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解决的理论问
题,密切关系到信用制度建设的实践。信用制度建设实践,既是所有经济
制度下要么自发主动采取、要么被动接受开展过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
性经济问题,也是根植于各国具体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阶段而具有特殊性
的经济问题。我国当代的信用制度建设,受制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转轨背景
,承接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重重困难,因此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将
既有遵循信用制度建设发展一般规律的一面,也有参考市场经济建设具体
实践的一面。我国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信用问题,
是本书信用制度建设理论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
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万物凋零,百业待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带领下,上下一条心,集中全国所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过七
年社会主义改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建设起了
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胜利,充分展示
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制度优越性。但是从20世纪60年
代初开始,经济运行效率低下、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以
“大锅饭”现象为代表的生产力受束缚的情况比比皆是,愈演愈烈。于是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及时改变战略,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新基本路线,开始改革开放,着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90年代更是提出
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希望通过市场对经济资源的基
础性分配作用的发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经济制度由传统计划经济
向现代市场经济的砖型。
通过十年艰苦努力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劳动
生产率迅速提高,国民财富较快增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改革者们逐渐发现归纳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经济作为人们在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相
互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
础的、处于较高阶段的资源配置方式;信用制度对保障商品经济正常运行
、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
程中,市场经济对信用交易较高的制度要求与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
的矛盾,逐步成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与市场经济配套的信用制度建设,需要
理解、把握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商品经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障
商品经历的各个流转环节正常运行,才能充分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交换环
节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跨期交易,即商品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不在同一
时期完成,这种交易又称为信用交易。信用交易主体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
,构成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信用交易的出现促进了商品交易形
式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信用交易的出现
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用交易的交易链条如果断裂,可能阻碍商品交易流
转,即信用交易的出现导致商品交易主体面临交易对手是否履约的问题,
交易主体承担了相应的信用风险。如果交易对手诚实可靠,交易风险不转
化为现实损失,则交易费用较低,交易行为顺利完成;如果交易对手不守
信用,交易主体损失惨重,信用链条断裂,生产再循环严重受阻。因此,
良好信用制度对信用交易流程的保护,可以促使商品交易主体方便、快捷
地获取交易对手的真实信息,避免信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维护整个国
民经济商品交易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没有得到良好发展,与商品
信用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没有充分自发建设,限制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为了管理控制信用交易中的信用风险、保
证信用交易顺利进行,社会各主体作出了各种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建立
了众多交易规则。这些与信用交易相关的活动、措施、交易规则统称为信
用制度。信用体系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信用制度的组成部分进行分类的结果
,标准不一样,信用体系组成也就千差万别了。商品经济没有得到良好发
展直接带来信用制度建设的滞后,滞后的信用制度建设严重阻碍市场经济
体制建设。
我国经济由于处于特定的转轨阶段,信用制度建设与其他发展中国家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一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相似性。从传统农业经济迈向现代工业经济
,缺乏成熟而健全的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市场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监管
制度,商品经济不发达,信用交易落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金融体系运
行系统性风险较大。
二是特殊性,表现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公
有产权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制度对建设产权明晰的市场经济、保障商品信用
交易的信用制度存在较大的影响。商品信用交易,是以产权明晰为前提、
债权债务为基本表现的交易形式,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存在先天不
足:(1)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形成以公有产权为基础的所有制形
式;公有产权的存在,削弱或消除了社会经济主体的产权约束,行政权力
介入分配领域,只要有指标、有关系,产权约束消失,商品信用交易的产
权明晰的前提条件消失。(2)商品经济发育落后或不足,影响到商品信用
