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实践、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并成为神仙的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且对其进行了宗教性的阐释。道教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医学、化学、天文、地理以及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都是中国惟一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了解道教。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道教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以及道教本身所具的复杂性,许多人对道教有种种误解或错误认识。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道教的起源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 秦汉时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 统治思想的宗教化
第二节 思想渊源
一 先秦的神仙思想和道家思想
二 崇尚黄老的社会思潮和黄老道
三 鬼神信仰与墨家思想
四 儒学及阴阳五行思想
第二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
第一节 早期道教经书和民间道教
一 《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二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第二节 道教在魏晋时的分化和发展
一 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
二 天师道在巴蜀地区的继续传播和发展
三 道教在江南地区的传播
四 道教向上层的发展
五 葛洪对神仙思想的总结
六 上清派的出现及其《上清经》、《大洞真经》的基本思想
七 灵宝派的出现及《灵宝经》
第三节 道教在南北朝的改造和充实
一 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造
二 道教在北齐、北周及楼观道的兴起
三 北朝的佛、道斗争
四 陆修静改革天师道和对灵宝派的发展
五 南朝的佛道斗争及融合
六 道教在梁、陈的发展及陶弘景与茅山宗
第四节 道教经书的大量造作和道馆(观)的兴起
一 经书的大量造作
二 经书目录的编制及三洞四辅分类法的基本确立
三 道馆(观)制度的兴起及戒律的制订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北宋道教
第一节 隋至盛唐道教的兴盛与教理大发展
一 道教在隋代的转折
二 盛唐道教的鼎兴
三 道教学者的涌现和道教理论的发展
四 道教教义、科仪、经籍的整理和编纂
五 张果的内丹说
第二节 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期间曲折前进的道教
一 中、晚唐统治者与道教
二 五代十国帝王与道教
三 唐末五代道派的传系
四 道教学者及其著述
五 外丹的历史发展及其唐代主要炼丹著作
六 唐末五代内丹术及崔希范、彭晓的内丹思想
第三节 北宋道教的复兴和发展
一 宋初统治者与道教
二 北宋政府对道教的管理制度
三 北宋中后期的道教政策及道、佛关系
四 北宋道派概况
五 北宋道教理论
六 北宋外丹术
七 北宋的修道及斋醮科仪
八 北宋《道藏》的编纂及《云笈七签》
第四章 道教在金与南宋的发展、改革及道派分化
第一节 太一教、大道教及全真道在金代的创立及发展
一 太一教的创立
二 大道教的创立
三 全真道的创立
四 金廷与三大新兴道派
第二节 道教在南宋的发展
一 南宋统治者与道教
二 南宋道派概况
第五章 元代道教的兴盛以及明初中期的道教
第一节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三大道派的发展
一 全真道的发展
二 大道教的发展
三 太一道的发展
第二节 龙虎山张天师一系及其支派玄教
一 张天师一系的传承及发展
二 龙虎宗支派玄教
第三节 茅山、阁皂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净明诸派
一 茅山与阁皂二宗的传衍
二 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派的传衍
三 净明道的重建
第四节 各道派的会归与合并
一 符箓各派的会归与正一道的形成
二 丹鼎派的会归合流
第五节 明初、中期道教的发展和兴盛
一 明初、中期统治者与道教
二 正一道和全真道
第六节 道教对社会的影响及“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
一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 “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发展
第六章 道教在明后期至清嘉道间的衰降
第一节 进入衰降期的道教
一 明后期、清嘉道间皇室与道教的关系
二 道教进入衰降期的主要表现
三 《万历续道藏》的编纂及东派、伍柳派丹法
四 正一道的基本状况
五 全真道的基本状况
第七章 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道教与统治者的关系以及转向民间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 统治者的抑制政策
二 道教在民间的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全真道和正一道的传承
一 全真道的传承
二 正一道的传承
第三节 丹法西派创始人李西月及黄裳的内丹思想
一 李西月及其西派丹法
二 黄裳的内丹思想
第四节 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
一 陈撄宁与《杨善半月刊》
二 陈撄宁的仙学思想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道教会
一 民国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的道教会
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道教会
第六节 道书编纂及学术界研究道教的主要成果
一 新著道书
二 道教丛书的编纂
三 明版《道藏》涵芬楼影印本的印行及《道藏举要》
四 道教研究成果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道教
第一节 道教的新生及其对新时代的适应
一 政治思想、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的重大变化
二 宫观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变化
三 宫观经济生活方面的重大变化
四 教会组织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失误的政治运动中的道教
