观
二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的新共识
1.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 地球的资源和容污能力是有限的
3. 努力避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继续恶化
4. 我们只是从后辈那里借用了地球
三 洁净地球:全球的新行动
1. 一系列全球研究计划的实施
2. 国际组织的行动
3. 新的全球战略的形成
四 为人类发展做出新贡献:全球行动与中国
1. 中国在全球生态战略中的地位
2. 《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后记
第一章 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1. 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2. 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
3. 生态文明时代的主题
二 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1. 生态哲学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学说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化
2.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4. 生态哲学是人类更自觉地改造自然、更科学地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武器
三 生态哲学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生态哲学是生态学理论的逻辑发展和升华
2. 人类及其文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生态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
3. 生态哲学是对传统的机械世界观反思的直接产物
第二章 生物、人类与环境--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
一 生态哲学的地位
1. 生态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2. 生态哲学与一般应用哲学的区别
二 对生态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 研究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智慧
2. 研究人类同大自然交往的艺术
3. 研究生物圈内生命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 研究生物圈与智慧圈之间辩证关系
5. 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环境塑生物
2. 生物改造环境
四 生物、环境与人类
1. 生物与人类互为环境
2. 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生物界”--生物个体与种群的辩证统一
一 生物以群落活跃于自然界
1. 生物群落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
2. 特殊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群落的表征
3.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二 生物界是个体、种群与环境的统一体
1. 生物的种群是个体的发展
2. 生物个体是种群中的个体
3. 环境对生物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三 人类与生物种群的关系
1.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形成的启动者
2. 人类是生物种群生境的改造者
3.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的毁灭者
四 善待生物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1. 根据生物种群分布的规律来合理调节种群
2. 基本建设要以不破坏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3. 禁止滥捕乱杀,使生物种群得以持续繁衍
4. 保护珍稀濒危生物
5. 纳入法制轨道
第四章 “物竞天择”--自然环境与生物进化
一 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1. 自然选择是生物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
2.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和生物进化的无限性
二 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
1. 生存斗争是由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2. 遗传与适应之间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4.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
三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1. 人类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对立与统一
2.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物进化过程中“斗争”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相生与相克--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排斥
一 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共生
1. 生物在物质上的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
2. 共同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相互吸引和共生的基础
3. 生物个体在空间中的吸引是种群繁衍的需要
二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和制约
1.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
2. 生物间的排斥是生存斗争的表现
3. 生物排斥与吸引的相互渗透和转化
三 相生相克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
1. 刺激感应是生物的本能
2. 信息是沟通生物的桥梁
3. 信息传递是生物相生或相克的依据
四 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对人类的启示
1. 有效地保护生物资源
2. 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
3. 科学地管理生物资源
第六章 “生物圈”--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
一 什么是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的要素
3. 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系统
二 生态系统的层次性
1. 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
2. 认识生态系统层次性的意义
三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1. 绿色植物--地球上生命的支撑者
2.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3. 爱护绿色,就是爱护生命
第七章 “食物链”--生态运动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与消费
1.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2.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
3. 食物链--联结生态系统中产生与消费的桥梁
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 阳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
2. 能量的流动和转换是生态系统的命脉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三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宝库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途径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类型
4. 有毒物质的生物循环及其防治
四 新陈代谢--生物体的自我更新
1.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
2. 新陈代谢是在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中实现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自我更新
第八章 “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态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
一 生态平稳的形成及其意义
1. 什么是生态平稳
2. 生态平稳是生物系统自我调节机能的体现
3. 生态平衡是生物发展的根本条件
二 生态平衡的特点
1. 生态平衡是运动与平衡的活的统一
2.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
3. 生态平衡是一个过程
三 生态平衡的规律
1. 相互依存与制约规律
2. 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
3. 物质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4. 协同进化规律
5. 最大阈限规律
四 人类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 人类是生态平衡的主要破坏者
2. 人口与生态平衡
第九章 “生物钟”--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相互作用
一 生物运动的节律
1. 什么是生物节律
2. 生物节律的表现形式
3. 生物节律是生物运动的时间规律
二 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关系
1. 生物节律是由宇宙节律决定的
2. 生物节律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或选择
3. 生物节律是宇宙节律的一部分
三 认识生物节律的意义
1.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依据
2. 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方法
