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工资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劳动者获得个人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企业成本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协调各类劳动者的分配关系,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是至关重要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人们日益认识到,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内容,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生产要素流动都是由市场调节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当各种主要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建立起来后,才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是由于认识的不断深入,工资及工资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理论方面,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取代了单一的按劳分配体制;实践方面,企业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工资管理和工资分配自主权。理论与实践的变化,要求人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深入地研究工资问题,探索工资分配规律。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时间难以跨越“劳动力商品”这个所谓的禁区,从而连工资、社会主义工资等基本概念都无法统一,往往用冗长的语句对社会主义工资的形式进行描述,使工资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相互矛盾。直到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劳动力价格才开始公开用于社会主义工资的论述。回顾以往的工资制度改革,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由于理论上的缺陷,导致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如拖欠职工工资、工资支付形式不规范、工资数量过低甚至出现了低收入群体,表面看,出现这一系列现象与企业经济效益有关,似乎是正常而合理的。而这正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劳动力市场对工资水平起基础决定作用,企业经济效益起部分决定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管理的基本规律。让职工承担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责任和后果,是极为不公平的。
工资问题关系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多元、复杂的劳动关系,工会大量日常维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涉及广大职工最直接、最切身的劳动、工资、保险等具体利益上,其中,工资是最为敏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为此,《企业工资管理》在许多章节论述了工会的作用,并用独立章节介绍和论述了工资集体协商,希望对广大工会工作者在工资方面维护职工利益有一定的帮助。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与工资分配
第一节 劳动者与工资
一、工资分配所涉及的范围
二、工资、劳动报酬与收入
三、工资的职能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一、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首要问题是补偿
三、按劳分配的具体内容是劳动分红
第三节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一、坚持效率优先,推进经济发展
二、再分配时更多的体现公平
三、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第二章 中国工资制度
第一节 我国传统工资制度的形成过程
一、对原有工资制度的调整阶段
二、两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
三、我国工资制度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工资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举措
一、计划体制下工资制度及其弊端
二、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工资制度
第三节 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企业职工分配关系的部分质变
一、我国企业传统工资制度的弊端
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过程
第四节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工资制度
一、向适应现代企业工资制度的过渡
二、建立现代企业工资制度的措施
第三章 工资的确定
第一节 影响工资确定的两大因素——劳动者竞争与企业竞争
一、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因素——劳动者之间的竞争
二、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劳动者、企业、市场对工资的影响
第二节 工资确定的依据——劳动者、工会与市场
一、工资确定的基础依据——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二、工资确定的市场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三、工资确定的技术性依据——劳动者与企业的角力
四、工资调整的依据——其他因素
第三节 工资确定的方法——岗位劳动评价
一、岗位劳动评价简介
二、两种最基本的岗位劳动评价方法
第四章 企业工资水平
第一节 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宏观因素——国家宏观分配关系
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二、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
三、人口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情况
第二节 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微观因素——企业管理与工会活动
一、企业劳动生产率
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企业福利和社会保险
四、国家税收
五、工会组织的作用
第五章 企业工资关系——劳动报酬差距
第一节 工资关系与工资标准
一、工资关系及其分类
二、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
第二节 影响企业工资关系的因素
一、劳动差别
二、职业的社会需求
三、企业经营状况
第三节 合理安排企业工资关系
一、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关系
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资关系
三、不同岗位职工的工资关系
第六章 企业工资支付形式
第一节 计时工资
一、计时工资的构成要素
二、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及适用范围
三、计时工资的特点
四、计时工资的管理和完善
第二节 计件工资
一、计件工资的构成要素
二、计件工资的具体形式
三、计件工资的特点
四、计件工资的实施条件
第三节 奖金制度
一、奖金的性质与特点
二、奖金的形式
三、奖金的管理原则
第四节 津贴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一、津贴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二、津贴的种类
三、发放津贴的原则
四、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第七章 企业工资管理基础工作
第一节 工资统计及分析
一、工资统计及其主要任务
二、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三、平均工资统计
四、工资效益统计
第二节 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
一、劳动定员及其方法
二、劳动定额及主要形式
第三节 职工的升级与考核
一、升级考核的内容
二、升级考核的方式
三、升级的形式与幅度
四、升级幅度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企业人工成本核算及预警制度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和结构
二、人工成本分析指标
三、人工成本的最高限度与适度水平
四、人工成本的预警预报
第八章 企业工资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内涵
一、什么是企业工资方案的设计
二、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工资管理的目标
二、工资方案设计的原则
三、工资形式和工资分配标准
四、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三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相关事项
