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韩国儒学思想研究》是韩国著名儒学学者、韩国东西哲学学会会长崔英辰教授系统研究韩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部扛鼎之作。作者以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展开对韩国儒学思想的深入考察和分析。全书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从儒学思想的本质出发,对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仁”、“中”、 “孝”、“道”、“善”、“性”、“神”等作了界定和分析;中篇重点考察了朝鲜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即依照前期与后期的时间划分,梳理和诠释了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思想,如前期的花潭、晦斋、退溪和栗谷,后期的巍岩、南塘、木山、芦沙以及实学家茶山和惠冈等,从中可窥视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特征以及儒学思想的本质是如何发展并重新构成为韩国思想的;下篇则申论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认识,对诸如儒学的现代化、亚洲价值的哲学反思、韩国社会的家族主义等作了细致的阐发和探讨。
目录
目录
总序
译者序
序
自序
上篇 儒学思想的本质
第一章 儒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儒学的真理观:以道、则为中心
一、 真理的根据
二、 真理的体得
三、 真理的实现
第二节 仁的美学解释:以“恻隐之心”为中心
一、 无目的性与恻隐之心
二、 与他者的合一:物我一体
三、 情感的普遍性与作为“求仁工夫”的絜矩之道
第三节 “中”的逻辑
一、 “中”的概念及其原始意义
二、 阴阳对待的逻辑与“中”
三、 “时中”和权道
第四节 孝:身的形而上学
一、 孝思想的前提:吾身是父母之遗体
二、 身:性命的具有者
三、 孝的扩充和天下一家
第二章 《周易》中体现的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 《周易》的成立和阴阳
二、 道的文字学意义以及《周易》的两个方向
三、 结构和运行
第二节 善:继之者善
一、 善的文字学意义以及与性的关系
二、 原始儒家价值论的展开方向
三、 从道向善
第三节 性:成之者性
一、 性的原始意义与变化
二、 道和性
三、 性和命
第四节 神: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 神的文字学意义与道、神
二、 神和易
三、 卜筮和神
中篇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分类方式及问题点——以主理、主气问题为中心
一、 主理、主气分类方式的提出
二、 主理、主气分类方式的问题点
二、 从朝鲜时期儒学的发展来看思想史的分类
四、 新的分类方式的探讨
第二节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发展史
一、 古代、中世:韩国原始思维与儒家制度、规范的吸收
二、 近世:朱熹学的吸收与朝鲜性理学的成立
二、 近代黎明期:朝鲜性理学的发展与实学思想
四、 近代:西方文明的挑战与韩国儒教的对应姿态
五、 韩国儒学思想的特征
第四章 朝鲜前期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丽末鲜初士大夫的现实对应姿态以及思想性转换
一、 道德性与实用性
二、 从“无”到“有”的思维方式
二、 “实”的哲学与政治意识
第二节 李滉的理气论与现实意识
一、 体用论的结构与李滉体用论的问题
二、 朱熹理气论的问题点与李滉“理”概念的特征
二、 四端七情论与理动说、理到说
四、 现实意识与修己治人
第三节 李滉的易学思想与政治意识
一、 道器论
二、 对“元亨利贞”的解释
三、 《乾卦上九讲义》中的政治意识
第四节 李珥理气之妙的思维方式与改革思想
一、 李珥是否是主气论者?
二、 理气说与理气之妙的思维构造
三、 理气之妙的思维构造在心性论中的展开
四、 改革思想与内外的统一
第五节 李珥《圣学辑要》中体现的女性观——以《内训》为中心
一、 儒教女性观的原型:坤卦
二、 女性的两面性
三、 女德与女性的主体化
第五章 朝鲜后期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对韩元震、李柬未发论辨的再探讨
一、 气:未发状态下的气是湛然纯善?还是清浊善恶?
二、 理与气的关系:理规定气?还是气规定理?
三、 心:心是一?还是二?
