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增长的动力学研究

副标题:无

作   者:王宏伟等编著

分类号:

ISBN:978750741822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包括:城市增长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学研究、珠海城市空间增长的多方案比较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等。

目录

目录页
第一章 城市增长的理论方法研究
1 城市增长
1.1 城市增长及相关概念
1.2 城市增长的时空特性
2 城市增长机制的理论研究
2.1 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与城市增长
2.2 城市增长的基本动力学解释
2.3 城市增长的基本经济学解释
2.4 城市的区域增长理论
2.5 制度性因素与城市增长
2.6 社会、生态因素与城市增长
3 城市增长的成因机理
3.1 城市增长的自身推动力
3.2 城市增长的区域联动力
3.3 城市增长的人为调控力
4 中国城市增长的类型分析
4.1 乡村城市化模式
4.2 城市郊区化模式
4.3 开发区模式
4.4 卫星城模式
4.5 簇状城市(边缘新城)模式
4.6 城市带模式
第二章 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与新居住主义及模式创新
1 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与紧凑城市的理论分析
1.1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理论分析
1.2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论分析
1.3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理论分析
2 当前我国居住社区开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居住区先期规划模式的缺陷
2.2 居民住宅消费模式的不成熟
2.3 社区建设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过大
3 新居住主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居住模式
3.1 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3.2 倡导集约性、舒适居住环境
3.3 大力提倡绿色住宅
3.4 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4 新居住主义的规划设计模式研究
4.1 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单元
4.2 TOD居住模式
4.3 住宅户型设计的内涵
4.4 四新技术应用的内涵
第三章 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学研究
1 城市模型研究概述
1.1 城市模型发展历程
1.2 城市模型的发展趋势
2 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学基础
2.1 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
2.2 城市空间增长的结构作用
3 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学过程
3.1 城市增长空间动力学过程的时空层次结构
3.2 城市增长各时空尺度的空间动力学过程
4 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学模拟
4.1 城市增长的各时空层次的空间动力学模拟
4.2 城市增长空间动力学模型的求解策略
第四章 珠海城市空间增长的多方案比较研究
1 城市增长历程与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1.1 城市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
1.2 珠海市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2 区域关系分析及与港澳的合作
2.1 珠海与广州及珠三角西岸城市的协调发展
2.2 珠海与澳门香港深圳的合作发展
2.3 珠海与澳门经济合作前景的进一步分析
3 城市增长与职能需求分析
3.1 城市产业发展的分析
3.2 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分析
3.3 可居住城市发展分析
3.4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3.5 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分析
3.6 城市职能综合分析
4 城市增长的前景假设方案形成与空间结构分析
4.1 城市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
4.2 城市空间增长的前景假设方案的提出
4.3 前景假设方案的经济社会特征
4.4 基于前景假设方案的供给优势与空间布局特征
4.5 基于前景假设方案的需求与地区发展时序分析
4.6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分区增长策略
4.7 构造前景假设方案的作用与启示
5 城市增长的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结构)
5.1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5.2 城市增长的用地布局结构与组团职能
5.3 各组团用地布局结构
6 城市增长远景方案设想
6.1 远景布局的基本思路
6.2 远景方案发展要点
第五章 上海郊区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
1 上海郊区居住空间结构整体组织优化的研究
1.1 传统研究方法评析
1.2 新思路的提出
2 大都市郊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3 上海郊区居住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郊区化过程中住宅用地呈“摊大饼”式向外蔓延
3.2 居住区和工业区布局错位
3.3 人为的住区建设分割,影响了住区功能配置上的完善和景观构造上的协调
3.4 在住区的区位选址时,没有与郊区开发有机结合
3.5 在人口郊区化过程中,住宅空间分异现象开始出现
3.6 农村城市化人口的流向趋于无序,造成了居住
4 上海郊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与趋势
4.1 购房者在郊区的购房区位选择行为分析
4.2 未来上海郊区主要土地增值因子的变化及影响
4.3 未来上海郊区各区县城镇增值潜力与区域住房
4.4 完全市场机制下上海郊区住区空间结构的变动趋势与问题分析
5 上海郊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
5.1 几种常见的居住空间组织模式评析
5.2 新世纪上海郊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新模式——“大都市共同居住圈”
5.3 上海“大都市共同居住圈”郊区部分的特点与管理
第六章 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1 历史上的苏州——《平江图》解读
1.1 《平江图》的基本情况
1.2 《平江图》的规划思想
1.3 《平江图》的经济文化内涵
2 交通与城市空间扩展
2.1 一般影响
2.2 苏州高速公路的发展
2.3 高速公路网与苏州城市功能的扩张
2.4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对苏州北部地区城市化的影响
3 近20年苏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动分析
3.1 空间扩展分析
3.2 苏州城市用地的总体扩展
3.3 近20年苏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动
3.4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4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4.1 不同时期的苏州城市空间结构
4.2 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5.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经济驱动力分析
5.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政府驱动力分析
5.3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社会驱动力分析
5.4 苏州城市空间演变动力机制研究的几点结论
6 苏州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化趋势分析
6.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
6.2 区域整合发展
第七章 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
1 新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城市
1.1 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
1.2 信息化与信息化城市
2 信息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1 信息技术引发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争论
2.2 信息技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2.3 信息技术与城市竞争
3 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
3.1 城市与区域空间的一体化
3.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网络化
4 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基本功能空间的变化
4.1 城市居住空间
4.2 城市生产空间
4.3 城市CBD空间
4.4 商业空间
4.5 交通空间
5 信息化城市的创新空间——高新技术区
5.1 高新技术区的空间构成与类型
5.2 高新技术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5.3 高新技术区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空间重组
5.4 高新技术区与非开发区的功能分化与整合
6 结论
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城市增长的动力学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