3.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 生物节律与人类健康
1. 宇宙节律对人类的影响
2. 人体生物节律(生物钟)的一般规律
3. 尊重人体生物钟规律,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第十章 “人类自有回天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大自然的报复
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
1.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
2.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3.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4.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二 警惕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 人类改造自然的两重性
2. 大自然报复人类的历史教训
3.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影响
三 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特点
1. 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2. 当代生态危机的特点
四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1. 遵循生态运动的规律,是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
2. 人类自有回天力
第十一章 “林茂粮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 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集合体
1. 生态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3.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 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
1. 生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生态平衡与经济规律
1. 生态平衡与社会生产必须保证社会消费的规律
2. 生态平衡与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3. 生态平衡与价值规律
四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和道德观
1.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道德观
第十二章 “情景交融”--环境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 环境与人的精神
1. 一定的环境是人的品格、情操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2. 对环境的感觉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
3. 人工环境是打上了人类思想印记的自然
4. 热爱大自然是情趣高雅的表现
二 环境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 环境的德育作用
2. 环境的智育作用
3. 环境的体育作用
4. 环境的美育作用
5. 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三 环境与人类精神生产
1. 人类的精神生产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2. 人类精神生产的工具--文字,最初也是对自然物的临摹
3. 自然环境是人类精神产品的一个重要源泉
第十三章 大自然--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一 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1. 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2. 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
3. 生态人类中心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 自然界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1. 人类与自然是共生的伙伴
2. 人类与自然是互补的朋友
3. 人类与自然是携手并进的战友
三 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斗争
1. 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
2. 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几个方面
3.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应破除的几个误区
第十四章 洁净地球--一种新的全球战略
一 地球意味着生命:一种新的地球观
1. 传统地球观的发展
2. 生态文明时代的地球观
二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的新共识
1.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 地球的资源和容污能力是有限的
3. 努力避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继续恶化
4. 我们只是从后辈那里借用了地球
三 洁净地球:全球的新行动
1. 一系列全球研究计划的实施
2. 国际组织的行动
3. 新的全球战略的形成
四 为人类发展做出新贡献:全球行动与中国
1. 中国在全球生态战略中的地位
2. 《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后记
自序
第一章 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1. 工业文明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2. 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
3. 生态文明时代的主题
二 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观
1. 生态哲学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学说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化
2.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4. 生态哲学是人类更自觉地改造自然、更科学地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武器
三 生态哲学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生态哲学是生态学理论的逻辑发展和升华
2. 人类及其文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生态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
3. 生态哲学是对传统的机械世界观反思的直接产物
第二章 生物、人类与环境--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
一 生态哲学的地位
1. 生态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2. 生态哲学与一般应用哲学的区别
二 对生态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 研究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智慧
2. 研究人类同大自然交往的艺术
3. 研究生物圈内生命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 研究生物圈与智慧圈之间辩证关系
5. 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环境塑生物
2. 生物改造环境
四 生物、环境与人类
1. 生物与人类互为环境
2. 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生物界”--生物个体与种群的辩证统一
一 生物以群落活跃于自然界
1. 生物群落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
2. 特殊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群落的表征
3.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二 生物界是个体、种群与环境的统一体
1. 生物的种群是个体的发展
2. 生物个体是种群中的个体
3. 环境对生物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三 人类与生物种群的关系
1.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形成的启动者
2. 人类是生物种群生境的改造者
3. 人类是许多生物种群的毁灭者
四 善待生物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1. 根据生物种群分布的规律来合理调节种群
2. 基本建设要以不破坏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3. 禁止滥捕乱杀,使生物种群得以持续繁衍
4. 保护珍稀濒危生物
5. 纳入法制轨道
第四章 “物竞天择”--自然环境与生物进化
一 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1. 自然选择是生物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
2.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和生物进化的无限性
二 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
1. 生存斗争是由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2. 遗传与适应之间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4.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
三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1. 人类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对立与统一
2. 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物进化过程中“斗争”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相生与相克--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排斥
一 生态系统中的吸引和共生
1. 生物在物质上的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