交易的发育和与之相关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前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商
品交换环节消失,信用交易赖以生存的商品经济基础消失。(3)传统计划
经济依然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强势参与市
场,削弱或破坏商品经济交易的另一基本原则——主体的平等性。政府的
超然地位导致其参与商品交易活动的非公平性。
由于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阶段信用制度建设的
不足,中央领导近几年在不同场合都明确提出建设、完善信用制度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
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
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
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
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
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
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谈到“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时指出,要“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
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
对于怎样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理论界做了大量的探讨
。
一般认为信用制度建设,首先要区分的是信用与诚信。它们既相互联
系,又相互区别。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是一种特定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诚
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约束;相似的是它们都是为了促使交易完成而
形成的一种约束制度,不同的是诚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仅受道
德的约束,而信用仅存在于商品交换领域,受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约束;
与诚信相关的规则形成的是非正式制度,与信用相关的规则形成社会的正
式制度。因此,诚信作用的范围更广,信用与商品交换相联系,作用范围
相对较窄。
关于信用体系构成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的归纳。理论研究领域的
国内学者多数人认为该体系应包括相关的法律制度、征信系统和政府信用
管理机构等,西方学者很少研究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他们主要关注信用
风险的管理以及信用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实务界,中央政府和大多数地方
政府多年来共同努力,出台了大量的信用制度建设政策,实施了许多具体
的建设措施,信用环境大大好转。
但是,对于如何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研究信用制度本质、提供建设信用
体系建议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实务领域的信用制度建设措施多种多样,作
用效果有好有坏,社会经济中信用缺失现象频频发生。借鉴现有理论研究
成果,吸收实务部门实践经验,本书通过对信用制度本质的挖掘,提出以
下核心思想:信用制度建设的目标是管理控制信用交易中的信用风险;信
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信用交易中信用风险的再认识、衡量与管理;目
标信用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的完全承担、完全转移和部分转移三大部分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是由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信用保险、信
用担保等部分构成的。
本书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把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环境与其他发展中国家
相对照,分析两者的相似性和特殊性,提出公有产权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
制是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公有产权混淆、模糊了信用交易的资源约束,
形成无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降低了经济效率。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产权明
晰的特点,提出以产权明晰为基础、有债权债务信用关系为主体、为其服
务的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信用体系是我们信用制度建设的目
标。
本书第二部分进行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第二章到第
六章。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管理。信用制
度是为管理控制信用交易中的信用风险,社会各主体的活动和形成的相应
游戏规则的总称。信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包括信用风险的再认识、信用
风险的衡量和信用风险的管理三大部分。本书中信用风险的再认识包括信
用风险产生的根源、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信用风险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三
小部分,在章节上体现在第二章信用交易、信用风险和信用制度,第三章
信用交易形式与信用关系分类,第四章信用风险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第二章从基本的物权理论出发,沿着权利、交易、信用交易、信用风
险、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建设的逻辑,深入探讨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落
脚到信用制度建设的本质:信用制度是为管理控制信用交易中的信用风险
,社会各主体的活动和形成的相应游戏规则的总称。进而引入虚拟案例,
讨论产权明晰与信用制度之间的逻辑和数量关系,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
基础。
第三章信用交易形式与信用关系分类,从信用交易表现形式的历史发
展轨迹和内在的演变逻辑,去分析不同信用交易形式演变形成的信用关系
结构,而每一种信用交易形式就对应一种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
通过信用交易的不同形式,去分析信用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思考信
用交易形式的结构与信用制度建设的关系。信用交易的形式发展扩大了信
用关系包含的范围,信用关系已经由基础的有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发展到
为信用关系服务的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按照最后是
否可能转化成债权债务信用关系,可以分成或有债权债务信用关系和纯债
权债务信用服务。信用制度目标是有效地管理控制信用交易中形成的信用
风险,因此,信用制度的建设内容就必须伴随信用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信