四、 与李滉、奇大升四端七情论争的比较
第二节 李基敬的人物性论
一、 人物性同异论的典据
二、 李基敬人物性论的基本观点
三、 对《辨南塘同异考中语》的分析
第三节 奇正镇理气论的根本问题
一、 理与气的关联性
二、 “理一”的形而上学之意义与“分”的本然性
三、 理与分的结构相涵性
第四节 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系谱
第五节 丁若镛的人物性论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以湖洛论争中的“人物性同异论”为
一、 思想史:批判与继承的二重奏
二、 湖洛论争的人物性同异论以及中心展开丁若镛对“人物性同”的批判
三、 丁若镛人物性异论的观点:与韩元震的比较
四、 人与自然的分离:与洪大容的比较
五、 分别的逻辑及其在儒学思想史上的意义
第六节 崔汉绮理气论中理的地位——以《气测体义》为中心
一、 实理与虚理
二、 性:在我之天理
三、 理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含义
四、 勿论不能验证的存在
下篇 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认识
第六章 东亚论与儒教的现代化问题
第一节 20世纪儒教的衰落、复兴与挫折
第二节 东亚论、亚洲的价值与儒教
第三节 儒教资本主义、儒教民主主义、儒教社会学
第四节 新实学与儒教的生态学解释
第五节 儒教可否成为第三种对策?
第七章 亚洲价值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亚洲价值的没落
第二节 亚洲的价值
第三节 亚洲价值存在吗?
第四节 寻找亚洲的价值
第八章 对韩国社会儒教认识的分析
第一节 儒教认识的年代和主题
第二节 儒教:光辉与阴影
第三节 亚洲价值与儒教民主主义
第四节 儒教与家族主义
第九章 韩国社会的儒教传统与家族主义
第一节 儒教家族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孝的现在性
第三节 韩国的产业化与家族主义的强化
第四节 断绝与延续
第十章 脱近代文明与儒教的宗教性
第一节 作为宗教的儒教
第二节 脱近代与宗教多元主义
第三节 儒教的超越性与神观
第四节 儒教的生死观与祭礼
附录一 韩国哲学界儒教思想研究成果分析——以1950—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为中心
附录二 最近韩国儒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附录三 《周易》的自然生命观
附录四 东亚近世儒学对天、性、道的认识——以王夫之、伊藤仁斋和丁若镛的《中庸》注释为中心
WN#x
总序
译者序
序
自序
上篇 儒学思想的本质
第一章 儒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儒学的真理观:以道、则为中心
一、 真理的根据
二、 真理的体得
三、 真理的实现
第二节 仁的美学解释:以“恻隐之心”为中心
一、 无目的性与恻隐之心
二、 与他者的合一:物我一体
三、 情感的普遍性与作为“求仁工夫”的絜矩之道
第三节 “中”的逻辑
一、 “中”的概念及其原始意义
二、 阴阳对待的逻辑与“中”
三、 “时中”和权道
第四节 孝:身的形而上学
一、 孝思想的前提:吾身是父母之遗体
二、 身:性命的具有者
三、 孝的扩充和天下一家
第二章 《周易》中体现的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 《周易》的成立和阴阳
二、 道的文字学意义以及《周易》的两个方向
三、 结构和运行
第二节 善:继之者善
一、 善的文字学意义以及与性的关系
二、 原始儒家价值论的展开方向
三、 从道向善
第三节 性:成之者性
一、 性的原始意义与变化
二、 道和性
三、 性和命
第四节 神: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 神的文字学意义与道、神
二、 神和易
三、 卜筮和神
中篇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分类方式及问题点——以主理、主气问题为中心
一、 主理、主气分类方式的提出
二、 主理、主气分类方式的问题点
二、 从朝鲜时期儒学的发展来看思想史的分类
四、 新的分类方式的探讨
第二节 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发展史
一、 古代、中世:韩国原始思维与儒家制度、规范的吸收
二、 近世:朱熹学的吸收与朝鲜性理学的成立
二、 近代黎明期:朝鲜性理学的发展与实学思想
四、 近代:西方文明的挑战与韩国儒教的对应姿态
五、 韩国儒学思想的特征
第四章 朝鲜前期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丽末鲜初士大夫的现实对应姿态以及思想性转换
一、 道德性与实用性
二、 从“无”到“有”的思维方式
二、 “实”的哲学与政治意识
第二节 李滉的理气论与现实意识
一、 体用论的结构与李滉体用论的问题
二、 朱熹理气论的问题点与李滉“理”概念的特征
二、 四端七情论与理动说、理到说
四、 现实意识与修己治人
第三节 李滉的易学思想与政治意识
一、 道器论
二、 对“元亨利贞”的解释
三、 《乾卦上九讲义》中的政治意识
第四节 李珥理气之妙的思维方式与改革思想
一、 李珥是否是主气论者?
