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教材覆盖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模、分析、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全书分上、下册出版。上山庄要涉及经典控制理论,包括单输入单输出动态系统的教学描述、时间响应、频率响应方法、根轨迹方法,串联校正、非线性系统、采样系统等,但数学模型部分包括状态空间模型及多输入多输出系充,下册主要涉及状态空间方法,包括系统的状态空间结构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最优控制等,除习题与参考答案外,本教材附有术语索引、少量供读者阅读的参考文献。
本书注重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减少单纯用于解决计算,作图技巧的内容,淘汰某些已经过时的作图技巧,推荐使用MATLAB,随书赠送作者自主编制的设计软件IntelDes 3.0。
本书是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7章 描述函数方法与相平面方法
7.1 引言
7.1.1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7.1.2 非线性系统的某些特征现象
7.2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7.2.1 描述函数
7.2.2 描述函数的计算
7.2.3 某些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7.2.4 非线性特性的串联与并联
7.3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方法
7.3.1 稳定性分析
7.3.2 描述函数的负倒数特性
7.3.3 自持振荡的分析与计算
7.3.4 伯德图在描述函数方法中的应用
7.4 相平面
7.4.1 相平面图
7.4.2 相平面图的性质
7.4.3 相轨迹的作图方法
7.4.4 奇点的分类与性质
7.4.5 极限环
7.5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方法
7.5.1 线性系统的分析
7.5.2 非线性系统的分区分析方法
7.5.3 非线性部件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7.6 小结
习题
第8章 采样控制系统
8.1 引言
8.2 采样与保持
8.2.1 采样过程
8.2.2 理想采样过程
8.2.3 保持器
8.3 z变换
8.3.1 时间函数的z变换
8.3.2 z变换的性质
8.3.3 反z变换
8.4 脉冲传递函数
8.4.1 脉冲传递函数的推导
8.4.2 脉冲传递函数的计算
8.5 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8.5.1 s平面与z平面之间的映射
8.5.2 z平面上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8.5.3 双线性变换
8.5.4 w平面上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8.6 采样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
8.6.1 闭环极点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8.6.2 采样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
8.6.3 采样系统的稳态响应
8.6.4 修正的z变换
8.7 采样控制系统的校正
8.7.1 等效模拟校正设计方法
8.7.2 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
8.7.3 数字控制器的解析设计
8.8 小结
习题
第9章 线性系统的结构分析
9.1 引言
9.2 特征值规范型
9.2.1 对角线规范型
9.2.2 状态运动模态与特征结构
9.2.3 共轭模态规范型
9.2.4 循环矩阵的若尔当规范型
9.2.5 非循环矩阵的若尔当规范型
9.2.6 由可控或可观规范型化特征值规范型
9.3 状态可控性
9.3.1 状态可控性的示例
9.3.2 状态可控性的定义
9.3.3 可控子空间和可控性的基本判据
9.3.4 定常系统可控性的特征值规范型判据和模态判据
9.3.5 定常系统可控性的代数判据
9.3.6 定常系统的可控性指数
9.4 状态可观性
9.4.1 状态可观性的示例
9.4.2 状态可观性的定义
9.4.3 不可观子空间和可观性基本判据
9.4.4 定常系统可观性的特征值规范型判据和模态判据
9.4.5 定常系统可观性的代数判据
9.4.6 定常系统的可观性指数
9.5 对偶原理
9.5.1 对偶系统与对偶原理
9.5.2 对偶原理的应用
9.6 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系统的结构分析
9.6.1 离散时间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达性判据
9.6.2 可达性指数
9.6.3 离散时间系统的可观性和可重构性判据
9.6.4 连续时间系统离散化后保持可达和可观的条件
9.6.5 单输入系统可达性矩阵行列式的值与可达程度
9.7 系统的结构分解
9.7.1 线性定常系统按可控性分解
9.7.2 线性定常系统按可观性分解
9.7.3 线性定常系统结构的标准分解
9.8 可控规范型和可观规范型
9.8.1 单输入系统的两种可控规范型
9.8.2 采用矩阵行列初等变换求可控规范型
9.8.3 单输出系统的两种可观规范型
9.8.4 多输入系统的可控规范型
9.8.5 多输出系统的可观规范型
9.9 传递函数矩阵中的零极点对消
9.9.1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零极点对消
9.9.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零极点对消
9.9.3 状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的频域判据
9.9.4 输出可控性和输入可观性
9.10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
9.10.1 实现和最小实现
9.10.2 标量传递函数的实现
9.10.3 传递函数矩阵的实现
9.10.4 利用汉克尔矩阵寻找最小实现
9.11 反馈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9.11.1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
9.11.2 反馈控制对可控性和可观性的影响
9.11.3 化完全可控的多输入系统为对单一输入分量完全可控的系统
9.12 小结
习题
第10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
10.1 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
10.1.1 单输入系统的极点配置
10.1.2 多输入系统极点配置的一种方法
10.1.3 闭环极点配置定理
10.1.4 镇定问题
10.1.5 输入变换和稳态特性
10.2 多输入系统极点配置方法与特征结构配置