用制度的建设就必须对两大基本类别信用关系涉及的市场分别进行引导、
规范和建设。
第四章是信用风险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比较在不存在以保险和担保为
代表的、为有债权债务信用关系服务的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的情况下,经
济体的衡量指标与存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情况下经济体衡量指标的前后
差异,从而得出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中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经济发展规模
、速度作出的贡献,当然也就分析出来信用风险的存在对经济规模和发展
速度的影响。以保险和担保为代表的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中,在存在交易
成本的情况下,如果增加保险或担保等信用风险分摊市场的建设,增加它
们的竞争激烈程度,可以有效地增加社会的分工和产出,这就表明了信用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章信用风险衡量,对信用风险衡量理论的发展、信用风险量化模
型进行梳理。归纳衡量信用风险的古典模型、过渡模型到现代模型,追踪
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展示信用风险衡量的主流研究模型,特别是比较完整
地对现代分析方法进行追踪研究。
第六章信用风险管理,对国内外古往今来的信用交易活动的风险管理
进行回顾,结合前面几章的理论铺垫,提出风险完全承担、完全转移和部
分转移的完整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结合新出现的信用衍生产品,扩大信用
风险管理模式;深入分析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中担保公司可能的盈利能力
和模式;引出行为金融学出现对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挑战。
本书第三部分是第七章,根据前面构建的以产权明晰为前提、有债权
债务信用关系为主体、为其服务的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信用
风险理论,对信用制度的建设提出具体的框架:信用风险完全自己承担的
信用制度、信用风险完全转移的信用制度、信用风险部分转移的信用制度
。分析上海市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以信息披露制
度、信用评级制度、一信用保险制度、信用担保制度为主体的信用体系构
成。本书的逻辑结构见图0—1。
本书的主要贡献:
(1)结合风险一般管理理论,构建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包括信
用交易中信用风险的再认识、信用风险的衡量和信用风险的管理三大部分
,信用风险再认识这部分中又包括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信用风险的表现
形式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三小部分。
(2)深入分析权利、交易、信用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信
用制度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信用制度建设就是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
建立和完善,产权在信用制度建设中起基础作用,产权的积累发展影响制
约着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3)通过对信用体系构成的分析,得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既包括有
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也包括为其服务的非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信用体
系应该由有债权债务信用关系和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构成。非债权债务信
用关系包括或有债权债务信用关系和纯债权债务信用服务。在经济的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信用形式构成及相互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4)在不存在以保险和担保为代表的、为有债权债务信用关系服务的
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的情况下,有债权债务信用交易关系中信用风险的存
在将降低社会产出和就业水平;通过新兴古典模型的引入并扩展到担保领
域,从数理逻辑上分析完整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带来的经济产出贡献。
(5)对比分析担保和保险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不同功能,得出在信用
制度建设过程中,以担保和保险为代表的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对构建以债
权债务信用关系为主体的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
(6)通过对担保机构存在担保业务的市场机理的研究,去思考担保机
构的自我盈利能力和盈利空间,分析担保收益可能的结构安排,以期解决
政府是否应该向担保机构提供更多资金补贴的问题。
(7)最后落脚到信用制度建设上,提出完整的信用体系应该包括信用
风险完全自己承担的信用制度、信用风险完全转移的信用制度、信用风险
部分转移的信用制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书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信用交易、信用风险和信用制度
第一节 信用的相关概念
一、信用、信用经济
二、诚信和信用
三、征信及征信国家
四、信用风险、贷款产品与信用衍生产品
第二节 权利、信用交易与信用制度
一、权利与交易
二、交易、信用交易与风险
三、信用风险与信用制度
四、信用制度与信用制度建设
第三节 信用制度与产权
一、产权、组织与信用
二、产权与信用制度
三、可以得出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用交易形式与信用关系分类
第一节 信用形式和信用制度建设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二节 信用形式演变的历史就是产权约束与反约束的历史
一、个人信用到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的出现
第三节 信用关系的变化和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信用关系的分类和信用制度建设
一、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与信用产品
二、信用产品的一般商品属性
三、信用产品与一般信息产品的共性
四、信用产品的特殊性
五、信用形式、信用关系与信用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用风险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保险和担保的对比分析
一、保险
二、担保
三、保险和担保的相似点
四、保险和担保的区别
五、保险和担保在信用风险控制中结合
六、结合的具体案例:合同履约担保保险
第二节 经济学中的效率
一、什么是效率
二、效率的实现(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
三、效率的结果(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
四、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与公平
五、金融效率的研究
第三节 以保险为代表的风险分摊机制对经济效率的改善