二、 理气说与理气之妙的思维构造
三、 理气之妙的思维构造在心性论中的展开
四、 改革思想与内外的统一
第五节 李珥《圣学辑要》中体现的女性观——以《内训》为中心
一、 儒教女性观的原型:坤卦
二、 女性的两面性
三、 女德与女性的主体化
第五章 朝鲜后期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对韩元震、李柬未发论辨的再探讨
一、 气:未发状态下的气是湛然纯善?还是清浊善恶?
二、 理与气的关系:理规定气?还是气规定理?
三、 心:心是一?还是二?
四、 与李滉、奇大升四端七情论争的比较
第二节 李基敬的人物性论
一、 人物性同异论的典据
二、 李基敬人物性论的基本观点
三、 对《辨南塘同异考中语》的分析
第三节 奇正镇理气论的根本问题
一、 理与气的关联性
二、 “理一”的形而上学之意义与“分”的本然性
三、 理与分的结构相涵性
第四节 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系谱
第五节 丁若镛的人物性论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以湖洛论争中的“人物性同异论”为
一、 思想史:批判与继承的二重奏
二、 湖洛论争的人物性同异论以及中心展开丁若镛对“人物性同”的批判
三、 丁若镛人物性异论的观点:与韩元震的比较
四、 人与自然的分离:与洪大容的比较
五、 分别的逻辑及其在儒学思想史上的意义
第六节 崔汉绮理气论中理的地位——以《气测体义》为中心
一、 实理与虚理
二、 性:在我之天理
三、 理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含义
四、 勿论不能验证的存在
下篇 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认识
第六章 东亚论与儒教的现代化问题
第一节 20世纪儒教的衰落、复兴与挫折
第二节 东亚论、亚洲的价值与儒教
第三节 儒教资本主义、儒教民主主义、儒教社会学
第四节 新实学与儒教的生态学解释
第五节 儒教可否成为第三种对策?
第七章 亚洲价值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亚洲价值的没落
第二节 亚洲的价值
第三节 亚洲价值存在吗?
第四节 寻找亚洲的价值
第八章 对韩国社会儒教认识的分析
第一节 儒教认识的年代和主题
第二节 儒教:光辉与阴影
第三节 亚洲价值与儒教民主主义
第四节 儒教与家族主义
第九章 韩国社会的儒教传统与家族主义
第一节 儒教家族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孝的现在性
第三节 韩国的产业化与家族主义的强化
第四节 断绝与延续
第十章 脱近代文明与儒教的宗教性
第一节 作为宗教的儒教
第二节 脱近代与宗教多元主义
第三节 儒教的超越性与神观
第四节 儒教的生死观与祭礼
附录一 韩国哲学界儒教思想研究成果分析——以1950—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为中心
附录二 最近韩国儒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附录三 《周易》的自然生命观
附录四 东亚近世儒学对天、性、道的认识——以王夫之、伊藤仁斋和丁若镛的《中庸》注释为中心
WN#x
韩国儒学思想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