10.2.1 多输入系统的极点配置方法
10.2.2 特征结构配置
10.2.3 不完全可控系统的特征结构配置
10.3 闭环系统的解耦
10.3.1 系统的可解耦性
10.3.2 用逆系统方法实现闭环解耦
10.3.3 解耦阶常数的性质
10.3.4 具有期望闭环极点的解耦系统
10.3.5 解耦系统的零点
10.3.6 带输入补偿器的解耦控制
10.4 状态观测器
10.4.1 全维观测器
10.4.2 系统引入观测器后的频域性质
10.4.3 降维观测器
10.5 带有观测器的反馈控制系统
10.5.1 闭环系统结构及其极点可分离性
10.5.2 闭环传递函数矩阵的零极点对消
10.5.3 重构状态反馈和带补偿器的输出反馈的等价性
10.6 有外扰时控制系统的综合
10.6.1 调节器问题
10.6.2 闭环系统稳态无差的判据
10.6.3 外扰状态可直接测量时的系统综合方法
10.6.4 外扰状态观测器与内模原理
10.7 鲁棒调节器
10.7.1 常值扰动下的鲁棒调节器
10.7.2 鲁棒调节器的频域性质
10.7.3 鲁棒调节器的构造
10.8 小结
习题
第11章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11.1 引言
11.1.1 运动稳定性和平衡状态
11.1.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11.1.3 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
11.1.4 二次型函数的定号性和西尔维斯特判据
11.2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
11.2.1 李雅普诺夫函数
11.2.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基本定理
11.2.3 其他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定理
11.2.4 离散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
11.3 吸引域
11.4 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定常系统中的应用
11.4.1 连续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方程
11.4.2 离散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方程
11.4.3 系统响应快速性的估计
11.4.4 参数的优化设计
11.5 李雅普诺夫方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11.5.1 克拉索夫斯基方法
11.5.2 变量梯度法
11.6 小结
习题
第12章 最优控制
12.1 引言
12.2 最优控制问题
12.2.1 几个示例
12.2.2 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
12.3 泛函和变分法
12.3.1 泛函
12.3.2 泛函的变分
12.3.3 泛函的极值
12.3.4 古典变分法
12.4 变分法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12.4.1 拉格朗日问题
12.4.2 波尔查问题
12.4.3 最优轨线上的哈密顿函数
12.4.4 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控制
12.5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
12.5.1 变分法的局限性
12.5.2 极小值原理的几种具体形式
12.5.3 时间最优控制问题
12.6 极小值原理的证明
12.6.1 两个引理
12.6.2 采用增量法的证明过程
12.7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12.7.1 线性二次型问题
12.7.2 有限时间状态反馈调节器
12.7.3 定常系统无限时间状态反馈调节器
12.7.4 离散系统的线性二次型状态反馈调节器
12.7.5 输出调节器问题
12.8 小结
习题
下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下册名词索引
7.1 引言
7.1.1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7.1.2 非线性系统的某些特征现象
7.2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7.2.1 描述函数
7.2.2 描述函数的计算
7.2.3 某些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7.2.4 非线性特性的串联与并联
7.3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方法
7.3.1 稳定性分析
7.3.2 描述函数的负倒数特性
7.3.3 自持振荡的分析与计算
7.3.4 伯德图在描述函数方法中的应用
7.4 相平面
7.4.1 相平面图
7.4.2 相平面图的性质
7.4.3 相轨迹的作图方法
7.4.4 奇点的分类与性质
7.4.5 极限环
7.5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方法
7.5.1 线性系统的分析
7.5.2 非线性系统的分区分析方法
7.5.3 非线性部件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7.6 小结
习题
第8章 采样控制系统
8.1 引言
8.2 采样与保持
8.2.1 采样过程
8.2.2 理想采样过程
8.2.3 保持器
8.3 z变换
8.3.1 时间函数的z变换
8.3.2 z变换的性质
8.3.3 反z变换
8.4 脉冲传递函数
8.4.1 脉冲传递函数的推导
8.4.2 脉冲传递函数的计算
8.5 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8.5.1 s平面与z平面之间的映射
8.5.2 z平面上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8.5.3 双线性变换
8.5.4 w平面上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8.6 采样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
8.6.1 闭环极点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8.6.2 采样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
8.6.3 采样系统的稳态响应
8.6.4 修正的z变换
8.7 采样控制系统的校正
8.7.1 等效模拟校正设计方法
8.7.2 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
8.7.3 数字控制器的解析设计
8.8 小结
习题
第9章 线性系统的结构分析
9.1 引言
9.2 特征值规范型
9.2.1 对角线规范型
9.2.2 状态运动模态与特征结构
9.2.3 共轭模态规范型
9.2.4 循环矩阵的若尔当规范型
9.2.5 非循环矩阵的若尔当规范型
9.2.6 由可控或可观规范型化特征值规范型
9.3 状态可控性
9.3.1 状态可控性的示例