一、没有道德风险条件下具有风险分摊机制和内生专业化的模型
二、分工和由完全保险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
三、存在内生交易成本时,保险可以带来的社会收益
第四节 扩展Lio模型到担保领域
本章小结
第五 章信用风险衡量
第一节 古典的信用风险衡量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的发展
二、古典信用分析的内容、步骤、特点
三、古典信用分析模型
四、古典信用分析专家制度的缺陷
五、古典信用分析方法的发展
第二节 过渡模型:等级迁移概率矩阵
第三节 现代信用风险分析方法
一、现代信用分析方法应用的背景分析
二、现代信用分析中信用风险计量的工程化模型
三、现代信用分析方法的缺陷和发展
第四节 信用风险衡量的最新发展
一、风险管理的条件风险度量(CVaR)法
二、数据挖掘技术
第五节 信用分析方法实证研究
一、实证样本库的建立
二、模型实证检验
三、实证检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用风险管理
第一节 中国治理诚信的历史
第二节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第三节 信用担保公司的生存原理
一、研究文献回顾
二、担保参与者存在风险偏好差异的冲击
三、同时考虑参与者风险偏好差异和追索权
四、担保行业利润的影响因素讨论
五、可以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节 信用风险管理面临行为金融研究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用制度建设
第一节 制度进化的种类与选择
第二节 上海信用制度建设历程和经验
一、上海市信用制度建设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上海信用制度建设的方向
第三节 诚信中国的建设
一、加快公有制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信用交易主体中政府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三、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
四、信用管理教育和研究
五、信用产品市场建设
六、政府经济功能的归位,带头讲信用
七、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违反经济合同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约成本
八、重视保护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加讲信用的社会收益
九、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信用体系
十、加强信用制度管理机构的建设
十一、明确行业准入机制,规范各方运作行为
十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几项主要工作
十三、征信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书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信用交易、信用风险和信用制度
第一节 信用的相关概念
一、信用、信用经济
二、诚信和信用
三、征信及征信国家
四、信用风险、贷款产品与信用衍生产品
第二节 权利、信用交易与信用制度
一、权利与交易
二、交易、信用交易与风险
三、信用风险与信用制度
四、信用制度与信用制度建设
第三节 信用制度与产权
一、产权、组织与信用
二、产权与信用制度
三、可以得出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用交易形式与信用关系分类
第一节 信用形式和信用制度建设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二节 信用形式演变的历史就是产权约束与反约束的历史
一、个人信用到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的出现
第三节 信用关系的变化和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信用关系的分类和信用制度建设
一、非债权债务信用关系与信用产品
二、信用产品的一般商品属性
三、信用产品与一般信息产品的共性
四、信用产品的特殊性
五、信用形式、信用关系与信用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用风险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保险和担保的对比分析
一、保险
二、担保
三、保险和担保的相似点
四、保险和担保的区别
五、保险和担保在信用风险控制中结合
六、结合的具体案例:合同履约担保保险
第二节 经济学中的效率
一、什么是效率
二、效率的实现(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
三、效率的结果(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
四、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与公平
五、金融效率的研究
第三节 以保险为代表的风险分摊机制对经济效率的改善
一、没有道德风险条件下具有风险分摊机制和内生专业化的模型
二、分工和由完全保险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
三、存在内生交易成本时,保险可以带来的社会收益
第四节 扩展Lio模型到担保领域
本章小结
第五 章信用风险衡量
第一节 古典的信用风险衡量方法
一、古典信用分析的发展
二、古典信用分析的内容、步骤、特点
三、古典信用分析模型
四、古典信用分析专家制度的缺陷
五、古典信用分析方法的发展
第二节 过渡模型:等级迁移概率矩阵
第三节 现代信用风险分析方法
一、现代信用分析方法应用的背景分析
二、现代信用分析中信用风险计量的工程化模型
三、现代信用分析方法的缺陷和发展
第四节 信用风险衡量的最新发展
一、风险管理的条件风险度量(CVaR)法
二、数据挖掘技术
第五节 信用分析方法实证研究
一、实证样本库的建立
二、模型实证检验
三、实证检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用风险管理
第一节 中国治理诚信的历史
第二节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第三节 信用担保公司的生存原理
一、研究文献回顾
二、担保参与者存在风险偏好差异的冲击
三、同时考虑参与者风险偏好差异和追索权
四、担保行业利润的影响因素讨论
五、可以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节 信用风险管理面临行为金融研究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用制度建设
第一节 制度进化的种类与选择
第二节 上海信用制度建设历程和经验
一、上海市信用制度建设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上海信用制度建设的方向
第三节 诚信中国的建设
一、加快公有制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信用交易主体中政府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三、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
四、信用管理教育和研究
五、信用产品市场建设
六、政府经济功能的归位,带头讲信用
七、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违反经济合同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约成本
八、重视保护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加讲信用的社会收益
九、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信用体系
十、加强信用制度管理机构的建设
十一、明确行业准入机制,规范各方运作行为
十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几项主要工作
十三、征信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