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家学术”*辑将目光投向蜀学,选择了七位四川地区卓有建树的学人:徐中舒、冯汉骥、刘咸炘、项楚、汤炳正、卿希泰、杨明照。他们大多著作等身,非短时间所能通览。本次的选本择出他们某一研究方向的数篇论文,加以师友介绍其成就的前言,相信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学术概要。
本书收录项楚教授有关敦煌学的论文十篇,从中可以领略其运用佛教文献对中古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对古文献的校勘和整理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修养。
目录
001序
001敦煌文学杂考
024《维摩碎金》 探索
039敦煌变文字义析疑
062令章大师李稍云
067《庐山远公话》 新校
088王梵志诗论
130《王梵志诗校辑》 匡补
175王梵志诗释词
192《敦煌歌辞总编》 佛教歌辞匡补举例
223《老子化胡经·玄歌》考校
【书摘与插画】
释亡名与敦煌文学
敦煌写卷伯3814号,写有白话五言诗若干首,未署作者姓名,目前学术界公认是王梵志诗。其中有如下一首(亦见伯3724号):
前死未长别,后来亦非久。
新坟影旧冢,相续似鱼(鳞)。
义绫(陵)(秋)节远,会逢几个春。
万劫同今日,一种化微尘。
定知见土里,还待(得)旧时人。
频口(开)积代骨,为坑埋我身。
乍睹此诗,似曾相识。原来在《广弘明集》卷三〇下,收录周释亡名创作的宗教诗若干首,其中有一首《五盛阴》:
先去非长别,后来非久亲。
新坟将旧家(冢),相次似鱼鳞。
茂陵谁辨汉,骊山讵识秦。
千年与昨日,一种并成尘。
定知今世土,还是昔时人。
焉能取他骨,复持埋我身。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所谓王梵志诗,乃是释亡名《五盛阴》的改写,只不过更换了个别字句而已。梵志诗第二句“后来亦非久”失韵,亦当依《五盛阴》作“后来非久亲”,“久亲”与上句“长别”正好为对。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发现这首诗作是《五盛阴》的改写之前,竟完全没有感到它和这个诗卷的其他诗作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它和这个诗卷的其他诗作,在风格上如此一致。这一事实,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在探讨王梵志诗的渊源时,深长以思吗?
《敦煌变文集》卷四《太子成道经》(伯2999号),记太子四门游观,于西门见一病儿,有诗一首:
拔剑平四海,横戈敌万夫。
一朝床上卧,还要两人扶。
此诗又见《变文集》同卷《八相变》(北京云字24号),个别字眼不同:
拔剑平四海,横戈敌万夫。
一朝床枕上,起卧要人扶。
何以两诗相似如此呢?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来源。《广弘明集》卷三〇下,还载有释亡名的《五苦诗》五首,其中《病苦》一首云:
拔剑平四海,横戈敌万夫。
一朝床枕上,回转要人扶。
壮色随肌减,呻吟与痛俱。
绮罗虽满目,愁看独向隅。
此诗前四句两次被变文袭用,联系《五盛阴》被改写为王梵志诗,可见释亡名作品对敦煌俗文学的广泛影响了。
释亡名何许人也?《续高僧传》卷七有《周渭滨沙门释亡名传》。他俗姓宗氏,南郡人,本名阙殆。世袭衣冠,称为望族。曾事梁元帝,深见礼待,有制新文,帝多称述。其《宝人铭》自叙曰:“余十五而尚属文,三十而重势位。”梁亡后出家为僧,著有《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影喻论》《修空论》《不杀论》。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不存粉墨,有集十卷,盛重于世。有弟子僧琨,每临水映竹,体物赋诗,有篇什云。总之,亡名出身于南朝士族,具有高度的传统文化修养。但早期的创作受到梁元帝的称述,自然是属于南朝士族浮靡文学的范畴。剧烈的世变使他遁入空门。他后期的宗教诗将外来的佛教义理与汉族固有的五言诗形式融汇在一起,对后来僧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而他的弟子僧琨体物赋诗,可谓继承了师风。王梵志白话诗正是在这一点上接受了释亡名宗教诗的影响。他的不少以佛教道理为内容的诗作,继承并发展了僧人宗教诗的传统。可惜这一点还没有引起某些探讨王梵志诗歌渊源的学者的高度重视,所以我愿意在这里特别地提出来。
敦煌俗文学中所见僧人诗歌的影响不限于释亡名。上引《太子成道经》(伯2999号)写太子南门行游,遇见老人,老人答言:
眼暗都缘不弁(辨)色,耳聋万语不闻声。
欲行三里二里时,四回五回头歇吟。
少年莫(笑)老人频,老人不夺少年春。
此老老人不将去,此老还留与后人。
这里应该包含了两首七言四句诗(偈)。*首末句“四回五回头歇吟”费解,当据乙卷(斯2682)和庚卷(北京潜字80号)作“虽是四回五回歇”,“虽”与“须”同音通用。原卷“吟”字当提至下首之上,乃是标明下首吟唱声腔的用字(此卷唱词上往往标有“吟”字)。“头”字是“须”字的形讹,盖书手写就“四回五回”四字之后,始发觉漏书“须是”二字,乃补写于“四回五回”之下,由于注意力分散,“须”字误作“头”字,又漏写“是”字,并把下首声腔标字“吟”误连于此句之下,遂成为“四回五回头歇吟”了。此诗又见于《八相变》(北京云字24号),末句正作“虽(须)是四回五回歇”。两种变文都采用了这首诗,可见它也是相当流行的。而《全唐诗》卷八二五载唐末匡庐僧隐峦《逢老人》一首:
路逢一老翁,两发如霜雪。
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此诗后二句与前引变文唱词的相似是一目了然的。但隐峦未必就是原作者,大约他也和变文作者一样,不过是沿用了流行于禅林中的成句敷衍而成,而真正的原作者却不可考了。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考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两句诗在宋代流行极广。它的作者是谁?说法极为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五种:
一、贺水部作。
《全唐诗》卷七九五录此二句,作者题为“贺公”,注“石晋兵部”。按“兵部”当是“水部”之误。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八、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九引《王直方诗话》皆作“贺水部”。《总龟》较详,兹引于下:
张嘉甫云:余少年见人诵一诗,所谓“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不知何人语。元符三年过毗陵汪迪家,出所藏水部贺公手书,乃知此诗贺所作,世俗以为他人,非也。贺天圣中为郎,真宗东封,谒于道左。元佑初,其二弟(按:“弟”下夺“子”字)逾(按当作“喻”)、乔者来京师,云贺尝于泰山望见东坡,意甚喜之,欲上元至龟、蒙,东坡为作诗,亦赋五篇。余爱嘉甫一章云:“方寸平田便有余,子孙无复废耕锄。已将不死为嘉种,更向无何筑隐居。”(《直方诗话》)
这里提到苏轼(东坡)为贺水部作诗事,《东坡前集》卷十七有《送乔仝寄贺君六首》,诗序记其事颇详: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元佑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