9.3.2 状态可控性的定义
9.3.3 可控子空间和可控性的基本判据
9.3.4 定常系统可控性的特征值规范型判据和模态判据
9.3.5 定常系统可控性的代数判据
9.3.6 定常系统的可控性指数
9.4 状态可观性
9.4.1 状态可观性的示例
9.4.2 状态可观性的定义
9.4.3 不可观子空间和可观性基本判据
9.4.4 定常系统可观性的特征值规范型判据和模态判据
9.4.5 定常系统可观性的代数判据
9.4.6 定常系统的可观性指数
9.5 对偶原理
9.5.1 对偶系统与对偶原理
9.5.2 对偶原理的应用
9.6 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系统的结构分析
9.6.1 离散时间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达性判据
9.6.2 可达性指数
9.6.3 离散时间系统的可观性和可重构性判据
9.6.4 连续时间系统离散化后保持可达和可观的条件
9.6.5 单输入系统可达性矩阵行列式的值与可达程度
9.7 系统的结构分解
9.7.1 线性定常系统按可控性分解
9.7.2 线性定常系统按可观性分解
9.7.3 线性定常系统结构的标准分解
9.8 可控规范型和可观规范型
9.8.1 单输入系统的两种可控规范型
9.8.2 采用矩阵行列初等变换求可控规范型
9.8.3 单输出系统的两种可观规范型
9.8.4 多输入系统的可控规范型
9.8.5 多输出系统的可观规范型
9.9 传递函数矩阵中的零极点对消
9.9.1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零极点对消
9.9.2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零极点对消
9.9.3 状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的频域判据
9.9.4 输出可控性和输入可观性
9.10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
9.10.1 实现和最小实现
9.10.2 标量传递函数的实现
9.10.3 传递函数矩阵的实现
9.10.4 利用汉克尔矩阵寻找最小实现
9.11 反馈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9.11.1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
9.11.2 反馈控制对可控性和可观性的影响
9.11.3 化完全可控的多输入系统为对单一输入分量完全可控的系统
9.12 小结
习题
第10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
10.1 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
10.1.1 单输入系统的极点配置
10.1.2 多输入系统极点配置的一种方法
10.1.3 闭环极点配置定理
10.1.4 镇定问题
10.1.5 输入变换和稳态特性
10.2 多输入系统极点配置方法与特征结构配置
10.2.1 多输入系统的极点配置方法
10.2.2 特征结构配置
10.2.3 不完全可控系统的特征结构配置
10.3 闭环系统的解耦
10.3.1 系统的可解耦性
10.3.2 用逆系统方法实现闭环解耦
10.3.3 解耦阶常数的性质
10.3.4 具有期望闭环极点的解耦系统
10.3.5 解耦系统的零点
10.3.6 带输入补偿器的解耦控制
10.4 状态观测器
10.4.1 全维观测器
10.4.2 系统引入观测器后的频域性质
10.4.3 降维观测器
10.5 带有观测器的反馈控制系统
10.5.1 闭环系统结构及其极点可分离性
10.5.2 闭环传递函数矩阵的零极点对消
10.5.3 重构状态反馈和带补偿器的输出反馈的等价性
10.6 有外扰时控制系统的综合
10.6.1 调节器问题
10.6.2 闭环系统稳态无差的判据
10.6.3 外扰状态可直接测量时的系统综合方法
10.6.4 外扰状态观测器与内模原理
10.7 鲁棒调节器
10.7.1 常值扰动下的鲁棒调节器
10.7.2 鲁棒调节器的频域性质
10.7.3 鲁棒调节器的构造
10.8 小结
习题
第11章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11.1 引言
11.1.1 运动稳定性和平衡状态
11.1.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11.1.3 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
11.1.4 二次型函数的定号性和西尔维斯特判据
11.2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
11.2.1 李雅普诺夫函数
11.2.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基本定理
11.2.3 其他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定理
11.2.4 离散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
11.3 吸引域
11.4 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定常系统中的应用
11.4.1 连续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方程
11.4.2 离散系统的李雅普诺夫方程
11.4.3 系统响应快速性的估计
11.4.4 参数的优化设计
11.5 李雅普诺夫方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11.5.1 克拉索夫斯基方法
11.5.2 变量梯度法
11.6 小结
习题
第12章 最优控制
12.1 引言
12.2 最优控制问题
12.2.1 几个示例
12.2.2 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
12.3 泛函和变分法
12.3.1 泛函
12.3.2 泛函的变分
12.3.3 泛函的极值
12.3.4 古典变分法
12.4 变分法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12.4.1 拉格朗日问题
12.4.2 波尔查问题
12.4.3 最优轨线上的哈密顿函数
12.4.4 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控制
12.5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
12.5.1 变分法的局限性
12.5.2 极小值原理的几种具体形式
12.5.3 时间最优控制问题
12.6 极小值原理的证明
12.6.1 两个引理
12.6.2 采用增量法的证明过程
12.7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12.7.1 线性二次型问题
12.7.2 有限时间状态反馈调节器
12.7.3 定常系统无限时间状态反馈调节器
12.7.4 离散系统的线性二次型状态反馈调节器
12.7.5 输出调节器问题
12.8 小结
习题
下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下册名词索引
自动控制原理.下册[电子资源.图书]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