一 “反右斗争”对道教的波及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道教
三 “文化大革命”中的道教
第三节 新历史时期中的道教
一 新时期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 党的宗教政策在道教界的落实
三 道教发展的新气象
四 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
7="x
第一章 道教的起源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 秦汉时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 统治思想的宗教化
第二节 思想渊源
一 先秦的神仙思想和道家思想
二 崇尚黄老的社会思潮和黄老道
三 鬼神信仰与墨家思想
四 儒学及阴阳五行思想
第二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
第一节 早期道教经书和民间道教
一 《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二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第二节 道教在魏晋时的分化和发展
一 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
二 天师道在巴蜀地区的继续传播和发展
三 道教在江南地区的传播
四 道教向上层的发展
五 葛洪对神仙思想的总结
六 上清派的出现及其《上清经》、《大洞真经》的基本思想
七 灵宝派的出现及《灵宝经》
第三节 道教在南北朝的改造和充实
一 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造
二 道教在北齐、北周及楼观道的兴起
三 北朝的佛、道斗争
四 陆修静改革天师道和对灵宝派的发展
五 南朝的佛道斗争及融合
六 道教在梁、陈的发展及陶弘景与茅山宗
第四节 道教经书的大量造作和道馆(观)的兴起
一 经书的大量造作
二 经书目录的编制及三洞四辅分类法的基本确立
三 道馆(观)制度的兴起及戒律的制订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北宋道教
第一节 隋至盛唐道教的兴盛与教理大发展
一 道教在隋代的转折
二 盛唐道教的鼎兴
三 道教学者的涌现和道教理论的发展
四 道教教义、科仪、经籍的整理和编纂
五 张果的内丹说
第二节 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期间曲折前进的道教
一 中、晚唐统治者与道教
二 五代十国帝王与道教
三 唐末五代道派的传系
四 道教学者及其著述
五 外丹的历史发展及其唐代主要炼丹著作
六 唐末五代内丹术及崔希范、彭晓的内丹思想
第三节 北宋道教的复兴和发展
一 宋初统治者与道教
二 北宋政府对道教的管理制度
三 北宋中后期的道教政策及道、佛关系
四 北宋道派概况
五 北宋道教理论
六 北宋外丹术
七 北宋的修道及斋醮科仪
八 北宋《道藏》的编纂及《云笈七签》
第四章 道教在金与南宋的发展、改革及道派分化
第一节 太一教、大道教及全真道在金代的创立及发展
一 太一教的创立
二 大道教的创立
三 全真道的创立
四 金廷与三大新兴道派
第二节 道教在南宋的发展
一 南宋统治者与道教
二 南宋道派概况
第五章 元代道教的兴盛以及明初中期的道教
第一节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三大道派的发展
一 全真道的发展
二 大道教的发展
三 太一道的发展
第二节 龙虎山张天师一系及其支派玄教
一 张天师一系的传承及发展
二 龙虎宗支派玄教
第三节 茅山、阁皂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净明诸派
一 茅山与阁皂二宗的传衍
二 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派的传衍
三 净明道的重建
第四节 各道派的会归与合并
一 符箓各派的会归与正一道的形成
二 丹鼎派的会归合流
第五节 明初、中期道教的发展和兴盛
一 明初、中期统治者与道教
二 正一道和全真道
第六节 道教对社会的影响及“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
一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 “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发展
第六章 道教在明后期至清嘉道间的衰降
第一节 进入衰降期的道教
一 明后期、清嘉道间皇室与道教的关系
二 道教进入衰降期的主要表现
三 《万历续道藏》的编纂及东派、伍柳派丹法
四 正一道的基本状况
五 全真道的基本状况
第七章 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道教与统治者的关系以及转向民间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 统治者的抑制政策
二 道教在民间的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全真道和正一道的传承
一 全真道的传承
二 正一道的传承
第三节 丹法西派创始人李西月及黄裳的内丹思想
一 李西月及其西派丹法
二 黄裳的内丹思想
第四节 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
一 陈撄宁与《杨善半月刊》
二 陈撄宁的仙学思想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道教会
一 民国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的道教会
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道教会
第六节 道书编纂及学术界研究道教的主要成果
一 新著道书
二 道教丛书的编纂
三 明版《道藏》涵芬楼影印本的印行及《道藏举要》
四 道教研究成果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道教
第一节 道教的新生及其对新时代的适应
一 政治思想、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的重大变化
二 宫观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变化
三 宫观经济生活方面的重大变化
四 教会组织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失误的政治运动中的道教
一 “反右斗争”对道教的波及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道教
三 “文化大革命”中的道教
第三节 新历史时期中的道教
一 新时期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 党的宗教政策在道教界的落实
三 道教发展的新气象
四 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
7="x
中国道教简史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