一、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二、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关系
三、国家有关工资法规
第四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程序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充分的基础工作
三、研究工资分配办法
四、规范的书面方案
第九章 工资集体协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工资确定方式
第一节 工资集体谈判理论
一、工资集体谈判理论模型
二、工资集体谈判的历史
第二节 工资集体协商前的准备
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二、对企业经济状况的分析
第三节 工资集体协商的技术性问题
一、协商主体的确认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提出
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四、确定工资集体协商题目
五、协商和签约
第十章 政府对工资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工资宏观调控措施
一、改革初期的工资宏观调控
二、工资宏观调控手段的继续完善
第二节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一、工资总额
二、经济效益
三、挂钩浮动比例(系数)
四、工效挂钩形式
第三节 弹性工资计划
一、国家弹性工资计划核定的方法和原则
二、地区弹性工资计划工资含量的核定
第四节 工资指导线
一、我国工资指导线制度的试行办法
二、工资指导线水平测算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与工资分配
第一节 劳动者与工资
一、工资分配所涉及的范围
二、工资、劳动报酬与收入
三、工资的职能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收入分配体制
一、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首要问题是补偿
三、按劳分配的具体内容是劳动分红
第三节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一、坚持效率优先,推进经济发展
二、再分配时更多的体现公平
三、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第二章 中国工资制度
第一节 我国传统工资制度的形成过程
一、对原有工资制度的调整阶段
二、两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
三、我国工资制度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工资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举措
一、计划体制下工资制度及其弊端
二、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工资制度
第三节 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企业职工分配关系的部分质变
一、我国企业传统工资制度的弊端
二、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过程
第四节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工资制度
一、向适应现代企业工资制度的过渡
二、建立现代企业工资制度的措施
第三章 工资的确定
第一节 影响工资确定的两大因素——劳动者竞争与企业竞争
一、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因素——劳动者之间的竞争
二、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劳动者、企业、市场对工资的影响
第二节 工资确定的依据——劳动者、工会与市场
一、工资确定的基础依据——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二、工资确定的市场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三、工资确定的技术性依据——劳动者与企业的角力
四、工资调整的依据——其他因素
第三节 工资确定的方法——岗位劳动评价
一、岗位劳动评价简介
二、两种最基本的岗位劳动评价方法
第四章 企业工资水平
第一节 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宏观因素——国家宏观分配关系
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二、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
三、人口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情况
第二节 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微观因素——企业管理与工会活动
一、企业劳动生产率
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企业福利和社会保险
四、国家税收
五、工会组织的作用
第五章 企业工资关系——劳动报酬差距
第一节 工资关系与工资标准
一、工资关系及其分类
二、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
第二节 影响企业工资关系的因素
一、劳动差别
二、职业的社会需求
三、企业经营状况
第三节 合理安排企业工资关系
一、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关系
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资关系
三、不同岗位职工的工资关系
第六章 企业工资支付形式
第一节 计时工资
一、计时工资的构成要素
二、计时工资的具体形式及适用范围
三、计时工资的特点
四、计时工资的管理和完善
第二节 计件工资
一、计件工资的构成要素
二、计件工资的具体形式
三、计件工资的特点
四、计件工资的实施条件
第三节 奖金制度
一、奖金的性质与特点
二、奖金的形式
三、奖金的管理原则
第四节 津贴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一、津贴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二、津贴的种类
三、发放津贴的原则
四、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第七章 企业工资管理基础工作
第一节 工资统计及分析
一、工资统计及其主要任务
二、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三、平均工资统计
四、工资效益统计
第二节 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
一、劳动定员及其方法
二、劳动定额及主要形式
第三节 职工的升级与考核
一、升级考核的内容
二、升级考核的方式
三、升级的形式与幅度
四、升级幅度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企业人工成本核算及预警制度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和结构
二、人工成本分析指标
三、人工成本的最高限度与适度水平
四、人工成本的预警预报
第八章 企业工资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内涵
一、什么是企业工资方案的设计
二、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第二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工资管理的目标
二、工资方案设计的原则
三、工资形式和工资分配标准
四、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三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相关事项
一、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二、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关系
三、国家有关工资法规
第四节 企业工资方案设计的程序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充分的基础工作
三、研究工资分配办法
四、规范的书面方案
第九章 工资集体协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工资确定方式
第一节 工资集体谈判理论
一、工资集体谈判理论模型
二、工资集体谈判的历史
第二节 工资集体协商前的准备
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二、对企业经济状况的分析
第三节 工资集体协商的技术性问题
一、协商主体的确认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提出
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四、确定工资集体协商题目
五、协商和签约
第十章 政府对工资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工资宏观调控措施
一、改革初期的工资宏观调控
二、工资宏观调控手段的继续完善
第二节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一、工资总额
二、经济效益
三、挂钩浮动比例(系数)
四、工效挂钩形式
第三节 弹性工资计划
一、国家弹性工资计划核定的方法和原则
二、地区弹性工资计划工资含量的核定
第四节 工资指导线
一、我国工资指导线制度的试行办法
二、工资指导线水平测算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企业工资管理[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