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此次修订,文字内容作了较多的修改,并且增加了不少彩色插图。重
写的有:第一讲第一节“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夏娃理论’质疑”
;第一讲第四节“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第二讲第四节“解读‘
封建’的本意”;第十二讲第二节“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以下
对重写的篇章稍加说明。
第一,关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夏娃理论’质疑”,继续
维持原先的观点,质疑“非洲起源说”(夏娃理论),为了写得更加客观,
更具说服力,增加一些最新内容。在介绍“非洲起源说”时,回顾了197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并且引用美国Newsweek(《新闻周刊
》)2007年8月号刊登的文章——《揭示人类进化的新证据》,这篇文章向
公众普及“非洲起源说”,并且画出了远古人类是如何“走出非洲”的路
线图。在不明真相的读者看来,似乎很“科学”,在圈内人士眼中,假设
与想象多于实证。反驳“东亚人的祖先大约是在6万年前从非洲到达东南亚
”的说法,最有力的实证是考古发现,柳江人化石年代测定,直接证明在7
—13万年前,中国人已经生活在华南;被誉为2007年十大考古成就的许昌
人化石,其年代是距今8—10万年,无怪乎新闻媒体在报道时,要惊呼:“
‘许昌人’早于山顶洞人,破‘非洲起源说’。”当然,要真正破除非洲
起源说,并非易事,孰是孰非,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二,关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也就是从“‘大同’到
‘小康’”。何谓“大同”,何谓“小康”,是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孔
子与儒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的历史观似乎很悲观——一代不如一代。
他们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糟糕,被称为“乱世”,此前的夏商周三
代差强人意,被称为“小康之世”,虽不甚理想,总比“乱世”好多了。
“小康”之前的黄帝尧舜时代,仿佛最为理想,被称为“大同之世”。因
此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由“乱世”回归到“小康之世”,进而重建“大
同之世”。“大同”究竟什么模样,当时没有文字,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后人只能根据传说来追记。《礼记·礼运》中孔子对于“大同之世”的描
绘,就是如此——“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云云。以后的《春
秋公羊传何氏解诂》、《韩诗外传》之类,进一步描绘“大同”社会里面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助”,“其民和亲而相好”的情景。
进入夏朝以后,“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家”,“大同之世”一去不复
返了,代之而起的是“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的社会。尽管孔子对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推崇备至
,誉为“六君子”,但这毕竟是一个有等级区分,充满暴力,你争我夺,
尔虞我诈的“小康”社会,与先前的“大同”社会不可同日而语。直至近
代,康有为、孙中山还真诚地把重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
奋斗目标,可见这个话题并不迂腐,也不玄虚。
第三,关于“解读‘封建’的本意”,无非是想提醒读者诸君,“封
建”这个词汇已经被说滥了,当代的人们反而对它的本意愈来愈隔膜。西
周时代趋于极盛的“封建”,是当时人创造的词汇,本意就是“封邦建国
”、“封建亲戚”。1936年出版的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对古代“国体
”区分为三个阶段: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他的意思是,封建
时代是介于部落时代与郡县时代之间并不漫长的一段。秦始皇废除封建制
度建立郡县制度,标志着从封建时代进入到郡县时代。
目录
《国史十六讲》
修打版引言
第一讲 从“大同”到“小康”
1.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
——“夏娃理论”质疑
2.农业革命: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4.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二讲 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1.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殷墟与甲骨文
3.“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4.解读“封建”的本意
第三讲 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
1.老子与《道德经》、道家
2.孔子与儒、儒家
3.墨家与法家
4.士与百家争鸣
第四讲 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1.秦始皇:皇帝制度与帝国体制
2.刘邦:庶民皇帝,布衣将相
3.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第五讲 经学、谶纬、清议、玄学
1.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
2.光武中兴与谶纬
3.东汉的清议与太学生运动
4.魏晋风度与玄学
第六讲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1.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2.汉化色彩浓烈的北魏改革
3.门阀政治的东晋南朝
4.隋:统一帝国的再建
第七讲 唐: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
1.从李世民到武则天
2.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3.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
4.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繁荣
第八讲 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1.开元、天宝时期的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
3.藩镇、宦官、党争
4.五代更迭,十国割据
第九讲 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
1.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2.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
3.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4.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第十讲 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1.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2.阳明心学与异端思想
3.儒学熏陶下的孝义之家:“义门”
4.修身齐家:家训与家规的魅力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1.契丹、党项(羌)、女真在北中国的统治
2.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
3.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往
4.有蒙古特色的元朝面面观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1.朱元璋:“以重典驭臣下”
——胡蓝党案及其他
2.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3.严嵩严世蕃父子
4.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
第十三讲 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
1.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2.东林非党论
3.魏忠贤与“阉党”专政
4.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复社的兴衰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1.辉煌与迷惘——郑和下西洋
2.“海禁”与“倭寇”
3.晚明的历史大变局
——“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4.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1.明清鼎革之际的政局
2.奏销案、科场案、哭庙案
3.帝国的政治体制
4.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第十六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康熙的文治
2.雍正的嗣位与政绩
3.闭关自锁的“天朝”
4.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
附录:原版引言
修打版引言
第一讲 从“大同”到“小康”
1.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
——“夏娃理论”质疑
2.农业革命: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4.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二讲 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1.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殷墟与甲骨文
3.“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4.解读“封建”的本意
第三讲 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
1.老子与《道德经》、道家
2.孔子与儒、儒家
3.墨家与法家
4.士与百家争鸣
第四讲 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1.秦始皇:皇帝制度与帝国体制
2.刘邦:庶民皇帝,布衣将相
3.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第五讲 经学、谶纬、清议、玄学
1.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
2.光武中兴与谶纬
3.东汉的清议与太学生运动
4.魏晋风度与玄学
第六讲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1.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2.汉化色彩浓烈的北魏改革
3.门阀政治的东晋南朝
4.隋:统一帝国的再建
第七讲 唐: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
1.从李世民到武则天
2.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3.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
4.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繁荣
第八讲 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1.开元、天宝时期的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
3.藩镇、宦官、党争
4.五代更迭,十国割据
第九讲 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
1.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2.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
3.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4.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第十讲 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1.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2.阳明心学与异端思想
3.儒学熏陶下的孝义之家:“义门”
4.修身齐家:家训与家规的魅力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1.契丹、党项(羌)、女真在北中国的统治
2.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
3.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往
4.有蒙古特色的元朝面面观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1.朱元璋:“以重典驭臣下”
——胡蓝党案及其他
2.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3.严嵩严世蕃父子
4.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
第十三讲 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
1.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2.东林非党论
3.魏忠贤与“阉党”专政
4.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复社的兴衰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1.辉煌与迷惘——郑和下西洋
2.“海禁”与“倭寇”
3.晚明的历史大变局
——“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4.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1.明清鼎革之际的政局
2.奏销案、科场案、哭庙案
3.帝国的政治体制
4.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第十六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康熙的文治
2.雍正的嗣位与政绩
3.闭关自锁的“天朝”
4.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
附录:原版引言
国史十六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