2. 共同的生态习性是生物相互吸引和共生的基础
3. 生物个体在空间中的吸引是种群繁衍的需要
二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和制约
1. 生态系统中的排斥
2. 生物间的排斥是生存斗争的表现
3. 生物排斥与吸引的相互渗透和转化
三 相生相克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
1. 刺激感应是生物的本能
2. 信息是沟通生物的桥梁
3. 信息传递是生物相生或相克的依据
四 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关系对人类的启示
1. 有效地保护生物资源
2. 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
3. 科学地管理生物资源
第六章 “生物圈”--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
一 什么是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的要素
3. 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系统
二 生态系统的层次性
1. 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
2. 认识生态系统层次性的意义
三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1. 绿色植物--地球上生命的支撑者
2. 森林--生态系统的擎天柱
3. 爱护绿色,就是爱护生命
第七章 “食物链”--生态运动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与消费
1.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2.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
3. 食物链--联结生态系统中产生与消费的桥梁
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 阳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
2. 能量的流动和转换是生态系统的命脉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4.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三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宝库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途径
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类型
4. 有毒物质的生物循环及其防治
四 新陈代谢--生物体的自我更新
1.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
2. 新陈代谢是在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中实现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自我更新
第八章 “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态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
一 生态平稳的形成及其意义
1. 什么是生态平稳
2. 生态平稳是生物系统自我调节机能的体现
3. 生态平衡是生物发展的根本条件
二 生态平衡的特点
1. 生态平衡是运动与平衡的活的统一
2.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
3. 生态平衡是一个过程
三 生态平衡的规律
1. 相互依存与制约规律
2. 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
3. 物质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4. 协同进化规律
5. 最大阈限规律
四 人类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 人类是生态平衡的主要破坏者
2. 人口与生态平衡
第九章 “生物钟”--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相互作用
一 生物运动的节律
1. 什么是生物节律
2. 生物节律的表现形式
3. 生物节律是生物运动的时间规律
二 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的关系
1. 生物节律是由宇宙节律决定的
2. 生物节律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或选择
3. 生物节律是宇宙节律的一部分
三 认识生物节律的意义
1.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依据
2. 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方法
3.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 生物节律与人类健康
1. 宇宙节律对人类的影响
2. 人体生物节律(生物钟)的一般规律
3. 尊重人体生物钟规律,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第十章 “人类自有回天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大自然的报复
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
1.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
2.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3.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4.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二 警惕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1. 人类改造自然的两重性
2. 大自然报复人类的历史教训
3.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影响
三 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特点
1. 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2. 当代生态危机的特点
四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1. 遵循生态运动的规律,是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
2. 人类自有回天力
第十一章 “林茂粮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 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集合体
1. 生态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2.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3.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 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
1. 生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生态平衡与经济规律
1. 生态平衡与社会生产必须保证社会消费的规律
2. 生态平衡与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3. 生态平衡与价值规律
四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和道德观
1.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道德观
第十二章 “情景交融”--环境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 环境与人的精神
1. 一定的环境是人的品格、情操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2. 对环境的感觉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
3. 人工环境是打上了人类思想印记的自然
4. 热爱大自然是情趣高雅的表现
二 环境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 环境的德育作用
2. 环境的智育作用
3. 环境的体育作用
4. 环境的美育作用
5. 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三 环境与人类精神生产
1. 人类的精神生产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2. 人类精神生产的工具--文字,最初也是对自然物的临摹
3. 自然环境是人类精神产品的一个重要源泉
第十三章 大自然--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一 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1. 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2. 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
3. 生态人类中心论: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 自然界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1. 人类与自然是共生的伙伴
2. 人类与自然是互补的朋友
3. 人类与自然是携手并进的战友
三 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斗争
1. 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
2. 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几个方面
3.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应破除的几个误区
第十四章 洁净地球--一种新的全球战略
一 地球意味着生命:一种新的地球观
1. 传统地球观的发展
2. 生态文明时代的地球观
二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的新共识
1.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 地球的资源和容污能力是有限的
3. 努力避免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继续恶化
4. 我们只是从后辈那里借用了地球
三 洁净地球:全球的新行动
1. 一系列全球研究计划的实施
2. 国际组织的行动
3. 新的全球战略的形成
四 为人类发展做出新贡献:全球行动与中国
1. 中国在全球生态战略中的地位
2. 《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后记
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